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蝼蛄(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蝼蛄为蝼蛄科动物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或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的干燥体。夏、秋二季捕捉,除去泥土,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低温干燥。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 中药名称蝼蛄

  • 中药学名(拉丁名)GRYLLOTALPA

  • 别 名蟪姑、蝼窒、蟓蛉

  • 所属功效类利水渗湿药

  • 动物药

  • 分布区域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来源

本品为蝼蛄科动物非洲蝼蛄和华北蝼蛄的全虫。(《中药大辞典》)

本品为蝼蛄科动物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或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的干燥体。(《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版》)

分布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入药部位

动物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在夜晚用灯光诱捕,或翻地时捕捉。捕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中药大辞典》)

夏、秋二季捕捉,除去泥土,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低温干燥。(《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版》)

药材性状

非洲蝼蛄:虫体多断碎,完整者长2-3.3cm,宽4-10mm。头部呈茶棕色杂有黑棕色;复眼黑色有光泽;翅膜质多破碎,足多碎落,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刺3-4根。腹部近纺锤形,有节,皱缩,呈浅黄色。质软蝗碎有特异臭气。

华北蝼蛄:体型稍大,长3.9-4.5cm,体色稍浅,腹部圆筒形,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刺1根。(《中药大辞典》)

蝼蛄:本品多碎断。完整者长约3cm,宽约0.4cm。全体被毛,背面茶褐色,腹面淡黄色。头圆锥形。复眼卵形,突出,黑色具光泽。触角丝状,多节。前胸背板较宽,后缘突起。前翅长达腹部一半,后翅膜质,超出腹部末端0.5~0.7cm。足3对,前足胫节边缘有锯齿,呈铲状;后足长大,胫节中部背侧内缘有3~4根能活动的刺。腹部皱缩。气腥臭,味微咸。
华北蝼蛄:长约4cm,宽约0.5cm。灰黄褐色。前胸背板坚硬,呈盾形。前翅长不及腹部一半,后翅超出腹部末端0.3~0.4cm。后足胫节中部背侧内缘有活动的刺1根。腹部圆筒形。(《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版》)

性味归经

咸,寒。小毒。归膀胱、小肠、大肠经。(《中药大辞典》)

咸、寒。归胃,膀胱经。(《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版》)

药材功效

利水通淋,消肿解毒。(《中药大辞典》)

利水,消肿,解毒。(《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版》)

药材主治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石淋,瘰疬,恶疮。(《中药大辞典》)

用于小便不利,瘰疬,痈肿恶疮。(《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5g;研末,1-2g。外用:研末调涂。(《中药大辞典》)

3-4.5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畜鼻。(《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版》)

用药禁忌

体虚者慎服,孕妇禁服。(《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中药大辞典》)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版》)

中药配伍

①治水病肿满喘促,不得眠卧:蝼蛄五枚,晒令干,研为末。食前,以暖水调下半钱至一钱,小便通利为效。(《圣惠方》)
②治面浮水肿:土狗一枚,轻粉一字。共为细末。每用少许,搐鼻中,其黄水尽从鼻中出。(《杨氏家藏方》分水散)
③治石淋,导水:蝼蛄七枚,盐二两。同于新瓦上铺盖焙干,研末。温酒调一钱匕服。(《本草图经》)
④治小便不通:蝼蛄三枚(微妙),苦瓠子三十粒(微炒)。捣细罗为散。每服以冷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⑤治颈项瘰疬:带壳蝼蛄七枚,生取肉,入丁香七粒,于壳内烧过,与肉同研,用纸花贴之。(《救急方》)
⑥治小儿脐风汁出:甘草(炙,锉)、蝼蛄(炙焦)各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掺敷脐中。(《圣济总录》甘草散)
⑦治紧唇:自死蝼蛄,灰,敷之。(《千金方》)
⑧治齿牙疼痛:土狗一个,旧糟裹定,湿纸包煨焦,去糟,研末敷之。(《本事方》)

中药炮制

蝼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焙蝼蛄:取净蝼蛄置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焙至老黄色,有香气逸出为度,取出摊凉。(《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①《本经》:"主难产,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水肿,头面肿。"
③朱震亨:"治口疮。"
④《纲目》:"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疬,骨鲠。"
⑤《玉楸药解》:"清利湿热。"

传说渊源

       蝼蛄俗称拉拉蛄,他的脖子里头有一个像针似的棘刺把脑袋和身体连起来,说起这个棘刺,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传战国的时候,韩国跟秦国打仗,韩国被秦国打败了,韩王逃了出来。当他逃到一块长满荆棘的地方,已经精疲力尽,倒下就睡着了。韩王睡的正香,就觉得脖根下痒的难受,睁开一看,是一只蝼蛄。韩王一生气,抓起蝼蛄就把脑袋个揪下来了。正想倒下再睡,就听见远处的马蹄声越来越近,拍起来一看,可了不得了,原来是遍地的秦兵追杀过来!韩王这才明白,蝼蛄方才是在他脖子下捣乱是想把他拱醒。他慌忙把蝼蛄的脑袋和身子捡起来,伸手从旁边的荆棘下摘下一个棘刺,把蝼蛄的脑袋和身子连在一起,这才抓鞍上马,逃命去了。打那以后,蝼蛄的脖子里就留下了一个荆棘。

原标题:蝼蛄
词条标签: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