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野芝麻(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野芝麻为唇形科植物野芝麻Lamium barbatum Sieb. et Zucc.的全草。5-6月采收全草,阴干或鲜用。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等地。

  • 中药名称野芝麻

  • 中药学名(拉丁名)Herba Lamii Barbati

  • 别 名白花益母草、续断、白花菜

  • 所属功效类止血药

  • 唇形科

  • 分布区域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野芝麻Lamium barbatum Sieb. et Zucc.的全草。(《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等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5-6月采收全草,阴干或鲜用。(《中华本草》)

药材性状

茎呈类方柱形,长25-50cm。叶对生,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心状卵形,先端长尾状,基部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具粗齿,两面具伏毛;叶柄长1-5cm。轮伞花序生于上部叶腋内,苞片线形,具睫毛,花萼钟形,5裂,花冠多皱缩,灰白色至灰黄色。质脆。气微香,味淡,微辛。(《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平。(《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凉血止血,活血止痛,利湿消肿。(《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主治肺热咳血,血淋,月经不调,崩漏,水肿,白带,胃痛,小儿疳积,跌打损伤,肿毒。(《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电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中华本草》)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亦见短小腺毛及非腺毛或其残基。表皮下棱角处具厚角组织;内皮层细胞1列,可见凯氏点。维管组织连续成环(嫩茎断续环列)。木质部于棱角处较为宽厚。髓宽大,中心常形成大型腔隙;髓部薄壁组织内有时可见细小草酸钙棱晶,单个存在或数个相集于同一细胞内。
叶表面制片: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见于下表皮,常为直轴式。非腺毛2(1-3)细胞,刚直或有时弯曲,长250-964μm,壁稍加厚,具疣,常木化;腺毛短小,柄部1-2细胞,头部4(或1、2)细胞,另有鳞状腺毛,柄部单细胞,头部8细胞(有时胞间界限不清)。(《中华本草》)

中药配伍

①治咯血咳嗽:吸吸草15-30g,鹿衔草15g。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血淋:野芝麻炒后研末,每服9g,热米酒冲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崩漏:野芝麻、龙芽草各30g,卷柏6g。水煎服。
④治胃痛:野芝麻全草9-15g。水煎服。(3-4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药理作用

野芝麻提取物可使动脉及子宫收缩,可用于子宫出血。该职务含强溶血作用的皂甙,但不在花中。(《中华本草》)

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叶茎味淡微辛,作芝麻气而更腻。”
2.《植物名实图考》载:野芝麻“春时丛生,方茎四棱,棱青,茎微紫,对节生叶,深齿细纹,略似麻叶,本平末尖,面青背淡,微有涩毛。绕节开花,色白,皆上矗,长几半寸,上瓣下覆如勺,下瓣圆小双歧,两旁短缺,如禽张口。中森扁须,随上瓣弯垂,如舌抵上腭,星星黑点。花萼尖丝,如针攒簇。叶茎味淡,微辛,作芝麻气而更腻。湖南圃中尤多,芟夷不尽,或即呼为白花益母草。”
3.《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辛,平。”
4.《福建药物志》:“辛、淡,凉。”
5.《全国中草药汇编》:“散瘀,消积,调经,利湿。主治跌打损伤,小儿疳积,白带,痛经,月经不调,肾炎,膀胱炎。”
6.《浙江药用植物志》:“清肺,止血,理气,活血。主治肺结核,胃痛。”
7.《福建药物志》:“治习惯性流产。”

原标题:野芝麻
词条标签:野芝麻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