首页 > 医药资讯频道 > 时事资讯 > 正文

【中医文化】国医小镇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景观长廊系列——清代初中叶

来源:岭南中药网收集发布时间:2018/6/4
导读:导读:清代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历史时期。医学普及、经典注疏的发展,以及叶天士等医学家开先河的温热病学派,是对外感温热病辨证论治的一次新突破。此期的伤寒与温病之争体现了中医药发展理路的不同见 ...

导读:清代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历史时期。医学普及、经典注疏的发展,以及叶天士等医学家开先河的温热病学派,是对外感温热病辨证论治的一次新突破。此期的伤寒与温病之争体现了中医药发展理路的不同见解。各科医著层出不穷,医学通俗读物遍及广泛。《医宗金鉴》是一部规范当世医学理论和临床的综合医书。《医林改错》反映了医学家重视解剖学的开拓进取精神。


清代初中叶(公元1644——1840年)


庭训格言



玄烨八岁即皇帝位,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1661-1722),死后,四子胤稹继位,年号雍正。此书乃雍正八年(1730)胤稹追述其父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因为他是给他的儿子们讲的,所以很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什么虚饰。

康熙患痘

康熙早年一直笼罩在天花的阴影中,他出生之后不久,正赶上天花大流行,不得已之下,由康熙的乳母抱出紫禁城,寄住在西华门外的一处府邸中躲避天花的传染。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整日被乳母,太监包围其中。但两岁那年,他仍然没有躲过天花的侵害,好在其乳母的悉心照顾之下,康熙硬是从天花的魔爪中挣脱出来了,只是脸上留下了不甚雅观的痘痕。

种痘新书

痘疹专著,十二卷,清·张琰撰。本书论述了痘疹的发病规律和诊治大法,并论述种鼻痘之法,使人痘接种法得以推广。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学部分为《医部全录》。此书是《古今图书集成》中的一个部分,这是一部由清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综合性书籍,医学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其取材广泛,既有中国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又包括了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上采秦汉医经及注释,下集近代名著及文献,堪称为医学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张璐、喻嘉言、汪昂


张璐(1617~约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今江苏苏州)。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17~1699年间,享年八十二岁。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张璐一生学术和医药皆有涉猎,尤其对《伤寒论》很有研究,集30余年研究所得撰《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2卷。


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1585—1670,江西南昌府新建(今南昌市新建县)人。因新建古称西昌,故晚号西昌老人。医名卓著,冠绝一时,与张路玉、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名医。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等。


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曾中秀才,因家庭贫寒,遂弃举子业,立志学医。他苦攻古代医著,结合临床实践,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编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决》等。


赵学敏、陈复正、叶天士


赵学敏,字恕轩,号依吉,其父曾任永春司马,迁龙溪知县。乾隆间下沙大疫,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学敏与弟赵学楷,皆承父命读儒学医。学敏年轻时,无意功名,弃文学医,对药物特别感兴趣,广泛采集,并将某些草药作栽培、观察、试验。博览群书,凡家藏星历、医术、药学之书,无不潜心研究,每有所得,即汇钞成帙,积稿数千卷。家有“养素园”,为试验种药之地,以察形性:有“利济堂”,是诊病疗疾之所,兄弟寝食其间,治疗多效。


陈复正,字飞霞,惠州府(今广东惠阳县)人。千百年来,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小儿病证治的医家并不多。一些诵医学无根底,滥竽充数,以讹化讹,误人不浅。尤其突出的是滥用惊风的说法。一遇小儿有热,不管是外感内伤,就说是惊风。用治疗惊风的方法治疗不是惊风的病,使无辜婴稚,枉受贻殃。陈复正对此不仅心甚怜悯,而且每读惊风一类的书,未尝不三叹流涕。为了矫正时弊,救小儿于无辜夭折,他特对小儿病证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广泛搜集前人的儿科著作,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以实用为标准,判其合离,析其同异、存其精要,辨其是非,辑录成书,名为《幼幼集成》。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叶桂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桂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薛生白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湿热条辨》,薛雪撰,温病著作。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以其分析透彻辨证精微,故其立论明确治法得体,每为后世所宗。嗣后章虚谷曾加注释。王孟英根据本书内容曾予补订,并另加按语,辑入《温热经纬》卷四,名为《湿热病篇》。现存石印本等。


吴鞠通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王孟英



王士雄,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孟英。曾祖王学权是一位名医,著有《医学随笔》二卷,祖父永嘉、父琪沧也都精通医学,曾对该书作过补充和校注。王孟英14岁时,父重病不起,临终前曾嘱咐他:“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父亲死后,他遵家训钻研医学,但终因家境贫困,厨无宿舂,无法度日。为了生计,于同年冬去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孝顺街佐理盐务。白天工作,谋食养家,晚上“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后游于江、浙,以医为业。其时战乱,疫疠流行,亲人死于霍乱,遂专心温热病。经多年实践,对温热有独到见识。代表作《温热经纬》为中国温病学重要著述之一。

王孟英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尤其对霍乱的辨证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重视环境卫生,对预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王清任、郑梅涧、陈修园


王清任,清代医学家,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年青时即精心学医,并于北京开一药铺行医,医术精深,颇噪于一时。因其精究岐黄,于古书中对人体构造与实际情况不符,颇有微词,并敢于提出修正批评,其革新精神甚得好评。尝谓“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故精心观察人体之构造,并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


郑梅涧,安徽歙县郑村人。其父郑于丰(字绥年,号认斋)精于喉科,梅涧承父技,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求治者盈门。乾隆年间,集多年临床经验,并经方成培整理,撰成《重楼玉钥》2卷,在民间广为传抄,凡遇喉症,按方投药,无不灵验。该书刊行于道光十八年(1838),上卷为咽喉病总论,述及36种喉病的名称、症状、治疗和方药,尤以治疗白喉和“养阴清肺汤”最具科学价值;下卷专论喉科的针灸疗法。另有《捷余医语》、《痘疹正传》、《灵药秘方》等著作。梅涧对淋巴结核病的治疗亦有贡献。


《医学三字经》,清代陈念祖撰。全书为三字一句的歌诀,主要根据《内经》等重要经典医籍所述,吸收各医家重要论述并结合个人体会附以小注写成。内容包括医学源流,内、妇、儿科常见病之证治,常用方剂,阴阳,脏腑,经络,运气及四诊等。是陈氏为初学者便于记诵,便于识途而作。全书从源到流,对历代名家名著的学术特点及临证诊治纲要,作了高度概括。其中也不乏新鲜论点,如以“存津液”为伤寒全书之宗旨即为本书提出。


吴谦、傅青主


吴谦(1689~1748年),字六吉,清朝安徽歙县人。宫廷御医,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诏令编纂医书,命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作为总修官,吴谦为《医宗金鉴》的成书做出了重要贡献。《医宗金鉴》是乾隆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傅山,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徐灵胎、唐大烈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无不通晓,尤精于医。初以诸生贡太学,后弃去,往来吴淞、震泽,专以医活人。大椿著书颇多,有《兰台轨范》、《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等,都为医学之籍。


唐大烈 ,清代医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典狱官,并为狱中犯人诊病;仿效康熙年间过绎之所辑《吴中医案》一书,将江浙地区40余名医家的文章约百篇汇集起来,其内容包括有医学论述、专题评论、验方、考证,笔记等,名为《吴医汇讲》(1792-1801刊),为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早期文献,保存了不少资料,于当时医林交流切磋,亦有裨益。



白晋


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年),又作白进,字明远。1656年7月18日生于法国勒芒市。年轻时即入耶稣会学校就读,接受了包括神学、语言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面教育,尤其对数学和物理学兴趣浓厚。于清康熙二十六年来到中国,是一位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7月4日,白晋、张诚两人进献的奎宁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为了酬谢他们的功劳,康熙帝命在皇城西安门内赐地建房,作为传教士的住宅。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爱看 不感兴趣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