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菟丝子(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 R. Br.或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

  • 中药名称菟丝子

  • 中药学名(拉丁名)CUSCUTAE SEMEN

  • 别 名菟丝实、吐丝子、无娘藤米米

  • 所属功效类 补虚药

  • 旋花科

  • 分布区域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河南

来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 R. Br.或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

入药部位

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1-2m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粗糙,种脐线形或扁圆形。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气微,味淡。(《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辛、甘,平。归肝、肾、脾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目昏耳鸣,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6-12g。外用适量。(《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阴虚火旺、阳强不痿及大便燥结之证禁服。(《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黄褐色或深褐色。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或类长方形,侧壁增厚;表面观呈圆多角形,角隅处壁明显增厚。种皮栅状细胞成片,断面观2列,外列细胞较内列细胞短,具光辉带,位于内侧细胞的上部;表面观呈多角形,皱缩。胚乳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胞腔内含糊粉粒。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理化鉴别:
1.取本品少量,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4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菟丝子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金丝桃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u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醇—冰醋酸—水(4:1: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补肾气,壮阳道,助精神,轻腰脚:菟丝子一斤(淘净,酒煮,捣成饼,焙干),附子(制)四两。共为末,酒糊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扁鹊心书》菟丝子丸)
2.治膏淋:菟丝子(酒浸,蒸,捣,焙)、桑螵蛸(炙)各半两,泽泻一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清米饮送下。(《普济方》菟丝丸)
3.治白癜风:菟丝子9g。浸入95%乙醇60g内,2-3d后取汁,外涂,每日2-3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4.治关节炎:菟丝子6g,鸡蛋壳9g,牛骨粉15g。研面,每服6g,每日3次。(《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5.治脾肾两虚,大便溏泄:菟丝子、石莲子各9g,茯苓12g,山药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中药炮制

菟丝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盐菟丝子:取净菟丝子,照盐炙法(通则0213)炒至微鼓起。(《中国药典2015》)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本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汁去面䵟,久服明目,轻身延年。”
2.《雷公炮炙论》:“补人卫气,助人筋脉。”
3.《別录》:“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
4.《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髄,去腰疼膝冷,久服延年,驻悦颜色,又主消渴热中。”
5.《日华子》:“补五劳七伤,治鬼交泄精,尿血,润心肺。”
6.王好古:“补肝脏风虚。”(引自《纲目》)
7.王靖远:“专补肝脏风虚,活利腰膝间,一切顽麻痿痹诸疾。”(引自《本草汇言》)
8.《本草经疏》:“为补睥、肾、肝三经要药。”
9.《本草汇言》:“补肾养肝,溫脾助胃之药也。主男子阳道衰微,阴茎痿弱,或遗精梦泄,小便滑涩;治女人腰脊酸疼,小腹常痛,或子宫虚冷、带下淋沥,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是皆男妇足三阴不足之证。”
10.《湖南药物忘》:“舒筋活气,退热祛寒。”

传说渊源

       从前,江南有个养兔成癖的财主,雇了一名长工为他养兔子,并规定,如果死一只兔子,要扣掉他四分之一的工钱。一天,长工不慎将一只兔子的脊骨打伤,他怕财主知道,便偷偷地把伤兔藏进了豆地。事后,他却意外地发现伤兔并没有死,并且伤也好了。为探个究竟,长工又故意将另一只兔子打伤放人豆地,并细心观察,他看见伤兔经常啃一种缠在豆秸上的野生黄丝藤。长工大悟,原来是黄丝藤治好了兔子的伤。于是,他便用这种黄丝藤煎汤给有腰伤的爹喝,爹的腰伤也好了。又通过几个病人的试用,断定黄丝藤可治腰伤病。不久,这位长工辞去了养兔的活计,当上了专治腰伤的医生。后来,他把这药干脆就叫“兔丝子”。由于它是草药,后人又在兔字头上面冠以草字头,便叫成“菟丝子”。

原标题:菟丝子
词条标签:菟丝子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