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南瓜子(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南瓜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et的种子。食用南瓜时,收集成熟种子,除去瓤膜,晒干。全国各地均产。

  • 中药名称南瓜子

  • 中药学名(拉丁名)SEMEN MOSCHATAE

  • 别 名南瓜仁、 白瓜子、金瓜米

  • 所属功效类驱虫药

  • 葫芦科

  • 分布区域全国各地均产。

来源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et的种子。(《中药大辞典》)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te的干燥成熟种子。(《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8版》)

分布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入药部位

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

食用南瓜时,收集成熟种子,除去瓤膜,晒干。(《中药大辞典》)

夏、秋季食用南瓜时,收集成熟种子,除去瓤膜,洗净,晒干。(《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8版》)

药材性状

种子扁圆形,长1.2-1.8cm,宽0.7-1cm。表面淡黄白色至淡黄色,两面平坦而微隆起,边毋稍有棱,一端略尖,先端有珠孔,种脐稍突起或不明显。除去种皮,有黄绿色薄膜状胚乳。子叶2枚,黄色,肥厚,有油性。气微香,味微甘。(《中药大辞典》)

本品呈扁椭圆形,长1.2-1.8cm,宽0.7-1cm。表面淡黄白色至淡黄色,两面平坦而微隆起,边缘稍有棱,一端略尖,先端有珠孔,种脐稍突起或不明显;除去种皮,可见禄色薄膜状胚乳,子叶2枚,黄色,肥厚,显油性。气微香,味微甘。(《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8版》)

性味归经

甘,平。归大肠经。(《中药大辞典》)

味甘,性平。归大肠经。(《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8版》)

药材功效

杀虫,下乳,利水消肿。(《中药大辞典》)

驱虫,消肿,下乳。(《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8版》)

药材主治

主治绦虫,蛔虫,血吸虫,钩虫,蛲虫病,产后缺乳,产后手足浮肿,百日咳,痔疮。(《中药大辞典》)

用于绦虫、蛔虫、钩虫、血吸虫病,四肢浮肿,痔疮,产后缺奶等。(《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8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研末或制成乳剂。外用:煎水熏洗。(《中药大辞典》)

30-6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8版》)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8版》)

中药配伍

1.驱除绦虫:新鲜南瓜子仁一至二两,研烂,加水制成乳剂,加冰糖或蜂蜜空腹顿服;或以种子压油取服十五至三十滴。(《中药的药理与应用》)
南瓜子、石榴根皮各一两,日服三次,连服二日。(《四川中药志》)
2.治蛔虫:南瓜子(去壳留仁)一至二两。研碎,加开水、蜜或糖成为糊状,空心服。(《闽东本草》)
3.治血吸虫病:南瓜子,炒黄、碾细末。每日服二两,分二次,加白糖开水冲服。以十五日为一疗程。(《验方选集》)
4.治百日咳:南瓜种子,瓦上炙焦,研细粉。赤砂糖汤调服少许,一日数回。(《江西中医药》(8):20,1953)
5.治小儿咽喉痛:南瓜子(不用水洗,晒干),用冰糖煎汤。每天服二、三钱。(《国医导报》3(1):53,1941)
6.治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南瓜子、花生仁、胡桃仁同服。(《四川中药志》)
7.治内痔:南瓜子二斤,煎水熏之。每日二次,连熏数天。(《岭南草药志》)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8版》)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现代实用中药》驱除绦虫。
2.《安徽药材》能杀蛔虫。
3.《中国药植图鉴》:炒后煎服,治产后手足浮肿,糖尿病。

传说渊源

       清代,浙江海盐地区有个叫张艺堂的贫困少年很好学,人也聪明。他想拜当地大学问家丁敬身为师。于是 身后背一个大布囊到了老师家,从里面捧出两个重十余斤的大南瓜。旁人看了皆大笑,但丁敬身先生却欣然接受了,并当场烹瓜备饭,招待学生,这顿饭只有南瓜菜,但师生却吃得津津有味。所以在海盐一带,“南瓜礼”的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

原标题:南瓜子
词条标签:南瓜南瓜子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