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文化事迹:《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而不明,且免后人妄注,于是吴瑭在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命名。共6卷,另有卷首1卷。卷首为“原病篇”,引《内经》以求温病之原始。正文前3卷为全书的中心,专论温病。此3卷依次分上、中、下三焦设立篇目,分别论述三焦温病,并出治法。卷4为“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法。此后附“解产难”(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解儿难”(论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二篇(原作一卷,后析为卷5、卷6)。


《温病条辨》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吴氏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吴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都是由浅入深,但六经是由表入里,须横看;三焦辨证则由上入下,须竖看。两种辨证体系有对立统一、一纵一横之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治法上,吴氏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

从医经历

吴鞠通,名瑭,淮安市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吴鞠通出生于淮安市一个穷书生家庭。父吴守让,字逊夫,乾隆辛巳(1761年)秀才(《淮山肄雅录》)。吴鞠通一生悬壶,自26岁离淮后,主要在京城行医,晚年又云游大江南北,虽曾几度回淮,与淮阴名士丁晏、潘德舆、孔继嵘、名医杨福堂为至交好友,但在地方文献中很难找到一篇比较完整的关于他生平的资料。我们只能从他的《温病条辨·自序》等材料中知其生平经历的大概情况。


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父亲病故,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读了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又研读晋唐以降各家学说,收益不浅,于医学知识大有长进。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


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著书论作

《吴鞠通医书合编》、《温病条辨》。

最新图片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