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恽铁樵 图片
恽铁樵,中医学家。早年从事编译工作,后弃文业医。从事内、儿科,对儿科尤为擅长。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致力于理论、临床研究和人才培养。著有《群经见智录》等24部著作,有独特新见。竭力主张西为中用,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恽铁樵,名树珏,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民。1878年出生于父亲恽磨照的任地福建省台州。5岁丧父,11岁丧母,由同族亲戚携挈,与异母兄长回到祖籍、近代名中医的摇蓝——江苏省武进县。
聪颖异常的恽铁樵,由于家道贫寒、兄嫂遇薄,更立志发奋、刻苦攻读,13岁就读于族中私塾,16岁即考中秀才,20岁全部读完了科举经典,为深入中医的堂奥,开拓了畅通的渠道。由于乡风的熏陶,同时已涉猎了《温病条辨》等医学著作,粗通医道。在叔祖北山先生温热夹食,庸医妄投“小青龙”时,已能明辨是非,提出质疑。1903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攻读英语,成为近代中医界精通旧学,又系统接受新学制教育的第一人,为吸取现代科学知识发展中医奠定了基础。
1906年南洋公学毕业后,恽铁樵先赴湖南长沙任教,后回上海浦东中学执鞭。教学之余,翻译了却尔斯·佳维的《豆蔻葩》、《黑夜娘》、《波痕夷因》等中篇小说,于1909—1910年分别刊登在上海出版的《小说时报》上,与林纾齐名而别具风格。1911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译,1912年任《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主编重视章法文风,尝谓“小说当使有永久之生存性”,录用文稿,不论地位高低,名声大小,唯优是取,尤重奖掖晚生,育携新秀。当时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署名为“周逴”投到《小说月报》,恽铁樵以独具的慧眼对这篇小说和作者倍加赏识,发表在第四卷的第1号上,对文中佳妙之处密加圈点,并加按语向读者热情推荐。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后致杨霁云信中还提及此事,传作千古佳话。10年的编辑生涯虽与医学无缘,但却为熟悉和掌握西医知识,以及其后的著书立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痛丧子 弃文业医
正当恽铁樵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时候,丧子之痛不时向他袭来。1916年,年已14的长子阿通殁于伤寒,次年第二、三子又病伤寒而夭折。粗通医道的恽铁樵往往心知其所患某病,当用某药,但是苦于没有临床经验不敢轻举妄动,向医生建议商讨,从无采纳的余地,只是爱莫能助,坐视待毙。痛定思痛,深深地感到求人不如求己,遂深入研究《伤寒论》,同时问业于伤寒名家汪莲石先生。一年后第四子又病,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太阳伤寒的麻黄证显然。请来的名医,虽熟读《伤寒论》但不敢用伤寒方,豆豉、山栀、豆卷、桑叶、菊花、杏仁、连翘等连续不断,遂致喘热益甚。恽铁樵踌躇徘徊,彻夜不寐,直至天明果断地开了一剂麻黄汤,与夫人说:三个儿子都死于伤寒,今慧发病,医生又说无能为力,与其坐着等死,宁愿服药而亡。夫人不语,立即配服。一剂肌肤湿润,喘逆稍缓;二剂汗出热退,喘平而愈。于是恽铁樵更加信服伤寒方,钻研中医经典,亲友有病也都来请求开方,而所治者亦多有良效。一日某同事的小孩伤寒阴证垂危,沪上名医治疗无效,恽铁樵用四逆汤一剂转危为安。病家感激万分,登报鸣谢曰:“小儿有病莫心焦,有病快请恽铁樵”。求治者日多一日,业余时间应接不暇,遂于1920年辞职挂牌,开业行医。不久门庭若市,医名大振。
2、挽逆流 倡导化合辟新路
恽铁樵从医之时,中医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的传入,面对西方科学的进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医学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盲目崇拜外国,彻底否定中医,如余云岫,1916年抛出《灵素商兑》,从基础理论入手,认为《内经》“无一字不错”,中医“不科学”,“靠暗示的效果”,“精神的作用”,“和催眠术差不多”,甚至主张立法废止中医;另一种是夜郎自大,顽固保守,拒不接受现代科学,攻击研习西医是“媚外卖国,蹂躏国粹”。
恽铁樵以他渊博的知识,丰厚的临床经验,纵览了世界科学的进步,认为中医有实效,乃有用之学,西医自有长处,尤其生理学的研究,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医学基础各异,从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体系,“西方科学不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但是中医由于年代久远,应该整理提高,使之发展进步,并明确提出吸取西医之长处,融会贯通产生新的医学,说“中医有演进之价值,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产生新中医,是今后中医必循之轨道”,并说“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然而这是为了发展中医,补助中医,“万不可舍本逐末,以科学化为时髦,而专求形似,忘其本来”。他的真知灼见,为垂危的中医指出了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回顾半个世纪来中医所走过的历程,立足中医,吸取新知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3、著华章 融会古今创新论
为了使退化的中医进步,零乱的学术整齐,恽铁樵一扫引经考据的陈规陋习,不因袭前人的成见,不附和时行的见解,独辟蹊径,革新旧说,比较全面系统地整理了中医经典及重要著作,首先他针对《灵素商兑》的武断攻击,在1922年发表了著名的闻世之作《群经见智录》。他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了《内经》理论的原委实质,提出了“四时五脏”的观点,认为古人把四时看作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支配力量,也是古人认识事物变化的方法,由四时的风寒暑湿产生了六气;生长化收藏产生了五行,再由四时五行派生出五脏,因此四时是内经的骨干,“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他从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中医理论,特别是藏象学说的秘奥,展示了古代医家一条朴实的、可以理解、捉摸的思路,驳斥了《灵素商兑》的攻击,捍卫了中医学术的完整性。
此外“因势利导”、“拨乱反正”的形能观;“单丝不成线”,内外因素结合的发病观;“腺体一统,以肾为平的腺肾相关论”等众多独特的见解观点,至今犹有其指导意义,如腺肾相关论已为现代肾本的研究所证实。
4、办函授 呕心沥血育新人
恽铁樵学说之所以未能为人们普遍了解,其原因如“梁任公《演说集》所云:‘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因此培养人才至关重要,尽管当时政府已将中医摒弃于教育之门外,他还是披荆斩棘,于1925年创办了“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发表了长达4000余言的《创办函授学校宣言》,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医必将走向世界,说“中医不能出国门一步,此则有国力关系,况现在情形是暂时的。”顿时八方响应,入学者600余人,遍及大江南北,全国各地。1927年又办起临诊实习班,及门弟子30余人。同时还兼任上海各中医学校讲席。1928年由于废止中医法案的出笼,不得不停办教学。废止中医法案被迫撤销后,恽铁樵又以铁樵函授医学事务所的命名于1933年复办函授教育。经过几番艰难曲折,终于培育了像陆渊雷、章巨膺、顾雨时等一批具有创新思想的优秀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5、疗热病 救治急惊立新方
恽铁樵是位临床医师,对外感热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把热病的发展归纳为“阴胜则寒”、“阳胜则热”和“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等浅深不同的两个层次和阴阳胜复的四个步骤;把温病分成伤寒和非伤寒两个系,编著了《热病讲义》,《温病明理》等热病专著。对小儿惊风的治疗尤有独到的心得,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寒,内挟食滞,兼受惊怖而成,重心在于胃热,肝胆亦热,治疗当清热降火为主,消导食积为辅,可寻伤寒温病之法发汗透泄,使热外出不至上攻于脑,麻黄葛根在所不忌,反对妄用回春丹、金鼠屎等香窜镇惊之药。晚年自制安脑丸,方用:金钱白花蛇6条、全蝎9克、白附子4.5克、生川乌6克、天麻9克、明雄60克、薄荷9克、梅片9克、独活15克、麻黄60克、犀黄4.5克、麝香3克。一般发热有惊风先兆,退热为主合葛根、黄芩、黄连、龙胆草;惊风已见合蝎尾、天麻、防风、知母、独活、归身、薄荷、生地、龙胆草;角弓反张合犀角、蝎尾、龙胆草、生地、薄荷、防风、川连、独活等,煎汤化服,每有良好效果。
恽铁樵40岁即患重听,因此,开业时常以笔墨询问病情,与人谈话常高声大笑。办学后,白昼诊病,晚上讲课,午夜握管著述,落笔千言,滔滔不绝,整天仅睡4~5小时而已,终年累月,积劳成疾,1932年病心痛一手不仁,携全家赴苏州寓章太炎家中养病,由子恽道周留沪代诊,临行时嘱“毋矜所能,饰所不能,毋嫉人能,形所不能,勤求古训,持之以恒”,足见其医德之高尚。在此期间著述了《临床笔记》、《金匮方论》等。1934年足不能步,每日视诊数号,即卧榻休息,口授由女儿恽慧庄执笔,著述了《霍乱新论》、《梅疮见恒录》。1935年卧床不起,7月溽暑高热而逝,年仅58岁。临终前一天犹改定《霍乱新论》,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炬烛成灰泪始干”,为中医学术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先学文后攻医者,恽氏一生撰写了大量医学著作,计有《文苑集》、《论医集》(以上第一辑),《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温病明理》、《热病学》(以上第二辑),《生理新语》、《脉学发微》、《病理概论》、《病理各论》(以上第三辑),《临诊笔记》、《临诊讲演录》、《金匮翼方选按》、《风劳臌病论》(以上第四辑),《保赤新书》、《妇科大略》、《论药集》(以上第五辑),《十二经穴病候撮要》、《神经系病理治疗》、《麟爪集》(以上第六辑),《伤寒论辑义按》(以上第七辑),《药庵医案》(以上第八辑)等,统名为《药庵医学丛书》。此外,恽氏在创办铁樵函授中医学校期间,还主持撰写了数十种函授讲义,如《内经要义选刊》、《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等。
恽氏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主张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吸收新知以补充、提高和发展中医药学。他认为,欲使中医学进步演进,必须“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取长补短,“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以新生中医”。他认为中西两种医学各有长处,中医重视人体在整个大自然中随四时阴阳而发生的运动变化,而西医则于生理上重视解剖,于病理上重视局部病灶。两种医学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取长补短。但同时亦强调“断不能使中医同化于西医,只能取西医学理补助中医,可以借助他山,不能援儒入墨”。恽氏从维护中医、发展中医的角度,倡导中西两种医学沟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恽氏所处时代正值中西文化交汇之际,业医者大多忽视理论学习而更侧重于具体方药的积累,致使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被束之高阁,少有问津。恽氏从维护中医学理论体系科学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内经》的理论实质,对构成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六气等令人费解之处作了比较圆满的解释。他所提出的“四时五行”观点,把自然界四时的交替变化看作宇宙万物变化的支配力量,从而揭示出《内经》的理论核心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一脉相承,即由四时的风寒暑湿化生出六气,由四时的生长收藏化生出五行,再由四时五行派生出五脏。故而,四时成为《内经》的基础,“《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恽氏从方法论的角度揭示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明白晓畅地解释了中医学朴素辩证的认知思维。
恽氏在治疗用药方面,见解独到,今仅举痨瘵一病说明。他认为,一般初病咳嗽、吐血,不可称为痨病。必待初期症状已过,见潮热、掌热等证,方可称之为痨。对于痨病吐血的治疗,他主张对于因药误或误补,以致伤风不醒而成痨者,以荆芥、防风、象贝、杏仁等疏泄风邪,以茜根炭、藕节等止血;若风邪郁肺化热者,可同时加入黄芩、款冬花等。对于因举重伤力,剧烈运动损伤肺络者,轻者以七厘散,重者以地鳖虫、紫金丹(出《伤科补要》,没药、降香、乳香、松节、苏木、川乌、蝼蛄、自然铜、血竭、龙骨、糊丸、朱砂)止血疗伤。对于盛怒伤气,肝胆之火上逆,阳络损伤而大吐血,或肺阴受灼,痰中夹血者,以花蕊石、童便为特效药,茜根炭、地榆炭、仙鹤草、五胆药墨、三七等为辅药。他认为痨瘵的治疗,用药不在乎多,而在方药合度,毋庸更张。
恽铁樵业医之际,正值国内中医、西医并存、论争之时,通过比较并作出抉择成为当时业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特别是西医余云岫刊布《灵素商兑》,认为中医不科学之后,中西医学之争日趋激烈。恽铁樵是当时中医学界第一位挺身而出迎接余云岫挑战者。受其影响,陆渊雷、吴汉仙、陆士谔、杨则民等亦纷纷著书立说,回应余云岫的挑战。在这场中西医学的论争当中,恽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铁樵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尤以《恽铁樵中医函授讲义》、《伤寒论研究》、《灵素商兑》与《群经见智录》为代表。
恽铁樵神通内经、伤寒之学,“为近代中医界精通旧学、独具只眼,又受过较系统近代科学训练的第一人”。
恽氏之世,废止消灭中医的论调甚嚣尘上,对待中医的态度出现了两个极端。但恽氏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强调中西两种医学各有长处,欲使中医学进步演进,必须“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取长补短,主张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以新生中医”,但同时亦强调“断不能使中医同化于西医,只能取西医学理补助中医,可以借助他山,不能援儒入墨”。春秋网为了弘扬祖国医学,启发鼓舞有志之后生,1925年,恽铁樵与国学大师章太炎及其弟子张破浪等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函教授学社”,也即后人所熟知的“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并组织编写数十种函授讲义,受业者遍及神州。
这些讲义既有对经典理论的阐述,又有对现代医学知识的融汇使用,可谓上承古人之意,下传今人之言,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推崇。在今天看来,这些著作不盲目泥古,不偏爱一派,理医经,旁证西法而折中于治验,值得反复学习和研读,对于学习中医典籍,熟谙中医临床都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故这次从中选择最富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六书——《脉学发微》、《读金匮翼》、《病理杂谈》、《温病明理》、《药盦医案(伤寒温病)》、《旧著鳞爪》,以期对现代人掌握中医经典及汇通中西医拓展思路、开关明智、启迪智慧。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