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名家 > 当代名医 > 正文

汪昂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8/4/3
摘要: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曾中秀才,因家庭贫寒,遂弃举子业,立志学医。他苦攻古代医著,结合临床实践,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编著有《 ...
汪昂

汪昂 图片

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曾中秀才,因家庭贫寒,遂弃举子业,立志学医。他苦攻古代医著,结合临床实践,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编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决》等。

从医经历

汪昂(1615-1695年),字仞庵,明末清初安徽休宁西门人氏。汪昂自幼苦读经书,“经史百家,靡不殚究”,是县里的秀才。明朝末年,汪昂寄籍浙江丽水,期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欲走仕途,但每每名落孙山。


明朝灭亡后,随着汪昂年龄以及阅历的增长,他越来越看清科举考场的腐败,开始厌恶科举制度,又由于明亡而有感于国家民族的兴衰,于是,在清朝顺治初年,毅然弃儒学医,笃志方书,并以其毕生的精力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著书立说,从而著有大量医学科学普及书籍,盛行于世,成为一代新安医学名家。


汪昂弃儒攻医,时年三十有余,其抛弃仕途,改而学艺,认为“诸艺之中,医为尤重”,于是乎独专医学。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身居避远山区,全靠自身勤奋,博览群书,刻苦钻研,而终成一代名医。汪昂不仅擅长临证,研究医学理论,而且十分重视医药的相互作用,于是常曰“用药如用兵”。认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虽为完善、周明,然而过于浩繁,于是乎汪昂“特裒诸家本草,由博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汇成小帙”,取名为《本草备要》(四卷)1694年成书。《本草备要》后经清代初年三大名医之一太医院判吴谦审定,在国内外广为刊行,总数有70余种版本之多,1729年(日本享保14年)植村藤治郎将读书在日本刊行。


在长年的行医过程中,汪昂发现“古今方(医)书,至为繁夥”,但为医方注释之书却很少,自陈无择首创张仲景《伤寒论》注释后,“历年数日,竞未有继踵而释方书者”。给初涉医门者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医方难以掌握。于是,汪昂便广搜博采,网罗群书,精穷奥蕴,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十八岁时写成《医方集解》。《医方集解》全书六卷,分二十一门,共收入正方三百七十多方,附方四百九十多方。此书博采古书,既吸收了陈无择、吴昆等书之优点,又结合了自己长期的行医实践,先解释受病之由,次说明用药之意,分别宜忌,唯求义明。

人物成就

汪昂在学医过程中,深感《素问》、《灵枢》“理至渊深,包举弘博”, 为医家必读之经典。然篇卷浩繁,文字古奥,病症脉候、针灸方药,错见 杂出;“又随问条答,不便观览”。虽然历代有不少医家对《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经》)进行整理、编次、校订或注释,但大多内 容繁杂,重点欠明,不便于掌握内容要领。他对元代滑寿于《读素问钞》 中将《素问》中不同内容分 12 项予以摘抄的编撰法,较为赞赏,乃仿其方 式,选录《素问》、《灵枢》主要内容(不包括针灸)加以条析,分为脏 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杂论等 9 篇,酌取各 家学说予以简注,编成《素问灵枢类纂约注》2 卷,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 序而刊行。他认为《素问》治兼诸法,文字重于说理;《灵枢》偏重于针 灸、经络,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体现于术数。因此,所辑各篇原文以《素问》 为主,《灵枢》为副,但对精要内涵,大致予以赅括。为了便于读者查阅, 所引《内经》原文,均注明出处,不致相互参错。虽于《内经》原篇有所 删节,但段落依旧,前后条贯,并无割裂原文之弊,较之滑寿《读素问钞》, 别具特色。原著经过汪氏重新分类编次,增强了系统性。其中的注文多辑 自唐代王冰、明代马莳、吴昆和清代张志聪等诸家研注《内经》的著述, 并能结合个人学习《内经》的心得,畅抒己见。他在该书序言中谈他如何


编纂此书时说:“或节其繁芜,或辨其谬误,或畅其文义,或详其未悉, 或置为阙疑。”立论多较允当,力求阐发《内经》奥旨蕴义。由于他编写 过程中注意精选《内经》原文(多系学术价值较明显,或对临床具有指导 意义的内容),且分类有序,注释较为语简义明,浅显扼要,故此书在《内 经》节注本中颇有影响,后世甚至有将它作为《内经》教材者。以上大致 反映了汪氏在医学理论方面的造诣和著述成就。


汪昂在普及本草学、方剂学著述方面,尤有突出的贡献,对后世的影 响相当广泛。本草学自《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汉代)问世以后,历代 著作相当丰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广收博引,论述精博、全面,载 药达 1892 种,对本草学的研究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该书篇卷浩繁, 备而不要,难以尽读,不便于初学入门。而《本草蒙筌》、《药性歌赋》 等书又拘于文字对偶,阙略尚多,要而不备。再者,上述几种本草著作, 只言某药治某病,而未说明主治之所以然,即或偶有解释药性者,也大多 辨析不详,文字表述不够明晰、流畅,影响到本草学知识的普及。面对这 种现状,汪昂决心在“备”、“要”二字上下功夫,编撰一部以介绍药性、 主治为主的普及性的本草专书。他潜心研究历代本草,博采诸家学说,以 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二书为主,删繁就简,由 博返约,取常用药 400 余种,约于康熙二十年( 1681)辑成《本草备要》 一书。十年后,他又增补 60 余种,名为《增补本草备要》,于康熙三十三 年( 1694)刊行于世,但后世仍沿用旧名《本草备要》。全书共分 8 卷, 卷首列“药性总义”一篇,概述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配伍、归经、 功用、禁忌及炮制大要。后将 470 余种药物分为草部、木部、果部、谷菜 部、金石水土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和人部,分类介绍。每药先辨其气、 味、形、色,次述其所入经络、功能及主治。以“十剂”宣、通、补、泻 冠于首,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并对不少药物注明毒性、服法、饮 食宜忌、采药时间、异名、功效及真伪鉴别等。另有附图 400 余幅。此书 体裁新颖,颇具特色,选药精要,对临床最常用药物几乎赅括无遗,并且 文字明晰流畅,便于记诵。


汪氏论药,注意引录本草名著精要之说予以综括。在学术观点方面, 师古而不泥古,并能折衷前贤论述而多有创见。如书中既有 18 反、19 畏 之内容,又据临床实践提出异议,而不拘执于前人“相反相畏”之说;其 于药性,虽列百家之言,然必参以己见,判断其曲直是非。此书虽为本草 专著,为了更切于临床参考,论药之时,必参之以论证,并将药性结合病 证或病因相互阐发,亦将中医之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学的理论与药物 学内容熔为一炉,以辨证论治的原则贯穿始终,使读者有规可循,遣药变 通有法,既明理义,又切合实用。因此,该书自刊行后流传甚广,刊本达


60 余种之多,其中最早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另有 1729 年日刻 本等。由于此书论述浅显,释理明畅易懂,对普及本草学知识影响很大,也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普及性本草名著。 清代以前,历代医学家编撰的方书不少。在医方分类、方剂理论等方面亦有所阐发,但于方解方面着力不多。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对制方 之理虽有论及,但所述医方只 20 首。明代吴昆著《医方考》,其注解医方 虽较成氏有所增加,但多限于个人识见,其方义述理或不够详明,收方范 围亦欠广。汪昂认为,医者知有方,亦当知方之解。否则“执死方以治活 病,其不至于误世殃人者几希??”。有鉴于此,他在撰写《本草备要》 的同时,又仿照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及吴昆《医方考》遗意, 广收博采,集录诸家之说,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著成《医方集解》一 书相辅而行,互资为用。此书共 3 卷,选收方剂近 700 首(包括正方与附 方),按功能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 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 痈疡、经产计 21 门。各门之首,均简要阐述其功能、适应证及主治病证的 病因病机。各方名之下,简注功效及方剂出处,次列主治病证、方药组成, 再次方义解释及附方加减等,并对各方所治病证的病源、脉候、脏腑、经 络以及治法,无不备录。书后尚附“救急良方”一章,记载了 20 余种意外 或暴发危证的抢救方法,以备仓猝之需。书后附《勿药元诠》1 卷,以简 要、流畅之笔叙,晓示读者防病养生之大要。汪昂所辑诸方,多为临床所 常用的历代名方,大多属于药味精炼、药性平和,方效可靠者。其选方范 围,博取于历代医书;选方宗旨,以理法精当、实用有效为原则,大多属 名医创用之方,亦有出自名不见经传的医家效验之方,体现了其选方较为 客观、求实的态度。书中所载述的一些后世常用名方(如百合固金汤、金 锁固精丸等),由于原始文献已散佚不存,幸赖汪昂收载而得以传世。在 方剂分类上,汪氏参考“十剂”说,按功能分类并予以扩充,又揉合前贤 的见解,创立了将方剂学按病因和治法予以综合归纳的分类方法。这种方 剂分类法较为完善,便于临床应用,并使方剂学成为一门不依附于本草学 或病证学的独立学科。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同类方剂的有关内容,便于据病 选方;同时也避免了同一方剂的重复出现。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对 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汪昂以后的方剂学专著(如吴仪洛《成方切 用》、张秉成《成方便读》等),大多沿袭此法进行分类,甚至目前出版 的《方剂学》教材,也基本沿用汪昂的医方分类法。在对待各方的方解方 面,汪氏汇古今数十位医家之学术精髓,上自《内经》、《伤寒杂病论》, 下迄金元四大家和明代、清初诸贤之论,均予选录,博览约取,附以己见, 阐发立方蕴旨。他释方着意于“辨证论方”,“虽名方解,而病源脉候、 脏腑经络、药性治法,罔不毕备”,释方与临床密切结合,从而使理、法、 方、药相应贯通,为后世方书之释方树立了规范。《医方集解》由于有以 上特点,问世之后,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很大,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读者 的欢迎,成为中医门径书中之重要著作。刊本多达 50 余种,现存最早为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在《医方集解》刊行之后,通过 10 余年的实践,汪昂编撰了一部使读 者能在较短时期内学习并掌握临床常用方剂的著作《汤头歌诀》,遂于康 熙三十三年(1694)刊行问世。此书选常用方剂 300 余首,编成流畅易读 的七言歌诀 200 余首,并在每方之下附有简注,以补方歌因音韵限制或过 简之不足。汪氏此编的特点在于粗分门类(按功能分 20 门,类似《集解》), 便于检索;且“歌不限方,方不限句;药味药引,俱令周明;??并示古 人用药触类旁通之妙,便于取裁”。此书受到初学者的欢迎,流传甚广, 对后世方剂学之教与学有很大影响。刊本达 30 余种之多。后人多有仿此体 例而编写方歌,或予续补,或改编,或增注,或作白话解,多不胜数。至 今学习中医者,尚多以此书作为入门读物。


汪昂的治学观点较为纯正、客观,他既重视阐扬《内经》等经典医籍 之蕴旨,对汉唐以降之方药著作及临床名著亦均所探究,还善于接受新的 科学知识。明末清初,西方医学随传教士渐入我国,汪昂对此采取比较开 明的态度。他认为西医虽不明气化之理,但对人体形态方面的论述较为确 凿;并认为前贤所说“脑为元神之府”、“灵机记忆在脑”之说亦颇可取。 他在《本草备要》辛夷条下说:“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性, 皆在脑中。??昂思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 脑之意也。“汪昂在学术思想上崇古而不泥古,乐于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即医不分中西,当择善而从,对后世之“中西汇通派”在学术上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


此外,汪昂对养生学亦颇有研究。他所编撰之《勿药元诠》、《寿人 经》等养生学著作,简要介绍历代养生要言,并阐述导引、气功、摄养等 防病健身方法和对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饮食、起居等方面应注意的 问题。汪昂从壮年业医至耄耋之年,精勤不倦,矢志普及,著述不息,在


《本草备要》自序中可以明确地看到署有“休宁八十老人”字样。 “利物利人”、“有禅世道”是汪昂一生追求的目标。他立志以医济世拯疾,为祖国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难能可贵的是,汪昂 为古代名医中自学成才的医药学家,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他在《医方集解》凡例中说:“余不业岐黄,又学无师授, 寡见鲜闻,尤称固陋,安能尽洞古人立方之本意哉。”这种谦虚、求实的 态度,值得大家学习。汪昂的主要贡献,体现于他丰富的医学著述,除上 述多种外,另有《脉诀歌》等手著,总计近 10 种之多。汪氏的学术影响及 其对后世学习医药方剂学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屈指可数 的重要人物。

著书论作

汪昂不仅擅长临证,专心研究医学理论,而且十分重视医药的相互作用,其常曰“用药如用兵”。认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虽为完善、周明,然而过于浩繁,于是乎汪昂“特裒诸家本草,由博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汇成小帙”,取名为《本草备要》。


《本草备要》(四卷)1683年成书,后经清代初年三大名医之一太医院判吴谦审定,1694年在国内广为刊行,总数有70余种版本之多。1729年(日本享保14年)流传日本,植村藤治郎将《本草备要》刊印并在日本发行。之后,《本草备要》翻印次数至少超过200余次之多,在当代临床类实用本草中影响最为深广。该书选药精当,重点药效突出,使用方法翔实,读之令人兴趣盎然,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立法处方的好医书。书中记载了汪昂个人的独特见解多达120余处,例如用三文钱的中药车前子一味治愈宋代翰林学士欧阳修(文忠)的暴泻等医案案例,并在中医书籍中较先提出了人脑的功用,故而深受医界喜爱,成为中医药人员必备的学习书籍之一。

原标题:汪昂
上一篇:赵献可下一篇:张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