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疗法频道 > > 膏药 > 正文

骨髓炎的中医外科膏药疗法推荐

来源:发布时间:2015/10/9
导读:骨髓炎中医名字为附骨疽,民间俗称“铁骨瘤”,骨髓炎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数由血源性引起,也多由外伤或手术感染引起,多由疖痈或其他病灶的化脓菌毒进入血液而达骨组织。四肢骨两端最易受侵,尤以髋关节为最常见。临床上常见有反复发…

骨髓炎中医名字为附骨疽,民间俗称“铁骨瘤”,骨髓炎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数由血源性引起,也多由外伤或手术感染引起,多由疖痈或其他病灶的化脓菌毒进入血液而达骨组织。四肢骨两端最易受侵,尤以髋关节为最常见。临床上常见有反复发作,多年不愈的病例,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劳动能力。急性骨髓炎起病时高热、局部疼痛,若诊断不及时转为慢性骨髓炎时会有溃破、流浓、有死骨或空洞形成。重症患者常危及生命,有时不得不采取截肢保命的应急办法,但落下终生残疾,且手术费用昂贵,给病人和家庭造成痛苦。 西医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药物治疗,即应用大量抗生素,但由于该病的致病细菌株种变异,极易产生耐药性,从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第二种是手术治疗。此种疗法虽能清除病灶,摘除死骨,刮去破坏骨质,但难以清除肉眼难以看到的细菌。因此不可能彻底治愈。复发率极高。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因各种感染因素造成的骨髓炎症。以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


骨髓炎,并不只是骨髓出现发炎,而是指骨头的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以及骨髓出现感染、发炎的疾病。病人一旦患上慢性骨髓炎,除了要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外,可能还要接受多次手术治疗。疾病可以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往往要花很多精力控制感染、处理坏死的骨骼以及软组织的缺损。


局部症状:血源性骨髓炎早期有局部剧烈疼痛和跳痛,肌肉有保护性痉挛,肢体不敢活动。患部肿胀及压痛明显。如病灶接近关节,则关节亦可肿胀,但压痛不显著。当脓肿穿破骨质、骨膜至皮下时,即有波动,穿破皮肤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当骨髓炎处于平静状态、不发作时,病人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但是病变处的骨骼变形,肢体也增粗、变形。同时病变处皮肤变薄、颜色发暗、有多处瘢痕,稍有破损就可引起长时间的溃疡。有些患者可出现长期流脓的小口,脓液有臭味。慢性脊榷骨髓炎则往往有背痛、低热的现象。


当骨髓炎急性发作时,可表现为患处疼痛、患处的皮肤发红、肿胀、发热,流脓的小口流出大量的脓液,有时还会掉出坏死的骨头。死骨排出后,流脓的小口可以自行封闭,红、肿、热、痛等症状逐渐好转、消退。但是症状消退并不等于疾病好转,以后还是会再次急性发作。一般隔几个月就发作一次。


中医外科膏药治疗骨髓炎,区别于西医的常规治疗,西医是根据其炎症的菌种全身性的杀菌抗菌,往往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灶的药力非常稀少,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对身体有益菌种也大量的杀灭,且各种菌种又会产生耐药性,所以临床治愈需要很长时间并容易出现反复。中医外科膏药的治疗,是根据患者的体怔,运用药物集中的特点,将膏药直接贴敷到患处(按古人所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为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这一段论述已相当明确地阐明了皮肤吸收的机理,并已被现代科学实验所证实)。通过药力的作用,拔毒排脓,化腐生肌,清除坏死的死骨及腐朽组织,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生肌的目的。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的药物,通过皮肤软组织的吸收,直达病所。因此可直接透入皮肤产生拔毒生肌、消炎止痛,清除异物、活血化淤,开窍透骨等。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


中医外科膏药是在祖传秘方“提子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疗知识反复实践验证修改而成,它是利用药物,施于病者体表或患部,借体表对药物的吸收和经络的通路,发挥药物活血化淤,生肌止痛,通经走洛,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病痛目的的一种疗法。中医外科膏药治疗骨髓炎,其主要作用是拔脓排脓,清除异物,化腐生肌,消炎镇痛。在治疗形成窦道的骨髓炎时,主要是通过药纸捻(药纸捻的主要成分是汇药,作用是将药物直接递到病灶深处,将深处死骨及坏死组织汇出,并起到防止伤口过早封闭,保持排脓流畅的作用)加外敷膏药拔脓排脓清除异物,迅速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增快局部血流,同时能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组织生长。使新生组织由里向外长平创口而达治愈目的。对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用药1-2疗程可康复(一疗程用药7次,一次贴三天)。形成窦道的慢性骨髓炎需三个疗程可完全康复,具有彻底治愈不再复发的特点。

中医药的理论:清代名医徐洄溪曾有过这样一段论述:“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去腐,止痛生肌,并摭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而日换,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厚而久贴,此理人所难知,何也?”他又解释说:“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为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这一段论述已相当明确地阐明了皮肤吸收的机理,并已被现代科学实验所证实。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系指药物透入皮肤后或与粘膜接触后在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