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名医:张菊人

张菊人张菊人图片

张菊人,名汉卿,男,江苏省淮安县人,生于1883年,卒于1960年。张氏与京城名医杨浩如师出同门。1910年,从祖籍来京行医,曾在外城官医院任内科中医医官,后曾担任北平中医资格考试主考官。张菊人,名汉卿,男,江苏省淮安县人,生于1883年,卒于1960年。张氏与京城名医杨浩如师出同门。1910年,从祖籍来京行医,曾在外城官医院任内科中医医官,后曾担任北平中医资格考试主考官。张菊人不顾年近八旬的高龄,在完成门诊和带徒弟等工作外,还将毕生行医经验和医案汇集起来,写出《菊人医话》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医经历

氏与京城名医杨浩如师出同门。1910年,从祖籍来京行医,曾在外城官医院任内科中医医官,后曾担任北平中医资格考试主考官。与萧龙友、孔伯华等共同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出任董事和教授。建国后,在北京市第二门诊部任顾问。1956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医院,任副院长,并在内科门诊应诊,后担任北京中医学会顾问。与孔伯华、杨浩如、陈企董、曹巽轩、陈伯雄、赵云卿等人共同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一书,晚年著有《菊人医话》。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对中医采取废医存药的压制政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中医废除,中药何用?"当时全国中医药界同仁联合抗议,先生与北京名老中医不畏强暴,远涉千里去南京请愿,质问国民党政府。在中医界同仁共同努力下,国民党政府只得收回成命,使中医事业未遭迫害,得以生存。


为了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先生和名医萧龙友、孔伯华创立了"北平国医学院",出任董事和教授。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中医理论的独特见解,深得学生们的敬佩,为培养后学倾注了大量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956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之职,并担任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


先生晚年,不顾年近八旬的高龄,在完成门诊和带徒弟等工作外,还将毕生行医经验和医案汇集起来,写出《菊人医话》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物成就

学术思想


张菊人擅治温病,临床主张因人、因地、因时治宜。如北方外感多兼“热郁”,因此临床治疗必佐辛凉透达,其目的在于不使外邪与内热相结合。对于不同季节的伤风,张氏分别主以不同药物,如春季伤风,当以辛凉轻剂,用薄荷、桑叶、菊花、杏仁、通草、香豆豉、贝母、瓜蒌皮等;夏季伤风,当以辛凉解暑,用鲜薄荷、鲜藿香、杏仁、通草、六一散、丝瓜络、竹茹、西瓜皮、鲜荷叶等;秋初伤风,当以祛风除湿,用夏天伤风的治法,减去竹茹,加生苡米、赤苓、广皮等;深秋伤风,当以清肃肺金,用桑叶、杏仁、梨皮、竹茹、花粉、连翘、贝母等;冬季伤风,当以祛风散寒,用薄荷、苏梗、杏仁、前胡、通草、法半夏、赤苓、陈皮、枳壳等。


临床经验


张氏认为近人体质,多属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提出风、痨、臌、膈四大症中,三症与内火直接相关。如风证,认为属火盛伤阴,炼液为痰,痰热凝结,热盛生风,成为上实下虚之证;痨病,总属火热伤阴为患,五脏之中除心外,肝肾脾肺无一不伤;膈症,不管是噎膈或反胃,总由五志化火,克犯脾土,从而发生呕吐、气逆、气痛等现象。因此,治疗内伤火热之症,总以滋阴降火为法。


温病的“逆传心包”四字,是说温邪未能外解而逆传于心包。张氏认为如果初见舌尖或舌边呈现绛色,即当注意防范逆传心包。这种现象就是邪欲侵营的表现,应赶快于清解方中,加入清营之品(元参、麦冬之类),以杜其入营,才不会有气营两燔之患。

著书论作

与孔伯华、杨浩如、陈企董、曹巽轩、陈伯雄、赵云卿等人共同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一书,晚年著有《菊人医话》。

上一篇:杨浩如下一篇:陈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