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疗法频道 > > 拨罐 > 正文

什么是拔罐疗法

来源:岭南中药网收集发布时间:2018/7/2
导读:拔罐疗法又称“吸筒疗法”、“火罐气”,俗名“拔火罐”,古称“角法”。是以各种杯罐作为器具,利用燃烧、抽气、蒸汽等方法来排除罐内的空气,从而形成负压,使之附着于体表腧穴、患处或某些体表一定部位,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出现充血、淤血或者起泡等现象,从而产生良性刺激,…

拔罐疗法又称“吸筒疗法”、“火罐气”,俗名“拔火罐”,古称“角法”。是以各种杯罐作为器具,利用燃烧、抽气、蒸汽等方法来排除罐内的空气,从而形成负压,使之附着于体表腧穴、患处或某些体表一定部位,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出现充血、淤血或者起泡等现象,从而产生良性刺激,达到防治疾病、调整整体机体功能等目的。拔罐疗法是一种物理疗法,既能治已病,又能治未病,是一种常用的养生保健手法。



拔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古人常以动物的角做罐治病,所以又称之为“角法”。考古发现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拔罐这种治疗方法。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角法”治病的记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意指用小角来吸拔。此帛书大约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至东晋时期,著名医学家葛洪所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中亦提到用牛角法治疗脱肿的病案,同时特别强调了要选择适合症候:“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


隋唐时期拔罐工具变为竹罐

隋唐时期拔罐工具变为竹罐


随后到了隋唐时期,作为拔罐工具的兽角改进为经过削制加工过的竹罐。竹罐取材简便易得,成本较小,并且质地轻巧,吸拔力强,能够加强拔罐的疗效。唐代王焘所撰写的《外台秘要》一书中,也介绍了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中所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自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到了宋、金、元时期,竹罐已经完全取代了兽角,成为新兴的拔罐工具。拔罐疗法的名称也改成了“吸筒法”。在宋代医书《苏沈良方》中,有用火罐治疗久咳的记载,说明在宋代已将拔罐适应证逐渐扩大至内科疾病中。



在明代,拔罐已经成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其主要用于拔除脓疮,并出现了一种新的拔吸方法,即将竹罐放入煮沸的中药汁液中,再直接放在病人身上。此法类似于现在的水煮排气法拔罐。


到了清代,在拔罐工具方面出现了除了竹罐以外的陶制罐。拔罐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单单局限于放入药汁中蒸煮,还出现了燃烧纸张并投入罐中,再吸拔于身体的方法。拔罐疗法更多地应用于风寒头痛、眩晕、腹痛、风痹等内科病症,不再单纯地吸拔脓血疮毒;清代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诀要》中记载了拔罐配合中药、针刺等治疗疾病的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拔罐疗法不论从工具、方法、适应证等方面都在不断地丰富,成为一种临床独立的治疗疾病方法。因为拔罐疗法其简、便、廉、无副作用等优点,此作为保健疗法受到越来越多入的认可和赞赏,同时开辟了走出国门、宣传中国传统医学的道路,在日本、韩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广泛传播,成为我国传统医学对外交流的一部分。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