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余赋质椎鲁。家世业儒。舞象时即肄力于八股之间。学未窥斑而严君见背。时先师戴望之以明经高等擅岐黄业。语余云。先正有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治生即治世也。子盍图之。遂奋志攻苦。一切桐君之所秘。雷公之所传。琼函宝笈。靡不搜采。大约内科一门。前贤之论述似详且尽。而外科诸书。或博而寡要。或隐而未备。鹤长凫短。豕腹龙头。心窃疑之。简练揣摩。少有弋获。幸而入侍内庭。谬承委试。奏功甚多。然亦并无他术。惟能辨气禀有浓薄之殊。风土有寒温之异。今所不经见之异症。古所不必有之奇方。驱一己匠心。变通于前辈之遗意。日积月累。未能成帙。庚子春。先慈弃世。读礼之余。悉取诸书而折衷之。有言症而不言脉者。有图形象定名色而不分穴次者。有辨大毒而忽小者。有小毒反详而大毒反略者。紊乱无次。未可枚举。僭为考订。汇成一书。重者删之。缺者补之。讹者正之。乱者绪之。其法首列六脉。则邪正虚实若眉分。次列三因。则病源若犀照。再次则列阴阳善恶生死顺逆之诀。辨之则吉凶立判再次则列肿疡溃疡二治,则先后治法内外诸方无不具矣。又按部位分经络定穴次辨名色。各列于后焉。其调理总不外乎前肿溃二治之中。其稍异者则列本症之下。以补缺略也。其中又有内外相似者。又列各门于本部之后。以便参考。少赘以区区之一得。是集也。辨症辨名从博。虽微疵悉备而不遗。用药用方从约。在单刀直入以取效。至于独悟之心法。不传之秘方。皆为一盘托出。不复珍惜。嗟乎。自古用药者如用兵。兵有以正胜、奇胜、多胜、寡胜、车胜、骑胜、舟胜、五花胜、八阵胜。在审其势之所必用。故一发而奏功。攻毒者如攻贼。贼必有穴。即左洞庭。右太行。铁壁千层。羊肠九叠。而察其穴之所必在。驰一旅可以受缚奏凯之续。岂曰小成。因名其集曰外科大成。以公天下。坤也不敏。大成讵敢易名哉。不过因累积之功而统言之耳。爰使天下之人。偶有滑和之患。开卷了然。可以尽谢医师矣。乌得云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耶。因缕述一腔之苦衷如下。不敢乞光于大人先生之鸿藻。弁端以张楚。
时康熙四年岁在乙巳仲秋之吉太医院御医燕越祁坤广生甫识。
源家世山阴。习儒学。自家忠敏公殉前明难后业医。先王父广生公、幼敏悟。通儒书。诸子旁流。靡不详究其义。更以外科医世鲜精者。尤加考求。冥搜幽索。遂尽其奥。膺世祖章皇帝召。以御医侍值内庭。
先王父性谨慎自重。圣祖仁皇帝尤嘉信之。赐与优渥。累擢太医院判官。遇休沐。兀坐一室。先大人昭远公与诸伯叔侍。环列惟医家书。发疑问难。校折衷。隆寒盛暑。常丙夜。乃命就寝。在直庐。或中夜有得。必索火记之。会丁曾王母忧家居。更简练揣摩。订为书。颜之曰外科大成。凡四卷。部类三十有二。锓而藏其板于家。是时先大人亦以御医侍值内庭。性实介慎。历事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两朝恩眷特殊。赠太医院判官。忆源方垂髫。先大人即以大成课源兄弟。而冢兄弘涛早世。季弟国兴成戊戌进士。乃心王事。又不果卒业。先大人尝训源曰、嗣我家学人。其惟汝乎。源不肖。惟恐不克仰承。用是黾勉。
不敢自逸。于今五十余年。己未冬。今上谕太医院判官吴谦等纂医宗金鉴一书。以源世外科医。
钦命纂修。源识谫学陋。何所与能。惟窃取先王父大成之意旨而敷扬之耳。而谬叨优录。感愧交并。嗟夫、医者意也。意之所之。死生系焉。矧外科之六脉三因。阴阳善恶。端杂绪棼。黍粟不辨。有失之尺丈而不知者。是编也。义晰辞明。字释句解。部分类别。领挈纲提。疮疡之微者无不载。方法之善者无不备。集曰大成。洵可谓集外科之大成也与。源年届七旬。两儿邦相邦柱俱驽钝。深惧先业失传。缘命坊人印行海内。非特业是科者。有所式循。庶几先王父之精神学问。亦不至湮没云尔。
时乾隆岁次癸亥秋七月既望孙男宏源敬识
粤稽炎农御世。而医之名始立。夫医者济世之统名也。名虽一而实有内外科之异也。科之分有内外。
盖因人之疾有内外故也。因其疾以命医。神而明之。则因内可以推外。由外可以测内。精微之理。岂易言哉。胡为乎今之重于内者精其内。而疮科或有所遗。专于外者精其外。而方脉或有未谙。斯二者诚未合乎中庸之道。不几失先正之薪传乎。故惟仁者之心。深长周密。思欲兼之而无遗内遗外之憾者。
必先以脉为首务也。灵枢经云。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嗟嗟。神其难言也。夫诚以病在脏腑。不能以告人而脉告之。脉不能以接人而指接之。则是脉也者。乃天真委和之气。非图可状。非言可传。维在人之会心而已。独不见王叔和之脉经乎。王忠父之脉旨乎。李濒湖之脉学。戴同父之刊误等书乎。寓之于目。悟之于心。措之于指。运之于意。于是乎病之浅深无不彰明较着也哉。是以诊脉之道。不易精也。因其不易精而竟忽之。其误天下也多矣。爰采脉学歌诀。辨脉之形象。并遴外科肿溃脉法辨症之顺逆。颜之卷首。聊补学人上达之功云尔。
浮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为(濡)脉(散)似杨花无定踪。肿疡为虚为风。溃疡为虚宜补沉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肿疡为邪气深。溃疡为遗毒在内。
迟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驶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肿疡为寒为虚。溃疡亦为寒为虚。
数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宜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肿疡为热。数而洪者欲脓。溃疡为病进。数甚者难医。
滑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肿疡为热为痰。溃疡为热为虚。为邪气未退。
涩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杪芒微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肿疡为气实气滞。溃疡为血虚。为脉病相应。
虚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肿疡宜内托。溃疡宜大补。
实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实脉浮沉有力强。(紧)来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肿疡为邪气太盛。溃疡为邪气不退。
长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肿疡为有余。宜内消溃疡为气治则易愈。
短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肿疡为元气不足。溃疡为大虚宜大补。
洪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坚。
肿疡为热盛。宜宣热拔毒。壮实者下之。溃疡为邪气盛。药之不退者难愈。
微
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
肿疡为虚。服药渐充者佳。溃疡亦为虚。若微而匀者为脉病相应。
紧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为疼。
肿疡脉浮紧。发热恶寒。或有痛处。是为痈疽。溃疡主气沉滞。为有外寒。
缓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肿疡为虚。溃疡为有胃气。为脉病相应。
芤
中空傍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血亡芤革血虚虚。
肿疡为血虚。溃疡为脉病相应。
弦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肿疡主血气不和。为痛。溃疡为血虚。双弦为贼邪侵脾。加数则危矣。
革
革脉形如按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牢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肿疡为邪盛。溃疡为邪气不退。
濡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弱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肿疡宜托里。溃疡为脉病相应。宜补。
散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肿疡为气虚不收。溃疡独见者死。
细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细为气聚血少。有此症者逆。
伏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症属阴。
肿疡为阴中伏阳邪。溃疡为阳伏阴中。为内蚀。为流注浸淫。难治。宜温补。
动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抟。虚者摇兮胜者安。
动主痛。阳动汗之。阴动温之。
促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肿疡为热为病进。溃疡为热不退。渐进者死。
结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肿疡为气结。溃疡为气不调。则危。
代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
肿溃俱不利。
脉数不时见。当生恶疮。脉数身无热。内有痈脓。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痈。
脉浮而数。肿在外。宜先托里。恐邪入内。脉沉而实。宜先疏通。以绝其源。脉不浮不沉。无内外症。知其在经。宜和荣卫。
脉数发热而痛者发于阳。脉不数不发热而痛者发于阴。
痈脉宜洪大而数。若沉紧者死。疽脉宜沉而实。若浮洪而散者死。
痈疽无脉者气闭也。宜行气。其脉自见。
人身之气血。与天地同流。人身之经络。与昼夜同度。苟或六淫之感。七情之伤。饮食不时。房劳不节。致使阴阳乖错。荣卫蕴结而成痈者。总不出于三因。故以三因首例
运气痈疽有四。
一曰、火热助心为疮疡。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又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之政。补之气。寒乃始。阳气郁。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又云。少阳所至为疮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
风热参布。太阴横流。寒乃时至。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初之气。候乃太温。其病肤腠中疮。二之气。火反郁。
其病热郁于上。疮发于中。三之气。炎暑至。民病脓疮。又云。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气乃太温。肌腠疮疡。
此皆常化。病之浅也。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客胜。甚则疮疡。又云。少阴之复。病疹痈疽痤痔。又云。火太过曰赫义。其病疮疽血流。又云。火郁之发。民病疮疡痈肿。此是邪变。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伤心为疮疡。经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发为痈疡。病本于心。又云。太阳司天之政。
三之气。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又云。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寒雨降。民病痈肿疮疡是也。
三曰、燥邪伤肝为疮疡。经曰。木不及曰委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支发痈肿疮疡。邪伤肝也。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疮疡痤痈。病本于肝是也。
四曰、湿邪疮疡。经曰。太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后痈。又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是也。
上四条天行时气也。此由外感。故曰外因。然外来之因。则肌肉血脉筋骨受之。其见症多寒热交作。筋骨疼痛。及湿痰流注。风湿风温。时毒等类。治宜发之。如苍术复煎散、绀珠丹之类。经云。汗之则疮已。使荣卫通行。邪气不得干于内也。又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又云。此寒气之种。八风之变。四时之病。以其胜者治之。此亦外因也。
经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为由七情内郁而成。或兼竭力房劳。阴虚所致。又云。形乐志苦。病生于内。此由内伤。故曰内因。然内伤之因。则五脏受之。其见症疮多坚硬。根蒂深固。二便不调。饮食少进。外软内坚。平陷无脓。表实里虚。毒多难出。治宜托里以培其本。禁用驱热、拔毒、汗下之剂。书云。才得肿痛。参之脉症。但有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经云。肺乘肝则为痈。又云。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此脏腑之变。亦属内因也。脏腑之变。乃八风之变。皆寒痈例也。其形坚硬如石。或皮不变色。或捻之不痛。治宜温补以回其阳。如参、附、、术之类是也。
凡看大疮。先以见标日为始。至今几日。看疮与日期可否。次看受病之源。出何部位。属何脏腑。再辨阴阳老幼并气血之盛衰。再次方诊脉之虚实顺逆以决其终。
凡毒先视其顶高起者为气盛。根束者为血盛。又视其色晕。要交会分明为元气盛。而邪无散慢也。高肿者属阳。原无深毒。治宜托里以速其脓。忌用内消。反难作溃。漫肿平塌者元气本虚。急宜温补催毒出外。忌用汗下。庶无变症。
初起顶平根散。色黯微肿。不热不疼。身体倦怠者逆。已成肿坚。色紫。不作脓不腐溃。惟口干。多烦躁者逆。已溃皮烂。内坚不溃。肿仍不消。痛仍不减。心烦者逆。溃后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色败臭秽者死。初起元气未虚。症脉俱实者。治当迎刃而解。若惧悍怕。定不能决于危急之时。惟在中病则已。所谓药不瞑眩。厥疾不瘳。久病元气虚者。纵有余症坏症。又当先固其本而后调之和之散之。所谓势孤则守。本立而道生也。经云。督脉经虚从顶出。膀胱经虚从背出。阳明经虚从髭出。是知疮疡诸毒。由虚而出也。治惟藉热以发之。虽阳症热痛。亦宜温药稍助微凉以济之。斯为稳当。
肿疡诸症。不论首尾。但见肿赤。烦躁引冷。便闭作渴。脉洪实数者。为之五实。此邪气在里。治宜攻利。如内疏黄连汤之类以杜其源。如身凉肢冷。泻利肠鸣。呕吐食少。脉细者。为之五虚。此元气不足。治宜滋补。如托里消毒散、十全大补汤之类。以培其本。五实者虽在严寒之时。必用大苦寒之药泻其阳以救其阴。五虚者虽在盛暑之时。必用大辛热之药。散其阴以回其阳。经云。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
必从其症。又云。治病必察其下。为时下之宜也。
初起七日之前。或已灸之后。未服他药者。宜蟾酥丸或绀珠丹汗之。如汗之不出。由毒瓦斯盛表里闭密之故。则外兼神灯照法、桑柴烘法。能使已成者自溃。不脱者自脱。助汤剂合表里以成功。烘后以膏盖顶上。提脓拔毒以御风寒。其根脚发肿。又在敷贴之力以束根本。若溃后者。则用铁桶膏围束疮口。庶不开大。如阳疮肿痛。七日以后。自有黄色稠脓相粘膏上。每日用葱汤洗之。换膏贴之。其正脓出在十一日前后。如未经灸者。内脓将结之际。皮浓无头而难穿者。用玄珠膏涂顶上。黑膏盖之。三五日脓从毛孔吸出。久之列界。其腐成片而落。其内肉已平。则换生肌药。已溃而瘀腐不去者涂之。去腐如割。且无痛苦。
胜他药多矣。然必赖内托之功。方获捷效。
毒至十日以外。疮虽不腐。而红肿痛者。由元气不能充足。或失于补托。或误用寒凉。或盖覆不暖所致。治宜托里大补。以得脓为效。若疮口出黑血。遍身汗出。乃补托之征也。如期不作腐溃。形尚坚硬。乃疮根闭固。为阴阳相半之症。必用神妙拔根法。不致内攻。倘内有脓。又便易出。
又以十五日至二十一日为期。过此外者。纵有稀脓。诚难归结。若无脓。为纯阴不治。故阳疮以十四日为关。阴疮以二十一日为节。斯时务要脓出势定。不可过酿。候脓出方自腐脱。腐脱方自生肌。生肌方自收敛。收敛方自疮平。此疮之关节次第也。如期不得脓者。后必多变。用药之法。初起以散肿内消为主。已溃以排脓敛毒为主。脓尽以去腐内塞为主。腐尽以生肌敷痂为主。此治疮之定例也。
夫症之有标本。如五运为本。六气为标。五脏为本。六腑为标。初病为本。传病为标。元气为本。病气为标。
治宜本而标之。如有呕吐、泄泻、食少、不寐等症。宜先治之。所谓内症愈而外症易瘥。是标而本之也。仍兼外治。
标使治宜如肿疡初起。审症处方。必以一药为标使。如神授卫生散用金银花、当归。苍术复煎散用苍术。十全大补汤用夏枯草。蜡矾丸用菊花汤。通圣散用漏芦之类。每用一两煎汤。复煎群药。其应如响。此飞霞子之秘诀也。溪云。阿胶饮、牛胶丸。属金属土。补肺气实大肠。壮胃止泻。黄蜡丸入大肠有补。
国老膏化毒行经。远志酒、金银花酒。皆有补性。归血归心。善用者以之配入。肿疡之散结。溃疡之补虚。
亦奏捷效。宜触类而长之可也。又如诸毒生于巅顶者。诸药俱宜酒浸、酒炒、酒煎、酒服。为使为因。所为在上者因而射之也。
书云。汗之则疮已。为外有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饮食如故。清便自调。知不在里也。左脉洪缓。
关脉带弦。外感客邪也。故宜汗之。使荣卫通邪气去矣。如冬月寒致腠理。必用辛温之剂以托之。如托里温中汤、绀珠丹之类。又云。助表不以取汗为功。为蟾酥、朱砂、雄黄等解毒之类。乃取汗之峻剂也。又云。疮家虽不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痉。为无表症也。即有表症。然亦不可大汗。大汗则表虚不脓。后必难治。汗出不利小便。汗止则阳气复。小便自利也。
肿疡时见五实者。为邪气在里。宜寒凉药攻利之。如内疏黄连汤之类。次以托里排脓之药补之。溃疡时虽有口干便闭等症。由内亡津液所致。必脉细而数。口和而干。食少喜热。乃虚火也。惟补气血。养津液。健脾胃。则二便自和。庶无变症。如小便闭。虽肿疡时。不必猪苓、泽泻以导水。惟用参、、归、芍及托里消毒散消息之。自效。疮疡面赤。火郁也。发之。见风脉风症者。散之。大便燥急者。润之。郁冒者。为昏迷也。俱宜汗之。以上之症。慎不可下。是以疮疡惟在闭而不结。通而不泻为规。
疮疡作呕。不问已溃未溃。惟以脉实而数喜饮冷者。为毒瓦斯内攻。下之。脉弱而喜温者。为阳气不足。补之。身热而欲衣者。热在皮毛。寒在骨髓。温之。身不热而欲去衣者。寒在皮毛。热在骨髓。清之。
寒热虚实。皆能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如热毒痛者。下之。便闭作痛者。导之。瘀血作痛者。和之。更以桑柴烘之。寒邪作痛者。温散之。湿肿强痛者。渗导之。燥搐挛痛者。滋润之。劳而作痛者。益之。脓胀作痛者。针之。脓出反痛者。虚也。补之。瘀腐蚀痛者。去之。秽气触痛者。和之。风寒逼痛者。温散之。随症施之。
其痛自止。不必拘拘于乳、没也。又疮疡不可不痛。不痛为胃气虚极也。不治。不可大痛。兼烦闷者不治。
再麻痒者。更为恶候。
肿时不食为痛伤胃气。溃后痛止。自能食也。垣云。疮疡食肉。反补胃气。乃自弃也。此禁之膏粱丹石之变。非藜藿及虚弱者之通论也。若脾胃弱者。即有所禁忌。亦当少与之。不与。则逆其胃气。反不思食。禁忌之要。在生冷伤脾。硬物难化。肥腻滑肠。惟宜斟酌与之可也。又服药后忌饮冷水。犯之效迟。脓必再作。
神授卫生汤
治痈疽发背。脑疽对口。丹瘤瘰。恶毒疔疮。湿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疮症。但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能宣热散风。行瘀活血。解毒消肿。疏通脏腑。且药性平和。功效甚速。诚外科首用方也。
羌活(八分)防风白芷穿山甲(土炒研)沉香红花连翘石决明(各六分)金银花皂角刺归尾甘草节花粉(各一钱)乳香(五分)大黄(二钱酒拌炒脉虚便利者不用)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服药。随后饮酒一杯。病在下部。先饮酒一杯。随后服药。以行药势。
内消活雪汤
治发背。并五脏内痈。尻臀诸肿。大小肠痈。肛门脏毒初起。但未出脓。坚硬疼痛不可忍者并服。
青皮陈皮乳香没药连翘黄当归甘草节白芷射干天花粉穿山甲贝母白芍金银花皂角刺(各八分)木香(四分)大黄(二钱)水、酒各一碗。煎至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内疏黄连汤
治痈疽肿硬。发热作呕。大便秘涩。烦躁饮冷。哕心烦。舌干口苦。六脉沉实有力。此邪毒在脏也。急宜服此以内除之。使邪气不得传变经络。
木香黄连山栀当归黄芩白芍薄荷槟榔桔梗连翘(各一钱)甘草(五分)大黄(二钱)水二茶钟。煎八分。食前服。加蜜二匙亦可。
立应绀珠丹
治痈疽疔毒。对口发颐。风湿风温。湿痰流注。附骨阴疽。鹤膝风症。左痈右痪。口眼斜。
半身不遂。气血凝滞。遍身走痛。步履艰辛。偏坠疝气。偏正头痛。破伤风牙关紧闭。截解风寒。无不应效。
茅术(八两)全蝎石斛明天麻当归甘草(炙)川芎羌活荆芥防风麻黄北细辛川乌(汤泡去皮)草乌(汤泡去皮尖)何首乌(各一两)明雄黄(六钱)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药一两分作四丸。一两作六丸。一两作九丸三等。做下以备年岁老壮病势缓急取用。预用朱砂六钱。研细为衣。瓷罐收贮。如恶疮初起。二三日之间。或痈疽已成至十朝前后。但未出脓者。状若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肢体疼痛。恶心呕吐。四肢沉重。恍惚闷乱。坐卧不宁。皮肤壮热。又治伤寒四时感冒传变疫症。但恶寒身热表症未尽者。俱宜服之。用连须大葱白九枝煎汤一茶钟。将药一丸乘热化开。通口服尽。被盖出汗为效。如服后汗迟。再用葱白汤催之。后必汗如淋洗。渐渐退下。覆盖衣物。其汗自收自敛。患者自然爽快。其病如失。但病未成者随即消去。已成者随即高肿溃脓。如诸疾无表症相兼。不必发散者。只用热酒化服。此方原载于诸风瘫痪门。予每用之发散疮毒。其功甚捷。故移录于此。详观此方。治肿疡甚效者何也。凡疮皆起于荣卫不调。气血凝滞。乃生痈肿。观此药性专发散。又能顺气搜风。通行经络。所谓结者开之。况疮毒又乃日积月累结聚所发。苟非甘温辛热发泄以汗疏通。安能得效。所谓发散不远热。正合此方之意。无谬也。服后。避风。当食稀粥。忌冷物房事。孕妇勿服。
双解复生散
治痈疽发背。诸般肿毒。初起憎寒发热。四肢拘急。内热口干。大小便秘。宜此药发表攻里。并效。
荆芥防风川芎白芍黄麻黄甘草(五分)薄荷山栀当归连翘滑石金银花羌活人参白术(各八分)大黄芒硝(各二钱)水二碗。如表症甚者加姜三片。葱头二茎。里症甚者临服加生蜜三匙和服。此发表攻里。为双解药也。
内消散
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乳花。百种无名肿毒一切歹疮。此药能令内消。化毒为黑水。从小便而出。势大者虽未全愈。亦可转重就轻。移深居浅。
金银花知母贝母天花粉白芨半夏穿山甲皂角刺乳香(各一钱)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留药渣捣烂。加秋芙蓉叶细末一两。白蜜五匙。同渣调敷疮上。一宿自消。重者再用一服。忌口效。
清热消风散
治痈疽诸毒。疮肿已成未成之间。外不恶寒。内无便秘。红赤高肿。有头痛。宜服此药和解之。
防风川芎当归黄芩白芍天花粉金银花连翘红花柴胡苍术陈皮黄角刺(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茶钟。煎八分。食远服。妇人加香附童便炒。以上七方。痈疽七日以前。疮势未成。形体壮实。表里之症相合者。宜服。病退即已。如过七日以后。情势已成。便宜用后托里等药。催毒在外以速其脓。禁前表下之药。损伤元气。致生多变矣。
内固清心散
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热甚痛。烦躁饮冷。有此症者。可预防毒瓦斯内攻。当服此药。庶不变症。
茯苓辰砂人参玄明粉白豆蔻甘草乳香明雄黄(各二钱)冰片(一钱)真豆粉(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蜜汤调下。不拘时候。
护心散
治疮毒内攻。口干烦躁。恶心呕吐者。宜用此药。
真豆粉(一两)乳香(净末三钱)朱砂(一钱)甘草(末一钱)上共研极细。每服二钱。白滚汤调服。早晚二次。
琥珀蜡矾丸
治痈疽发背。已成未脓之际。恐毒瓦斯不能外出。必致内攻。预服此丸。护心护膜。散血解毒。未溃能消。已溃即合。并治粉瘤、瘰、痰核。及遍身疮如蛇头杨梅结毒。痔漏鼻痔。能祛毒化脓。生肌补漏。
白矾(一两二钱)黄蜡(一两)雄黄(一钱二分)朱砂(一钱二分)琥珀(一钱另研)蜂蜜(一钱临入)或再加滴乳石(二钱)土贝母(六钱)麻油(二钱)上为末。将蜡溶化。离火。候四边稍凝时。入药搅匀。乘热搓成粗条。悬火上烘软丸之。安豆大罐收。或以朱砂为衣。每服三钱。白滚水、黄酒任下。甚者早晚各进一服。
痈疽势甚者。将白矾末入蜂房孔内令满。纸包泥固。黄色为末。和蜡为丸。热毒甚者。用嫩槐枝三十寸。分三次入蜡内。枯去枝。取蜡和矾等为丸。痛不可忍者。加乳香、没药各一钱。脓出不干者。加苎麻灰五钱。
诸毒。先吃葱一口。随用黄酒下。或葱汤下。只疮上出汗。消肿止痛。疔毒。用菊花一两煎汤下。肺痈。蜜汤下。咳嗽。卧时淡姜汤下。虚者。人参五味子汤下。泄泻。米汤下。
托里消毒散
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服此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溃。腐肉易去。新肉易生。
此时不可用内消泄气寒凉等药。致伤脾胃为要。
人参黄白术茯苓川芎金银花当归(各一钱)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各五分)脾弱者去白芷。倍用人参。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排脓内托散
治痈疽脑项诸发等疮。已溃流脓时宜服。
人参白术当归(各二钱)川芎白芍黄陈皮茯苓(各一钱)香附肉桂(各八分)甘草(五分)白芷(项之上加三分)桔梗(胃之上加五分)牛膝(下部加五分)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乳香定痛散
治痈疽发背诸毒。疔疮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败腐脓毒。不假刀砭。其恶毒自然脱下。及治打扑伤损。筋骨疼痛。并宜服之。
乳香没药(各五分)黄人参甘草归身川芎白芍陈皮熟地黄粟壳(去筋膜蜜炒各一钱)水二钟。煎八分。随病上下服之。
神功内托散
治痈疽脑项诸发等疮。至十四日后。当腐溃流脓时不作腐溃。更兼疮不高肿脉细身凉者。用当归(二钱)人参白术黄(各一钱五分)大附子陈皮茯苓白芍川芎(各一钱)穿山甲(八分)甘草(炙)木香(各五分)煨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透脓散
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
黄(四钱)川芎(三钱)当归(二钱)皂角刺(一钱五分)穿山甲(炒末一钱)水二钟。煎一钟。随病上下服之。或加酒一杯服。
竹叶黄汤
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表里热甚。口干大渴者。
黄甘草黄芩川芎当归白芍人参半夏石膏麦冬(各八分)生地(一钱)淡竹叶(十片)灯心(二十根)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温服。
回阳三建汤
治阴疽发背。初起不疼不肿。不热不红。硬若牛皮。坚如顽石。十日外脉细身凉。肢体倦怠。皮如鳖甲。色似土朱。粟顶多孔。孔孔流血。根脚平散。软陷无脓。又皮不作腐。手热足凉者。俱急服之。
大附子人参黄当归川芎茯苓枸杞陈皮萸肉(各一钱)木香甘草紫草浓朴苍术红花独活(各五分)皂角树根上白皮(二钱)煨姜(三片)水二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用绵帛盖暖疮上。预不得大开疮孔。走泄元气为要。
愚按。凡背疽属阴者。皆由脏腑先坏。而内毒不得发越于外也。旧有用鸡冠剪血滴于疽上者。有醋煮雄艾敷用者。猪脑热药敷围者。神灯火气灼照者。此数法皆阴疽之用。予虽常用。未见其实。但阴疽不起者。如树木之根坏。强力培植枝叶而终无发生之理。予常据理用药。固有得其生者十中三四。譬如先要疏其稼土。通其地脉。助其根本。回其阳气。此四者缺一不可。用苍术、浓朴、茯苓、陈皮、疏其土。川芎、当归、紫草、红花、通其脉。人参、黄、枸杞、山萸助其本。附子、木香、甘草、独活回其阳。如此用之。但根本内有一脉未绝之气。服之俱可得其生。又验其手足温暖。疮便发热。
渐作肿。复生疼痛。色暗得活。坚硬得腐。胃气得回。此是药之效验。必在三服中应之为吉。外兼照法。
接助回阳。此通治阴疽之大法也。
黍米寸金丹
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寿丹。六名来苏丸。七名知命丸。八名得道丸。此方昔出异人所传。常有暴中急症。忽然卒倒者。斡开牙关。研灌三丸。其人即活。又能治发背脑疽。遍身壅肿。附骨痈疽等症。初起憎寒壮热。四肢倦怠沉重者。毋分表里老幼轻重。并宜服之。
麝香(五分)乳香没药雄黄乌金石狗实轻粉(各一钱)蟾酥砂(各二钱)黄蜡(三钱)狗胆(一个干用)白粉霜(三钱)鲤鱼胆(阴干三个)白丁香(四十九粒)金头蜈蚣(七条全者酥炙黄色)头胎男乳(一合)上为末。将黄蜡乳汁熬成膏。和药为丸。绿豆大。大人三丸。小儿一丸。病重者五丸。冷病用葱汤。热病用新汲水送下。盖卧避风出汗为度。诸病如失。后食粥调理。
溃疡主治方
十全大补汤
治溃疡发热。或恶寒。或作痛。或脓多。或脓清。或自汗盗汗。及遍身流注瘰便毒诸疮。
久不作脓。或脓成不溃。溃而不敛。若气血不足之人。结肿未成脓者。宜加陈皮、香附、半夏、连翘。服之自消。
人参黄白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茯苓肉桂(各一钱)甘草(炙五分)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八珍汤
治溃疡诸症。调和荣卫。顺理阴阳。滋养气血。进美饮食。和表里。退虚热。为气血俱虚之大药也。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白术人参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补中益气汤
治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而恶寒。或声高而喘。身热而烦。俱宜服此。
黄(一钱五分)甘草(炙)人参当归白术(各一钱)升麻柴胡陈皮(各三分)麦门冬(六分)五味子(五分炒)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一钟。空心热服。
人参养荣汤
治溃疡发热恶寒。或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黄。岌岌短气。饮食无味。不能收敛。或气血原不足。不能收敛。若大疮愈后。多服之不变他症。
白芍(一钱五分)人参陈皮黄桂心当归白术甘草(各一钱)熟地五味子茯苓(各八分)远志(五分)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人参黄汤
治溃疡虚热。不睡食少。或秽气所触作痛者。
黄人参白术麦冬归身苍术甘草陈皮升麻神曲(各五分)五味子(五分炒)黄柏(酒拌炒三分)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内补黄汤
治痈疽发背诸疮已破后。虚弱无力。体倦懒言。精神短少。饮食无味。自汗口干。脉涩不睡并效。
黄人参茯苓川芎归身白芍熟地肉桂麦门冬远志(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一钟。食远服。
托里清中汤
治痈疽脾胃虚弱咳嗽。痰气不清。饮食少思者。
人参白术桔梗陈皮半夏茯苓(各一钱)麦门冬五味子甘草(各五分)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托里和中汤
治痈疽中气虚弱。饮食少思。肿不消。溃不敛者。
半夏白术人参茯苓陈皮煨姜(各一钱)木香甘草(各五分)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托里建中汤
治痈疽元气素虚。或因寒凉伤脾损胃。饮食少思。凡餐无味。或作呕泄泻等症。急服以健中气。
人参白术茯苓(各二钱)半夏炮姜(各一钱)甘草(五分)熟附子(八分)水二钟。煨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托里温中汤
治痈疽阳弱阴寒。脉虚身冷。或疮为寒变。反致不疼。或脓水清稀。心下痞满。肠鸣腹痛。
大便微溏。食则气短呕逆。不得安卧。时发昏愦者。服之。
白术茯苓木香丁香(各五分)半夏陈皮羌活益智仁干姜(炮)人参白豆蔻甘草(各一钱)大附子(二钱)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方与旧不同。予制此尝治痈疽阴症。及杂症阳气脱陷与寒气逼阳于外者。发热烦躁。口干作渴。投以姜、附之类。其津液顿生。烦热顿退。其应如响。
圣愈汤
治溃疡脓水出多。气血虚极。脉细空而无力。以致心烦不安。眠睡不宁。或五心烦躁等症。并服。
熟地生地川芎人参(各五分)归身黄(盐水炒各一钱)作一剂。水二茶钟。煎八分。食远服。
保安大成汤
治溃疡元气素虚。精神怯弱。或脓水出多。神无所主。以致睡卧昏倦。六脉虚细。足冷身凉。便溏或秘。胸膈或宽不宽。舌虽润而少津。口虽食而无味。疮弦不紧。肉虽微红。总由不足。大补堪题。
人参白术黄(蜜水拌炒各二钱)茯苓白芍陈皮归身甘草大附子山萸肉五味子(各一钱)木香砂仁(各五分)水二钟。煨姜三片。去皮大枣三枚。煎八分。食远服。服至精神回。手足暖。脾胃醒。肉色红为度。上数症。
乃元气虚脱。已欲变坏之病。非此不回也。
独参汤
治溃疡脓水出多。气血虚极。或恶寒。或发热。或自汗冷汗。或手足指甲青冷。或身冷脉细。并宜。
人参(二两切片)作一剂。水二钟。枣十枚。煎一钟。徐徐服之。若煎至稠浓。即为膏矣。作三次。用好温酒化服。亦可。
香砂六君子汤
治溃疡脾胃虚弱。恶心呕吐。或饮食不思等症。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各一钱)甘草藿香砂仁(各五分)姜三片。枣二枚。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清震汤
治溃疡脾胃虚弱。或误伤生冷。或气恼劳役。或入房梦遗。致火邪乘入中脘。乃生呃逆。急服之。
益智仁陈皮半夏茯苓人参甘草香附(各一钱)柿蒂(二十四个)泽泻(三分)熟附(手足冷者用一钱)姜三片。枣二枚。灯心二十根。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如身热口干。便燥火呃者。加黄连五分。
醒脾益胃汤
治溃疡脾胃虚弱。过伤饮食生冷。以致胸膈不宽。四肢面目浮肿。及小水不利等症。并宜服之。
人参陈皮茯苓半夏山药白术(各一钱)苍术浓朴泽泻麦芽木香山楂苏子猪苓(各五分)老黄米(炒黄一钱)水二钟。姜三片。灯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前服。
托里定痛散
治痈疽溃后。血虚疼痛不可忍者。宜服之甚效。
归身熟地乳香没药川芎白芍肉桂(各一钱)粟壳(泡去筋膜蜜炒二钱)水二钟。煎八分。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神应异功散
治溃疡阴盛阳虚。发热作渴。手足并冷。脉虚无力。大便自利。至饮沸汤而不知其热者必服。
木香官桂当归人参茯苓陈皮白术(各一钱)半夏丁香肉豆蔻大附子浓朴(各五分)水二钟。姜五片。枣三枚。煎八分。不拘时服。此方痈疽阴症。凡杂症阳气脱陷与寒气逼阳于外者。发热烦躁。口干作渴。投以姜、桂、附子之类。津液顿生。烦热顿退。其应如响。人但不习而察之。
参术膏
治痈疽发背等症大脓后。气血大虚。急宜用此。
上好人参半斤(切片。用水五大碗。砂锅内慢火熬至三碗。将渣再煎汁一碗。共享密绢滤清。复熬稠浓。瓷碗内收贮听用。)云片白术六两淮庆熟地六两(俱熬同上法)以上三膏各熬完毕。各用瓷碗盛之。顿入水中。待冷取起。盖勿泄气。如患者精神短少。懒于言动。短气自汗者。以人参膏三匙、白术膏二匙、地黄膏一匙。俱用无灰好酒一杯。炖热化服。如脾气虚弱。饮食减少。或食不知味。或已食不化者。用白术膏三匙、人参膏二匙、地黄膏一匙。好热酒化服。如患者腰膝酸软。腿脚无力。皮肤手足粗涩枯槁者。用地黄膏三匙。人参、白术膏各二匙。化服。如气血脾胃相等无偏胜负者。三膏每次各二匙。热酒化服。此膏用于清晨并临睡时各进一次。自然强健精神。
顿生气血。新肉易生。疮口易合。任疮危险势大脓多者。可保终无变症。夏炎天热。恐膏易变。分作二次熬用亦好。愈后能服。须发变黑。返老还童。以上诸方。功难及此。
八仙糕
治痈疽脾胃虚弱。精神短少。饮食无味。食不作饥。及平常无病久病。但脾虚食少呕泄者。并妙。
人参山药茯苓芡实莲肉(各六两)糯米(三升)粳米(七升)白糖霜(二斤半)白蜜(一斤)上将人参等五味各为细末。又将糯粳米亦为粉。与上药末和匀。将白糖和蜜汤中烊化。随将粉药乘热和匀。摊铺笼内。切成条糕。蒸熟。火上烘干。瓷器密贮。每日清晨。用白汤泡用数条。或干用亦可。
但遇知觉饥时。随用数条甚便。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
胃爱丸
治溃疡脾胃虚弱。饮食诸味不喜。用过开胃进食之药不效者。此脾崩之象。宜服之。食进为吉。
云片白术一两(鲜白者。米泔浸。去涩水。切片晒干。同麦芽拌炒。)淮庆山药一两(肥大上白者。
切片。用男乳拌湿。候润透。晒微焙。)上白茯苓(一两,切一分浓咀片。用砂仁二钱。同茯苓合碗内。
饭上蒸熟。只用茯苓。)清河人参(一两,制毕晒干。共为细末)白豆蔻(三钱)陈皮(用陈老米。
先炒黄色。方入同炒。微燥勿焦。六钱)莲肉(去皮心。切片。五钱)小紫苏(蜜拌透。晒干微蒸片时。连梗叶切片。五钱)甘草(炙三钱)上共为细末。用老米二合。微焙碾粉。泡荷叶汤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清米汤下。不拘时服。
二神丸
治痈疽脾胃虚弱。饮食不消。大便溏泄。必服之。
破故纸(四两微炒香色)肉果(肥大者二两生用)用大枣四十九枚。老生姜四两切片。水浸枣、姜。煮至水干为度。取枣肉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米汤空心送下。及治寻常肾虚脾泄俱效。
加减八味丸
治痈疸已发未发。口干作渴。舌干黄硬者。宜服。
茯苓山药丹皮(各四两)山萸肉(五两)泽泻(蒸三两)五味子(炒三两)肉桂(六钱)熟地(捣膏酒煮八两)上共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钱。空心服。盐汤送下。寻常酒服亦可。此又渗湿润燥药也。
红铅造化丹
治痈疽元气不足。软陷不起发。或已发复被风寒内外所侵。以致疮毒下陷变为阴塌不痛者。急宜服此。亦可转阴为阳。返出毒瓦斯。复肿为吉。
红铅(三钱)人参茯苓山药(各一两)甘草(炙)枯矾(各五钱)辰砂寒食面(各七钱五分)麝香(八分)冰片(六分)乳香(二钱用头生男乳每盘内用一小钟晒干共收用之)上各研精细。方为一处。共再细研。用白蜜二两。再同头生男乳一大杯。慢火重汤内用瓷碗炖。蜜滴水不散为度。候稍温。和入前药。软硬得宜。丸龙眼核大。金箔为衣。瓷罐收用。或以蜡固亦妙。每用一丸。好热酒一杯化药。食远服之。用浓绵帛覆暖。患上其热如蒸。疮必复起作痛。乃此丹之效也。诸症呕吐怔忡泻痢。屡药不瘥。异症并效。大率心经之病石菖蒲。肝经之病用远志。脾经之病用生姜。肺经之病麦门冬。肾经之病五味子。各随五经之症。用五引煎汤化服。其应如响。修合时务要端午天医黄道日为佳。
以上二十四方。治痈疽已溃至于收敛。正病杂病。变症坏症。此四者俱在其中。选用毋得错乱。以保终吉。若不遵此法。妄设他说。别以奇方秘法治之。终致多变。但溃后气血根本无有不亏伤者。大抵补怯扶羸。理劳续损。皆不出于前方。此外无法也。
神授卫生散
治痈疽发背脑疽。丹瘤瘰。恶毒疔疮。湿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疮症。不问阴阳表里虚实。但未成自消。已成者即溃。将溃者余毒自去。新血自生。功效甚速。诚外科首用之方也。
羌活白芷穿山甲(炒)石决明()乳香没药大黄(生各一两)沉香(五钱)加防风蝉蜕僵蚕(各五钱)各为末。和匀。每服五钱。用归尾一两。黄酒二碗。煎八分。调服。预用金银花一两煎汤一小碗,随用漱口咽下。盖卧汗下。任其自然。
此若虚家藏之密方也。非彼秘而不传。但方贵乎平易。异则触目。如兵贵用正兵。奇则骇人。然正兵常也。奇兵变也。余不敢秘。亦不混于前。另录之。用正用奇。存乎其人耳。
双解贵金丸
治背疽诸毒。木闷坚硬便闭。脉沉实者。
大黄(一斤)白芷(十两)为末。水丸。每服三五钱。五更时。用连须葱大者十余根。黄酒一碗。煮葱烂。取酒送药。盖卧出汗。过三二时。行一二次。立效。
此宣通攻利之剂也。济之以葱、酒。力能发汗。故云双解。弱者随用生料四君子汤补之。老人虚人。每服一钱。用人参加生姜煎汤送下。过一时再一服。得睡上半身得汗。睡觉则已。
一、肿毒初起肿痛不可忍者用∶红花穿山甲(炒各五钱)归尾(三钱)黄酒二钟。煎一钟。调阿魏五分麝香五厘服。
一、肿疡发于阴处及乳痈等症用∶穿山甲(炒三两)牛皮胶(炒五两)为末。酒丸。每服三四钱。黄酒送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自敛。
一、肿疡已溃不穿及内痈等症用∶皂角刺(一两)黄(五钱)甘草(二钱)乳香(一钱)黄酒煎服。
一、痈疽肿毒。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用远志酒饮之敷之则痛。有忧怒等气积而内攻则痛。饮之敷之则止。或蕴热在内。热逼人手不可近。饮之敷之必凉。或气血虚寒。溃而不敛。及七情内郁者。
治之必愈。法用远志泔水浸。去心为末。每用五钱。黄酒一钟调之。澄清饮之。渣敷患处。余每以此酒调对症药服。渣敷之更佳。
对口初起。不问偏正。用蛇蜕一条。烧灰酒服。即消。
复元通气散
乳痈腹痈。肿毒便毒。耳痛耳聋。由诸气闭塞者。
青皮(四两)陈皮(四两)穿山甲(二两)甘草(三两半生半熟)连翘(一两)栝蒌仁(二两)金银花(一两)或末或丸。每服二钱。黄酒调服。
越鞠丸
治牙疼齿痛。口舌生疮。或胸膈痞满。呕吐吞酸。或腹胀腿酸等症。由六郁所致者多。故用之悉效。
苍术(炒)神曲(炒)香附山楂栀子(炒)抚芎麦芽(炒)等分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送下。
初起时肿高赤痛者。宜敷凉药。乃扑火之义也。然亦不可太过。过则恐变为阴。漫肿不红热。似有头而不痛者。宜敷温药。乃引火就燥之义也。经云。发表不远热。敷热药亦发表之意。
凡调敷药。须多搅则药稠粘。敷后贴纸。必须碎。则不崩裂。不时用原汁润之。盖借湿以通窍。干则药气不入。更添拘急之苦。
凡去敷药。必看毛孔有汗。意者为血脉通热气散也。反此者逆。
如意金黄散
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凡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
干湿香港脚。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外科一切诸般顽恶肿毒。随手用之。无不应效。诚为疮家良便方也。
黄柏(色重者)大黄姜黄(各五斤)天花粉(上白十斤)白芷(三斤)紫浓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二斤)以上共为咀片。晒极干燥。用大驴磨连磨三次。方用密绢罗厨筛出。瓷坛收贮。勿令泄气。凡遇红赤肿痛。发热未成脓者。及夏月火令时。俱用茶汤同蜜调敷。如微热微肿。及大疮已成欲作脓者。俱用葱汤同蜜调敷。如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湿痰流毒。附骨痈疽。鹤膝风症等病。俱用葱酒煎调。如风热恶毒所生。患必皮肤亢热。红色光亮。形状游走不定者。俱用蜜水调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黄水漆疮。恶血攻注等症。俱用大蓝根叶捣汁调敷。加蜜亦可。汤泼火烧。皮肤破烂。麻油调敷。具此诸引。理取寒热温凉。制之又在临用之际。顺合天时。洞窥病势。使引为当也。
二青散
治一切热红肿。热痛阳毒。未成者即消。
青黛白芨白蔹白薇白芷白藓皮朴硝水龙骨黄柏(各一两)天花粉(三两)大黄(四两)青露(即芙蓉叶三两)为末。用醋蜜调敷。如已成者则敷四围。留顶。贴替针膏。
回阳玉龙膏
治背疽阴病。不肿高。不痛。不发热。不作脓。及寒湿流注。鼓风久损。冷痛痹风。诸湿脚气。手足顽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变。漫肿无头。鹤膝风等。但无皮红肌热者。一概用之。俱有功效。
草乌(三两炒)军姜(三两煨)赤芍(炒)白芷南星(煨各一两)肉桂(五钱)上制毕。共为细末。热酒调敷。此药有军姜、肉桂。热血生血。既生既热。恐不能散而为害。故有草乌、南星。可以破恶气。祛风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结块。回阳气。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滞血。住痛苦。加以酒行药性。攻通气血。虽十分冷症。未有不愈者。诚为寒灰之焰。枯木之春。大抵病冷则肌肉阴烂。不知痛痒。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设若不除。则寒根透髓。寻常之药。固莫能及矣。
坎宫锭子
治赤红热肿痛诸毒。并痔。
京墨(一两)熊胆(三钱)胡黄连儿茶(各二钱)冰片(一钱)麝香(五分)牛黄(三分)上为末。用猪胆汁为主。加生姜汁、大黄水浸取汁、酽醋各少许相兑。和药成锭。用凉水磨如墨。以笔蘸药涂之。
离宫锭子
治一切皮肉不变。漫肿无头。肿毒疔毒。
京墨(一两)蟾酥胆矾血竭(各三钱)朱砂(二钱)麝香(一钱五分)上为末。用凉水调成锭。凉水磨如墨。照前法涂之。
绛红膏
治一切肿毒已成。悉效。
先用加味神灯捻照毕。次用真银朱为末。以真生桐油调摊如膏。贴之。
二味消毒散
治热疖痱痤疥疹。风湿痒疮。
白矾(一两)明雄黄(二钱)上为末。茶清调化。鹅翎蘸扫。患之痒痛自止。痱粟自消。
铁桶膏
治将溃已溃时。根脚走散不收束者。
文蛤(微炒一两)白芨(五钱)铜绿(五钱)明矾(四钱)胆矾(三钱)轻粉(二钱)郁金(二钱)麝香(三分)上为末。收之听用。用陈米醋一碗。杓属性火煎至一小钟。起金色黄泡为度。待温入药一钱。搅匀炖温。用新笔蘸涂根上。绵纸盖之。自生皱纹。渐收渐紧。再不开大。
一、用石青(一两)铜绿(五钱)硼砂(五钱)白灵药(五钱)上为末。次用阿胶一两。以黑铅三斤夹碎。水四碗。煎半碗。入阿胶再煎成膏。人药成锭。重二钱。用人乳磨涂。
一、用铜绿(一两)硼砂(一两)以阿胶膏成锭。用乳香煎汤磨浓。新笔蘸涂。初起者涂一圈。消一圈。已溃者先用椒茶汤洗。如疮口已完。皮肉未老。烧艾熏之。
马齿苋膏
发背诸毒。
苋一握。酒煎或水煮。冷服。自能出汗。一服退热去腐。三服良愈。再杵苋敷之。
杨梅愈后。遍身如癞。喉硬如管者。取苋碗粗一握。酒水煎服出汗。
多年顽疮疮。顽痛不收口者。杵苋敷之。取虫。一日一换。三日后腐肉尽。见红肉珠时。换生肌药收口。
妇人脐下生疮。痛痒流水。连及二阴者。用苋四两、青黛一两。研匀敷之。丹毒。加蓝根捣敷。
唇紧面肿者。捣汁涂之。
湿癣白秃。取锻石末炒红。用苋汁熬膏。调匀涂之。
三十六种风疮。取苋一石、水二石。一釜煮之。澄清。纳黄蜡三两。再煎成膏。涂之服之。
洗有荡涤之功。使气血疏通以舒其毒。则易于溃散而无壅滞也。凡肿四肢。渍之。在腰腹背。淋之。在下部。浴之。如用药二两。以水二升煎升半。用布帛或棉蘸洗。稍凉再易之。日用三五次。甚者日夜不住。
以肿消痛止为度。如已溃时及拔筒后。先去旧药。用方盘靠身于疮下放定。随用猪蹄汤以软绢淋洗疮上。并入孔内。轻手捺净内脓。庶败腐宿脓。随汤而出。以净为度。再以软帛叠七八重。勿令太干。带汤覆于疮上。两手轻盈旋按片时。帛温再换。如此洗按四五次。流通气血。解毒止疼。去瘀脱腐。此手功之要法。大疮不可缺也。洗时冬月要猛火以逼寒气。夏月要明窗以御风寒。若不慎此。轻则有妨收口。重则必变纯阴。
盖用猪蹄汤者。使毒闻腥而速腐耳。腐未净。敷玄珠膏。腐已净。敷玉红膏。俱以黑膏盖之。如四边根已消。则不必用箍药。更加大补得宜。其功更远。
疮一月不治则有虫。用艾煎汤投白矾三钱洗之。为艾性能杀虫也。
疮由气血冷不收口者。用艾煎汤洗之。更烧艾熏之。为艾性辛热以助阳气也。
未溃之前。及已照之后。用葱艾汤洗之。
文蛤散
治肿疡痛。不问已溃未溃。洗之肿宽痛减。
文蛤(三五两打碎去虫)葱白(十八根)水煎淋洗。
猪蹄汤
已溃流脓时。用此消毒瓦斯。去恶肉。回死肌。润疮口。散风消肿。腐尽则已。
当归白芷羌活甘草赤芍黄芩蜂房(等分)上为粗末。先将猪前蹄一。使水六碗煮蹄软为度。去面上油并汤下浊脚。取清汁。入药一两。煎数十沸。绢滤去渣。候温用软绢淋洗。
背疽轻易者。用此以代前汤。
当归白芷独活甘草(各二钱)葱头(五个)水二碗煎用。
一、阴疮黑陷而不痛者。用艾绒一斤。硫黄、雄黄各五钱为末。同艾水煮半日。水将干。取艾出。捣烂温敷患处。再煮再易。十余次以知痛则生。不知痛出紫血者死。然必内服大补回阳之药。助之以成功。
一、疮腐臭秽者。用蛇床子二两、皮硝一两、水煎洗之。
一用白矾四两、雄黄一两为末。用两许滚水冲洗。
军持露
治溃疡腐尽。见新肉珠时。用此洗之。以助生肌。
乳香没药儿茶轻粉(等分)为末。每用三五钱。水煎黄色洗之。或猪蹄汤煎洗尤佳。
绀珠膏
治一切痈疽肿毒。流注乳毒。瘰痰核。并跌扑损伤。风寒湿痹。骨节冷疼。再、顽血风等疮。
及头痛牙痛。心腹痛腰腿痛。火眼咳嗽。五疳下痢等症。悉验。
制麻油四两煎滚。入制松香一斤。文火化。柳枝搅。候化尽。离火入细药末二两三钱。搅匀。即倾水内。
拔扯数十次。易水浸之听用。
跌扑肿毒瘰等症。但未破者。再加魏香散。随膏之大小。患之轻重。每加半分至三二分为率。已破者。则另加生肌散。然此膏贴破疮少痛。未若于黑膏内加生肌散为妙。而有毒深脓不尽者。及顽疮对口等症。虽溃必用此膏。获效。未破者。贴之勿揭。揭则作痒。痛亦勿揭。能速于成脓。患在平处。纸摊贴。患在弯曲转动处。绢帛摊贴。
跌扑肿毒疼痛等症。贴本处。疮及臀腿寒湿等疮。先用茶清入白矾少许洗净。贴之。刻日见效。
风寒咳嗽。贴背心。头痛。贴太阳穴。牙疼。塞牙缝内。火眼。贴鱼尾。
小儿疳痢。丸绿豆大。神曲为衣。每服三二十丸。米汤下。内痈等症。用蛤粉为衣。服。便毒痰核多。
加魏香散。疮。再加铜青。鳝攻头癣毒。验。
制油法
每麻油(一斤)用当归木鳖子肉知母细辛白芷巴豆仁文蛤(打碎)山兹菇(打碎)红芽大戟续断(各一两)槐枝柳枝(各二十八寸)入油内浸二十一日。煎枯去渣。取油听用。(余察朝鲜琥珀膏多续随子。此方宜加之。)
制松香法
择片子净嫩松香为末十斤。次取槐、柳、桃、桑、芙蓉等五样枝各五斤。锉碎。用大锅水煮浓汁。滤净再煮一次。各收之。各分五分。每用初次汁一分。煎滚入松香末二斤。以柳、槐枝搅之。煎至松香沉下水底为度。即倾入二次汁内。乘热拔扯数十次。以不断为佳。候温做饼收之。余香如法。(此原方也。但煎膏。其色欠红艳。再加苏木同五枝煮之。)
膏内细药方
乳香没药(俱去油)血竭(各五钱)轻粉麝香(各二钱)明雄黄(四钱)为细末。加入膏内用。
魏香散
膏面掺用。
乳香没药(俱去油)血竭(等分)阿魏麝香(减半)为末罐收听用。
生肌散
俟腐尽生肌用此。
人参龙骨赤石脂乳香没药血竭轻粉(各二钱)贝母(三钱)珍珠(一钱)冰片(一钱)一加白蜡(二钱)为末。罐收听用。
亚圣膏
治一切破烂诸疮。并杨梅粉毒。
象皮(一两)蛇蜕(二钱)驴甲(一块)穿山甲(六钱)血余(三钱)蝉蜕(四钱)木鳖子(七个)鸡子清(三个)艾、柳、榆、槐、桑枝各二十一寸。麻油三斤。浸七日。煎如常法。滤去渣。每净油一斤。入黄丹七两。煎成膏。入黄蜡五钱化匀。再加乳香、儿茶、没药各三钱。五灵脂五个。牡蛎五钱。血竭五钱。
成膏。出火毒。任用。
绛珠膏
治溃疡去腐定痛生肌。
麻油(十两)鸡子黄(十个)血余(五钱)天麻子肉(八十一粒)白蜜蜡(三两)黄丹(飞二两)乳香没药轻粉珍珠血竭儿茶(各三钱)朱砂(二钱)冰片(一钱)麝香(五分)乳岩加银朱(一两)上将油血余化。麻子肉枯。去渣入蜡。候化离火。少时入黄丹搅匀。再加细药。和匀收用。
莹珠膏
治溃疡去腐。定痛生肌。并梅疮杖疮。疮下疳。
猪脂油(十两)白蜡(三两)溶化离火。俟温。入轻粉樟冰(各一两五钱)上为末。搅匀。俟稍凝。再入冰片一钱末。搅匀成膏。罐收听用。先用甘草、苦参各三钱。水煎洗净贴膏。
杖疮用荆川纸摊极薄贴之。热则易之。其疔瘀即散。疼痛立止。
杨梅疮。加红粉三钱。顽疮乳岩。加银朱一两。疮。加水龙骨三钱。或龙骨四钱。
生肌玉红膏
此膏专治痈疽发背。诸般溃烂棒毒等疮。用在已溃流脓时。先用甘草汤。甚者用猪蹄药汤淋洗患上。软绢挹净。用抿脚挑膏于掌中捺化。遍搽新腐肉上。外以亚圣膏盖之。大疮早晚洗换二次。内兼服大补脾胃暖药。其腐肉易脱。新肉即生。疮口自敛。此乃外科收敛药中之神药也。
白芷(五钱)甘草(一两二钱)归身(二两)爪儿血竭轻粉(各四钱)白蜡(二两)紫草(二钱)麻油(一斤)先用当归、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内浸三日。大杓内慢火熬药微枯色。细绢滤清。将油复入杓内煎滚。下血竭化尽。次下白蜡。微火亦化。先用茶钟四枚。预炖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入钟内。候片时。
方下研极细轻粉。每钟内投和一钱。搅匀。候至一伏时取起。不得加减。致取不效。
玄珠膏
治肿疡将溃。涂之脓从毛孔吸出。已开针者。用捻蘸送孔内呼脓。瘀腐不净。涂之立化。
木鳖子肉(十四个)斑蝥(八十一个)柳枝(四十九寸)或加驴甲片(三钱)草乌(一钱)麻油(一两)浸七日。文火枯。去渣入巴豆仁三两。煎豆黑。倾于钵内。研如泥。加麝香一分搅匀。入罐内收用。
碧螺膏
治下部湿疮疥癣。并结毒痰串疮。
松香(取嫩白成片者佳。为末。筛过。用铜盆以猪油遍擦之。入水至滚。入香。不住手搅之。以香沉底为度。
即倾冷水内。拔扯百十次。以不断为度。)麻油(三两)煎滴水成珠。入松香一斤。文火溶化。看老嫩取起。离火住滚。徐徐入糠青、胆矾各净末五钱。以柳枝左搅。以匀为度。如老加熟猪油二三钱。用绿纸薄摊。
此方灶用土。柴用桑。器用银。煮用水。煎用火。取五行之理也。
贝叶膏
治痈疽发背一切溃烂诸疮。
麻油(一斤)入血余(鸡子大一团)文火化。去渣离火。入白蜡二两溶化。候温。用绵纸剪块。三张三张于油蜡内蘸之。贴瓷器帮上。用时。揭单张贴患处。日换八九次。力能定痛去腐生肌。其功甚速。希勿忽之。
凡人无病时。不善调理而致生百病。况既病之后。若不加调摄而病岂能得愈乎。其调治有法。初起病。
以先看病者元气虚实。次看疮之阴阳险否。然后用药调治。当攻即攻。可补便补。不可因循耽误。以致变态不虞也。且患者又当安定心神。相忘诸念。毋使怆慌。乃保神气不得变乱也。再顺天时。假如夏热。
坐卧不可当风。忌置水于榻前床下。冬寒须避。起居常要温和。非柴火不可开疮。看视常有寒侵。致生多变。又未溃之先。毒瓦斯内作。倘有口干渴症者。凉物须当少少与之。以滋蕴热。至溃脓之后。生冷硬物。
一概禁之。不然。伤脾损胃。脓必难成。致疮软陷。又难收敛。饮食须当。香燥甘甜。粥饭随其喜恶。毋餐过饱。宜少宜热宜浓。方无停滞。又得易化故也。如大疮溃后。气血两虚。脾胃并弱。必制八仙糕早晚随食数饼。以接补真元。培助根本。再熬参术膏。如患者脾胃俱虚。饮食减少。胸膈不宽。饮食无味者。用白术膏三匙。人参膏二匙。清米汤空心化服。喜饮者酒化亦可。若精神短少。昏沉多睡。自汗劳倦。懒于动作者。用人参膏三匙。白术膏二匙。亦酒化服。如肌肤粗涩。面苍不泽。或大便血少虚秘。以及皮干发槁者。
同地黄膏各二匙和服。或饮阳春酒更妙。其功强健精神。顿生气血。开胃助脾。润肌荣骨。此二药功甚非小。大疮不可缺之。实非草药之比。病者当信用之乃无更变。虚视者又多反复不常。故有易愈难愈之态。实在乎得此失此之规也。
凡病虽在于用药调理。而又要关于杂禁之法。先要洒扫患房洁净。冬必温帏。夏宜凉帐。庶防苍蝇蜈蚣之属侵之。牛、犬、腥、腌腊、熏藏之物。俱能作渴。生干瓜果、梨、柿、菱、枣、生冷等类。又能损胃伤脾。鸡、鹅、羊肉、蚌、蛤、河豚、虾、蟹、海腥之属。并能动风发痒。油腻、煎炒、烹炙、咸酸浓味等件。
最能助火生痰。赤豆、荞面。动气发病。恼怒、急暴。多生痞满。饮食太过。必致脾殃。疮愈之后。劳役太早。
乃为羸症。入房太早。后必损寿。不避风寒。复生流毒。不戒口味。后必疮痒无度。大疮须忌半年。小疮当禁百日。此诚为知命君子也。
死生、非神圣不能洞其机关。疾病、无明医亦不能决其凶吉。匪则使人疑惑。决断不常。予异授吕祖一枝梅。真仙方也。不敢私秘。一例刊注。以传概世云。
吕祖一枝梅治大人男妇小儿新久诸病。生死难定之间。用药芡实大一饼。贴印堂之中。点官香一枝。香尽去药。以后一时许。药处有红斑晕色。肿起飞散。谓红霞捧日。病虽危笃。其人不死。如贴药处一时后无肿无红。皮肉照旧不变。谓白云漫野。病虽轻浅。终归冥路。小儿急慢惊风。一切老幼痢疾俱贴之。红肿即愈。此方用之可预知生死。
朱砂(三钱)银朱(一钱五分)五灵脂(三钱)麝香(三分)蓖麻仁(五分)雄黄巴豆仁(各五钱不去油)上各研细。于端午日净室中。午时共研。加油胭脂为膏。瓷盒收藏。勿使受潮变质。临用豆大一丸。捏饼贴印堂中。其功立见。用过饼送入河中。
痈疽之原委顺逆治法。已详首卷。今之分部位者。为别经络。认穴次。定名色耳。其症治不外乎首卷之提纲。然间有稍异于总治者。有专治本症之方。而即以此方各附于本症条下。则开卷了然。庶无遗漏紊乱矣。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