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名家 > 当代名医 > 正文

陈慎吾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9/8/14
摘要:陈慎吾,字祖望,号绳武,福建省闽侯人,生于1897年,卒于1972年。出身儒门,幼承庭训,饱读经史,以儒通医。后因族人患病误于庸医之手,乃致力歧黄。又在姑父、同仁堂族长乐 ...
陈慎吾

陈慎吾 图片

陈慎吾,字祖望,号绳武,福建省闽侯人,生于1897年,卒于1972年。出身儒门,幼承庭训,饱读经史,以儒通医。后因族人患病误于庸医之手,乃致力歧黄。又在姑父、同仁堂族长乐铎的支持下,在京悬壶。1930年拜河南儒医朱壶山为师,尽得其传。1935~1938年,与胡希恕在西城区灵境胡同成立“国医著者联合诊所”。1936年鉴于中医事业日渐衰弱、后继乏人,遂于临床之余,致力中医教育,白日临诊,夜晚课徒。1938年由朱壶山推荐,执教于孔伯华主办的北平国医学院。又因其胞姐与施今墨有同寅之谊,故与孔、施二老过往甚密,从中受益匪浅。1948年创办“北平中医研究所”,1949年改称“北京中医研究所”。1954~1956年,参加中医研究院的建院工作。1956年,在“北京中医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私立汇通中医讲习所”。同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担任伤寒教研组组长、院务委员会委员。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1962年,与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任应秋一起,联名致信卫生部,对当时中医学院的教学工作提出了看法与建议,强调一定要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文革”开始后,这个报告被康生等人定性为“反党纲领”,成了闻名全国的“五老上书”事件,受到了残酷的迫害,身心俱残,终于1972年含冤病逝。

从医经历

1930年拜河南名医朱壶山为师。1936年于临诊之余,致力于中医教育。1938年经朱壶山推荐,受聘于北京国医学院,讲授《内经》与《伤寒论》。1940年该院被迫关闭后,他不顾日伪当局对中医的摧残和迫害,一面临诊行医,一面带徒授课。抗战胜利后,将带徒传艺变为集体授课,一面给学生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一面带学生临床实习。至1948年,终于创立了“私立北平中医研究所”。 1949年后,他参加了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医研究所的工作。同时,扩大了他创办的中医研究所的招生。并先后在门头沟与丰台区没立了分所。1955年,私立北京中医研究所已逐步发展成为初其规模的中医学校,在校学生达400余人。1956年,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医教育,增设了课程内容,并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私立北京汇通中医讲习所”,全市招生,考试合格者入学,学制3年半,敦聘了北京名医、学者耿鉴庭、谢海洲、赵绍琴、穆伯陶、许公岩、马秉乾、于道济、马继兴、许作霖、余无言、卢英华等讲授医史、中药、方剂、内经、难经、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正骨、按摩课。并增加了政治理论及部分西医基础课程。

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成立,他由中医研究院调往北京中医学院,担任《伤寒论》教学,并出任伤寒教研组长。

1959年,将其创办的北京汇通中医讲习所交北京市中医学校接办。
他一生治学《伤寒论》,早年以《内经》释《伤寒论》,中年以各家之说注《伤寒论》,晚年以临床实践验证《伤寒论》。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从《伤寒论》原文入手,要做到使《伤寒论》脉证方药了然于心,方可融会贯通。

他多次参加全国《伤寒论》教材审定会,在审定会上反复强调《伤寒论》条文必须顺序不变的见解。

1962年,当他见到本科学生基础课不够,基本功不牢,如此下去,实难担当发展中医之重任时,即与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任应秋五位学者联合上书卫生部,强调一定要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出“要先继承好,才能有提高”的口号。

1971年,临终前,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开课,带病写了《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万余言。

人物成就

陈慎吾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不仅执教于北平国医学院,还亲自试办小型中医学习班。共培养学生千余人,遍布全国各地。为强调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曾与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任应秋一起,拟订《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并上书卫生部,提出了代表老一辈中医学者共同心愿的“要先继承好,才能有提高”的口号,为近现代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原标题:陈慎吾
上一篇:张子珍下一篇:秦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