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素问九卷。为医经之祖。西晋乱后。失其第七一卷。故梁七录所载全元起诠注。皆只八卷。唐王冰谓于郭子斋堂。
得受先师张公秘本。林亿等讥其以阴阳大论之文纂入。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何以言之。夫六淫之邪。以风寒热为三大纲领。考素问风论热论。病情委曲详尽。何以独阙寒论。而热论首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既云类伤寒。则有正伤寒专论可知。惜乎亡于兵火。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当时尚未亡失。是伤寒专论。散见于六经篇中。幸高平王叔和编其残帙。使医统正脉。一线不绝。厥功伟矣。又集先贤诊法。着成脉经。更以师承心验者。别撰脉诀。经高阳生编为歌括。以便记诵。辞俚旨深。朱子跋郭长阳伤寒补亡论。深许其高骨取关之义。何戴起宗李濒湖辈。不求其旨。但鄙其文。多见其不自量也。余夙好方术。服膺此书。思欲诠释以畅其义。庚寅之春。于广陵肆中。得脉诀乳海六册。虫啮尘湮。几难卒读。携归案头。如理乱丝。始能成诵。其作者为王君邦傅。王君不知何时人。亦医林中之矫矫者。以河洛之精义。发叔和之奥旨。而于营卫循行之道。尤深致意焉。
论理精详。引证博雅。金元后仅见才也。惟画图立说。似近胶刻。脏腑拘例。未免沿习。言其所当然。未言其所以然也。请试明之。易本乎天地。人与天地参。其阴阳之理一也。乾坤六爻以配十四经脉。婺源江氏河洛精蕴。论之綦详。脏腑定位。西士解剖诸书。言之甚悉。而气化之理阙马。夫归藏商易。取用乎坤。而以十二辟卦。候一年十二月消息。礼记孔子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所谓坤干者。商易归藏也。故系辞曰。变通配四时。又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又曰。往来不穷。谓之通。又曰。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皆此义也。汉儒每常言之。十二辟卦者。即十二月令之卦也。又即乾坤二卦六爻之旁解也。盖干之六阳。自十一月建子。冬至一阳始生。
为地雷复卦。即干初九爻。十二月建丑。二阳生。为地泽临。即干九二。正月寅。三阳生。为地天泰。即干九三。二月卯。四阳生。为雷天大壮。即干九四。三月辰。五阳生。为泽天。即干九五。至四月建巳。六阳充足。而为干为天。
即干上九。此一年之乾卦也。至五月建午。夏至一阴生。为天风卦。即坤初六爻。六月建未。二阴生。为天山遁。即坤六二。七月建申。三阴生。为天地否。即坤六三。八月酉。四阴生。为风地观。即坤六四。九月戌。五阴生。为山地剥。即坤六五。至十月建亥。六阴纯静。而为坤为地。即坤上六。此一年之坤卦也。夫坤为万物之母。而能生物。然坤本纯阴。必待干与之交。而得其阳。然后始能生万物也。十二支次序。世人皆以子为首。因坤临十月亥。坤为纯阴之卦。
阴极则阳生。故十一月冬至一阳升于地上。为地雷复也。不知造化端倪。实不在子而在午。盖天地交而后万物生。是干坤交之初。即为万物造端之始。然交必阳体充足。而后能交干之六阳。乃充足于四月之巳次为午。故干至五月建午。始与坤交是则干足于巳而动于午。巳午皆火。故伏羲干居正南。干之外体。属火。干中含蓄阴精属金。故五行家言。庚金长生在巳。所谓长生者乃指其生之之源而言也。干之初动于午每年五月夏至之时。干上九一。
阳已升至天顶极高。不得不转而向下向下即感动坤阴之气上升而交。故天地三交五月建午为第一交。六月未为二交。七月申为三交。所谓坤三索于干也。乾坤交而谓之索者。以坤本纯阴。必索于干而后有阳。始能生化也。干阳入坤而化为气。气升为云为雨。盖十二辟卦。干位巳火也。坤位亥水也。干与坤交。则火入水中。而化为气。
以水为质火为性试以一碗。人张口气呵之则生水故知气之形属水。而其所以能升腾行动者。则火也爻辞曰。
见群龙无首吉。言气升能为云雨。故喻为龙。而干与坤三交。则干上四五之三爻。尽入于坤。而干上爻巳火之首。
早入亥水之中。为育生胚胎之兆。故龙之无首吉也此天地阴阳化育之义推之与人亦然饮入于胃。由胃小肠相接处幽门。幽门之上有一窍。水饮从此窍散布下焦脂膜之中。由脂膜而渗入膀胱。膀胱无上口。故曰渗入也。
气血之升降。必由呼吸以循环。吸入天之阳。呼出地之阴。吸入之气。由鼻入肺。历心引心火。从总脉管。循督脉入肾。又从肾系以达下焦胞室。挟膀胱至下口。其吸入天之阳气。令人身心火。蒸动膀胱之水。化而为气。循冲任而上。化津化汗。过膈入肺。还至于口。由呼而出。斯即乾坤相交。三索之义也。明乎此。不独察水火之征兆。阴阳之盛衰。即四时伏气之病机。莫不由此悟入。若夫营卫之理。请再明之。卫者气也。卫护于外者也。营者血也。营运于中者也。但血中有气。气中有血。不可须臾相离。而其本则一。其道有三。如动一也。静一也。所以能使其动静者。又一也。太极无形。而寓三才之理。凡物皆然。不独指动静而言也。谷入于胃。其糟粕由广肠而出魄门。其精液有微丝管。吸至颈会管。过肺入心。化而为赤。此即清者为营也。其血赤由总脉管。循督脉下达。胞室。内而脏腑。外而经脉。
一日夜五十周。尽八百十丈之脉道。以应呼吸漏下者。此其一也。人之饮食五味杂投。奚能无毒。胃中悍毒之气。
合下焦水火蒸腾之气。由上焦气街散入微丝血管。微丝血管者。即经所谓孙络。此浊者为卫也。灵枢营卫生会篇。谓卫气出于下焦者。言其生气之原。五味篇谓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者。言其出入之道也。奉心化赤。之血气。由络脉管之尾。递入孙络。与阳明悍毒之气并。布散通体皮腠之间。充肤热肉。澹渗毫毛者。此其二也。清浊混淆。赤血渐变渐紫。西士见其色紫。知其有毒。名之曰炭气。然不知其毒所从来也。孙络散布遍体。渐并渐粗。而接入回血管之尾。回血管者。即经所谓络脉也。血入回血管。内而脏腑。外而经脉。并脉管交相逆顺而行。外行于经脉者。有阴阳之别。一支沉于分肉之间。一支浮于肌腠之上。即阳络行于皮表。阴络行于皮里。而皆与脉管偕行。亦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义。此其三也。回血管内外行遍。入总回管至心。递入于肺。呼出悍气。吸入生气。紫者复化为赤。经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者。此之谓也。诊脉察病。当考诸运血脉管之营卫。外邪袭入。当考诸微丝血管。缠布周身之营卫。夫太阳主表。太阴亦主表者。盖肺为天。天包地之外。而处于上。膀胱为水。水环地之极。而处于下。膀胱主水。水阴也。肺主气。气阳也。故寒伤营。当责诸太阳。热伤卫。当责诸太阴。识此寒热之治。知所适从矣。若口鼻吸受之伏气。当考诸回血管。阳络浮于脉外者。可刺之以泄其气。阴络沉于脉内者。
宜急攻之以杀其毒。观近世沙毒必刺委中诸穴。其血色微紫病轻。深紫或黑病重。故当急刺以出其血。否则毒由总回管入心。不可施救。此其证也。虽然。其道有三。而气血则一。斯乃阴阳至理。三才指归。乾坤三索。化生万类。不外乎此。然卫气篇曰。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足征阴阳之变。虽圣贤亦莫测其机。即其不变者观之。又岂可缘木以求鱼。故谓画图拘例者泥矣。如浮为表脉。而里虚者无不兼浮。沉为里脉。而表寒重者。阳气不能外达。每多沉紧。迟为阴寒。若热邪壅结。隧道不利。脉反呈迟。数为阳热。若脉来浮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此阴盛于下。
逼阳于上。虚阳浮露之戴阳证也。脉数盛大。按之涩。而外有热证者。此名中寒。乃寒凝血脉。外证热而脉即数也。
是表可主里。里可主表。寒可察热。热可察寒。阴阳变化之机。活法存乎一心。似可不拘拘于成见矣。然不以规矩。
不能使人巧。若舍绳墨。又从何处化裁运用乎。则脉诀一书。尤当深思而索玩者也。故乐为之序。
光绪辛卯初秋。石林旧隐。叶霖子雨氏。书于研医读易之斋。
脉诀之来旧矣。今复有议其非者。何也。以其言浅而意深也。惟其言浅。故厌常喜新之徒。乃以诀为不足法。反出言以诋毁之。惟其意深。故冒昧鲜识之徒。随众附和。望洋而退避之。是以王氏之说终不明。而为脉诀之一大厄也。余幼自孩提。即闻先大人尝诵此诀。长而二十有四。惟儒业是亲。先大人见余羸弱而多疾也。因命余改儒而就医。意盖欲其自利而利人也。及执经之日。戒之曰。医诚不易。惟脉尤难。他如崔紫虚。滑伯仁。李濒湖。及诸家之撰。虽各有可观。终为及肩之墙耳。岂若叔和脉诀。中边皆甜。诚医门之乳海也。但以诸家注释。各有短长。有失作者之旨。致使后学永堕疑山。汝当学时。只宜参究本文。勿拘旧释。倘从自己胸中体帖出来。方与古人相晤对也。余因谨遵严命。即自手录脉诀本文一卷。删其注释。熟读而详玩之。即于虚字剩句。亦必细心理会。不敢轻放。于意所已明者。则中心藏之于意所未明者。然后检阅诸家注释。其诠之善者则选之。其不善者则姑置之。而复参究本文。其中有以数日而得其旨者。有以数月而得其旨者。有以数年而后得其旨者。噫。夫脉诀之理。渊微如此。毋怪平冒昧浅识之徒。不得其门而入也。而说者有曰。王氏但有脉经。而无脉诀。诀乃高阳生谬言也。而余曰非也。经固王氏之经。诀亦王氏之诀耳。夫经者。叔和集诸家之说。以成一书。有缵绪祖述之功。诀则出叔和素所征验者。而成一书。有得心应手之妙。要之皆王氏之书也。及乎脉诀出。而天下古今。脍炙人口。言言皆妙。字字入微。虽白叟黄童。咸知有此。几与日月争光矣。如果出于高阳生者。何不自署其书曰高阳氏之书。而甘逊其美于王氏也。夫所谓高阳生之谬言。实无考据。好事者为之耳。
即借有所谓高阳生者。亦不过取叔和之心法。而复歌咏之。以便世之流通云尔。只如素问灵枢。固轩岐之书也。然不尽轩岐之文。何以知之试观尚书诸篇。语多简炼。况轩岐又在唐虞之上。则其文之朴略可知。其所以得如是之纯粹华美者。乃汉儒取其文而润泽之。始可通乎流俗。岂亦将曰内经为汉儒之伪造。而非轩岐之书可乎。或又难曰。子既取法轩岐。则必以内经为准矣。其内经脉要精微论。有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经言如此。夫经之所谓尺者。即今之所为尺部也。经之所谓中附上者。即经之所为关部也。经之所谓上附上者。即今之所为寸部也。惟其寸居上。故以之候心与肺。惟其尺居下。
故以之候肾与腹。今子而遵脉诀之法。是心与小肠同候左寸。肺与大肠同候右寸。夫心肺在上。其于寸部候之宜矣。至于小肠大肠。居于至下。而欲候于至高之上。其与经旨不大相背谬乎。余曰。然。据子所言。脉必本诸内经。其诊法当以脉要精微论为准。是凡在上者。必候于寸。凡在下者。必候于尺矣。独不观脉要精微论中又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牝藏。小肠为之使。由此观之即一篇之中。尚不拘于上下之区字。况平人气象论有曰。寸口脉中手长者。足胫痛。又曰。寸口脉沉而弱者。疝瘕小腹痛。
其灵枢始终篇。以人迎一盛二盛三盛。候手足六阳。以脉口一盛二盛三盛。候手足六阴。然亦未尝拘于上下左右也。若必执一而论。则轩岐之书。岂自相背谬乎哉。然子之为是言者。乃惑于戴起宗之邪说。而吠影吠声之徒。相率而倡和之以为脉诀不足法。实叔和之罪人也。如果不足以为法。则从上诸大名医。每着书立说。多引其诀以为证。故王海藏着此事难知。其首即曰。医之可法者有十。而脉诀居其一焉。夫海藏岂无所见而云然哉。大抵学医而不熟玩王氏脉诀。纵博采诸书。终非正统。故先大人谆谆告戒。命之曰乳海。夫乳者。言其开食必先。海者。言其含蕴无尽也。余故不惜管窥。
逐节疏释。俾古圣先贤之学。昭着详明。而后之君子。勿蔽邪说。仍命其书曰乳海云。
欲测疾兮死生。须详脉兮有灵。今之为医者。每断人之死。而亦未尝死。断人之生。而亦未尝生者何也。
特未于其脉细心详究之耳。如果细心详究。则死生之期。尚可断之以年月日时。脉又何尝无灵哉。
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此为寸关所主。
谓候心脉。当于左寸。候肝脉。当于左关。候肺脉。当于右寸。候脾脉。当于右关也。
肾即两尺分并。
五脏俱一。而肾独有二。为牝藏也。居于下焦。故分候两尺。虽有水火之别。然总之皆肾。虽分而实并也。
三部五脏易识。七诊九候难明。
此承上文左右手寸关尺三部之中。而候心肝脾肺肾之五脏。此人所易晓也。至于七诊九候。欲求其明之者。则亦难矣。试以三部五脏。七诊九候言之。古之所谓三部五脏。七诊九候。非今之所谓三部五脏。七诊九候也。按内经三部九候篇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三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为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
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又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岐伯又曰。形肉已脱。
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经言如此。是于九候之中。而复有七诊之法也。今之所谓三部。非古之头手足之三部。乃寸关尺之三部也。今之所谓七诊。非古之所谓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之七诊也。乃一定其心。存其神。二忌外意。无思虑。三均呼吸。定其气。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五微重于肌肉之间。取其胃气。六沉指于骨上。取其脏脉。七察病患脉之息。数往来。是为七诊之法也。今之所谓九候。非古之所谓头候天地人。
手候天地人。足候天地人之九候也。乃寸取浮中沉。关取浮中沉。尺取浮中沉之九候也。要之古人诊脉。不专于手之寸关尺部。凡头面手足之动脉。悉皆诊之。然不得尊今而废古。亦不得非古而是今。合古今之法而用之。斯过半矣。
昼夜循环。营卫须有定数。
今之为医者。动言营卫。及问其营卫之所以行。则又茫然。如是而欲识病之表里阴阳。盖亦难矣。夫营者血也。阴也。卫者气也。阳也。此人所共晓者也。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一日一夜。各五十周于身。世人每昧于卫行脉外之旨。
谓卫气随营气而行于外。不知营自行营之道。卫自行卫之道。卫实不随营气而行也。试先以营气之行言之。内经营气篇。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出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至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
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是督脉也。
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至于卫气之行。
则不然。卫出下焦。亦昼夜五十周于身。但于昼则行阳二十五。于夜则行阴二十五。自日出而阳隆之时。曰加房宿。盖卯时也漏水下一刻。从足手太阳行起。水下二刻。行足手少阳。水下三刻。行足手阳明。水下四刻。行于阴分。水下五刻。复行足手太阳。水下六刻。复行足手少阳。水下七刻。复行足手阳明。水下八刻。则又复入阴分。如此周而复始。
至漏水下五十刻。人气行于阳二十五周。日入而阴隆之时。曰加毕宿。盖酉时也。方行入阴分。初从足少阴行起。次手少阴。次手太阴。次足厥阴。次足太阴。又复行足少阴。又复行手少阴。又复行手太阴。又复行足厥阴。又复行足太阴。
如此周而复始。至漏水下百刻。行阴亦二十五周。并昼行阳二十五周。亦共五十周于身。此卫气之所以行也。至于卫气之合岁月日时。星宿度分。漏水刻数。细观卫气行篇。伯高之语。自可见矣。奈后世之人。注图立说。每以卫气随营气而行者。是昧于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之旨耳。不知经文所云。卫在脉外者。非随营气而行于外也。乃昼行阳二十五周。
夜行阴二十五周之谓也。或难曰。经文中有营气篇。是营中亦有气矣。而子独谓卫不入经隧之中。岂营中独无气欤。余曰非也。经云。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夫卫犹风也。营犹水也。营血行于经隧之中。固赖气以行之。亦水由地中行也。夫江淮河汉之水。固赖风以行。而风岂专随江淮河汉而行哉。且卫气之不随营气而行。马元台已详言之矣。但于卫气行篇。漏水下四刻八刻。以及二十四刻。入于阴分之句。误释以为入足少阴。俱引邪客篇云。常以足少阴之分间。
行于五脏六腑。不知经文所谓足少阴分者。特于其地分一过之耳。非实行足少阴经也。若谓实行足少阴经。则昼已随六腑而行于阳。夜又随五脏而行于阴。是一昼夜间。他藏俱一行。而肾得再行矣。要之昼之所入。时于其阴分过之。夜之所入。实于其阴经行之。而邪客篇谓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者。正以卫出下焦。下焦乃肾之地分耳。然卫气行篇所云。水下四刻。水下八刻。水下十二刻。水下十六刻。水下二十刻。水下二十四刻。皆曰人气在阴分。不必专指肾经言也。惟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始可直指肾经言耳。然是说也。内经诸篇已详言之。而后之学人。终不能了了于心目者。其故有三焉。一则秦越人着难经。谓营气之行。常与卫相随。大违经旨而立图说。二则卫气行篇中。漏水下百刻。
加于人气之五十周。又人气之五十周。加于日行之四十八舍。又日行之四十八舍。加于二十八宿。又二十八宿加于十二辰。以多加少。度数龃龉。非司天台难以悉其奇分。三则又以卫气之行不等。夜行于阴也。固在乎阴。而昼行于阳也。
则又过乎阴。有此数端。是以营卫之说。千百年来。终然隐晦。余因三思。惟欲畅明其旨。乃立三说。其一曰营气行图。
专以营气之行。从中焦起自寅时。注于手太阴肺。次第行于脏腑。循环无已。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其次曰冲气行图。
如环相似。自水下一刻。至五十刻。行阳二十五周。自五十一刻至百刻。行阴二十五周。既不妨于夜行。又不妨于昼过。
其三则曰卫气配周天图。以子午为经。卯酉为纬。以人气之五十周。配日行之舍。与十二辰二十八宿度数。如是者三庶乎千载以下。览其图。思其义。传后之学人。不致有望洋之叹耳。但营卫之行。复有说焉。先贤皆以自寅时起于手太阴肺。遂以卯时注于手阳明大肠。以十二辰次第配十二脏腑。如是周而复始。若然。是一昼夜间止得一周于身。又安所谓五十周于身也。况各脏腑经络有长短不同。只如手太阴肺经。自中府穴起。至少商穴。相去不远。足太阳膀胱经。自目内起以至至阴穴。相去甚遥。若刻定一时行一经。则脉之行也。岂因某经之长短。而故缓急之欤。愚曰。皆不然也。
所谓营卫者。乃无形之阴阳。非有形之。血气也若云有形之血气。只如有人刖一手。或刖一足。血气行至所刖之处。不能过乎他经。必断绝而死。然亦未尝见其死者。则知非有形之血气明矣。不观内经有卫气行篇。复有营气篇。二者皆用气字。故知其为无形之阴阳也。夫既为无形之阴阳。则不必复拘脉行之尺寸。与经络之短长。而又何妨以一时配一脏腑也。但以一时主一脏腑则可。以一时行一经络则不可。
按营出中焦。自寅时起于手太阴肺。次第注于十二经隧之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如是五十周于身。漏水下百刻。
后图以圈内为里为脏。圈外为表为腑。于一周之中。三回入里。三回达表。所谓一日一夜。五十营是也。至于卫气亦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但不随营气而行。别有行法。亦具其图于后。
\r营行表里图\p01-e33a1.bmp\r\r卫气行合漏水刻数图\p01-e33a2.bmp\r\r营卫周天度数图\p01-e33a3.bmp\r男女长幼。大小各有殊形。
男女长幼。不必言。大小者。言人之肥瘦也。十九难云。脉有顺逆。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于寅。
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脉经曰。凡诊脉。当视其人长短大小。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三部。大都欲等。至如小人妇人细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急。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
小儿四五岁者。脉自驶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肥人脉沉。瘦人脉浮。千金翼之言如此。然亦不可执一而论也。予尝读难经。至男得女脉为不及。女得男脉为太过之句。窃有疑焉。何也。夫所谓男得女脉为不及者。谓男子尺脉反盛。此为水不胜火。其为不及也宜矣。至于女得男脉为太过。谓女子尺脉反弱也。尺脉弱而言太过。于理有未合。不知先贤所谓男得女脉为不及者。乃真阴不足也女得男脉为太过者。乃阳邪有余也。若以尺弱之故。但用补阴之剂。则失之矣。余尝治一妇人。关前数大。关后微弱。内热心烦。头齿肩膊尝疼。诸医皆用补阴之剂。如四物沙参鳖甲青蒿银柴之类。百剂罔效。后余因思女得男脉为太过之句。为撰一方。用薄荷防风山栀。以抑其阳。生地丹皮当归芍药甘草。以扶其阴。数剂辄效。始信古人之言不诬也。若男子尺寸俱盛。女子尺寸俱弱。又不可一例论也。愚按千金翼之言。未可尽信。如云人细而脉大。人苦而脉虚。性缓而脉急。人羸而脉大。以之为逆。则似之矣。至于人大而脉细。人乐而脉实。性急而脉缓。人壮而脉细。皆以为逆。则亦未必然矣。余尝诊一贵人。形貌魁伟。其脉如绝。有小恙。其脉反大。岂可以形大脉细。而即为逆欤。至于快乐之人。颐养得宜。脉实有力。不必尽皆为虚也。又如性急之人。其脉和缓。当是寿征。人壮脉细。因所禀既清。肌肉丰浓。自脉道微小。千金翼拘于对待之法。以文害义。是以未可尽信也。
复有节气不同。须知春夏秋冬。
详见下文。
建寅卯月兮木旺肝脉弦长以相从。
谓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也。值此木旺之时。其脉当弦。十五难曰。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
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又曰。如有变奈何。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
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张弓弦曰死。故又曰。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当其巳午。心火而洪。
谓四月建巳。五月建午也。值此火旺之时。其脉当洪。即经所云钩者是也。十五难曰。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又曰。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气来实强。
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故又曰。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脾属四季。迟缓为宗。
谓三月建辰。六月建未。九月建戌。十二月建丑。如是辰戌丑未之月。谓之季月。土旺四季。寄旺于春夏秋冬之初。
土旺用事。各旺十八日。共成七十二日。其脉当缓。以土之性迟缓故也。十五难曰。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申酉是金为肺。微浮短涩宜迟。
谓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也。值此之时。太阴用事。其脉当微浮短涩。即经所云毛者是也。十五难曰。秋脉毛者。肺。
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又曰秋脉毛。
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故又曰。秋脉微毛曰平。毛多骨气少曰病。但毛无骨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按刘守真曰。涩物湿则滑泽。干则涩滞。燥湿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涩滞皆属燥金之化。故秋脉涩。涩涩也。
月临亥子。是乃肾家之旺。得其沉细。各为平脉之容。谓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也。值此水旺之时。其脉宜沉而细。
即经所谓石者是也。十五难曰。冬脉实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极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曰石。又曰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锐濡滑。如雀之啄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故又曰。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既平脉之不衰。反见鬼兮命危。
此言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不失其常。是为平脉。是元气之不衰也。忽见鬼克之邪脉来侵。其命当危而败矣。何谓鬼克之邪也。克我者是也。如春日浮短涩脉。夏见沉细脉。四季见弦长脉。秋见洪大脉。冬见迟缓脉。皆鬼克之邪也。
假令四季之中。虽见贼邪之脉来侵。然春犹带弦。夏犹带洪秋犹带毛。多犹带石。尚有可生之理。倘本季之脉。全然不见。但见鬼克之脉。则其命也危矣。
子扶母兮瘥速。
我所生者为子。子扶母者。如春得洪大脉。夏得迟缓脉。季夏得浮涩脉。秋得沉细脉。冬得弦长脉。又如心脉见缓大。肝脉见洪散。脾脉见浮涩。肺脉见沉滑。肾脉见弦长。亦是子来扶母。乃从前来者谓之实邪。其病易已。故曰瘥速。
母抑子兮退迟。
生我者为母。所谓母抑子者。如春得沉细脉。夏得弦长脉。季夏得洪大脉。秋得迟缓脉。冬得浮涩脉。又如心脉见弦。肝脉见沉。脾脉见洪。肺脉见缓。肾脉见浮涩。又如肾病传肝。肝病传心。心病传脾。脾病传肺。肺病传肾之类。
是皆母来抑子。乃从后来者。谓之虚邪。病虽不死。必稽延而难愈也。
此事难知云。脉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则顺。天生地则逆。假令得弦脉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地生天则顺也。子扶母兮瘥速也。假令得弦脉。而面黑色。天生地也。天生地则逆也。母抑子兮退迟也。
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
我克者为妻。如春见缓脉。夏见浮涩。长夏得沉细。秋见弦长。又如肝脉见迟缓。心脉见浮涩。脾脉见沉滑。肺脉见弦长。肾脉见洪大。是皆谓之微邪。不足畏。然又有反以微邪为可畏者。则生死仍须各推可也。详见下文。
假令春得肺脉为鬼邪。得心脉乃是肝儿。肾为其母。脾则为妻。
此作赋者。恐人不知鬼邪。实邪。虚邪。微邪。故举春以为例。然已详见上文。不必复赘。
脉经云。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
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不治。夏得肺以难瘥。秋得肝亦何疑。
此复发明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之理。凡我克者为妻。乃微邪也。假令春脉弦而缓。冬脉沉而洪。夏脉洪而涩。秋脉涩而弦。虽见妻脉来乘。是为微邪不足畏。如春脉但见迟缓。而不见其带弦。是为土旺生金。反来克木。冬脉但见其洪大。而不见其带沉。是为火旺生土。而反来克水。夏脉但见其涩。而不见其带洪是为金旺生水。而反来克火。
秋脉但见其弦长。而不见其带涩。是为木旺生火。而反来克金。如此之脉。不得谓之小逆反以微邪为可畏也。譬如人家。
其夫良善。其妻不能。难能相夫以成家。而夫纲犹整。是为美。不足畏也。倘若其夫懦弱。其妻强悍。事无大小。操窃其权。虽有夫君。视同奴隶。流渐日久。弑逆之祸。其不免矣。岂非反以微邪为可畏欤。故曰。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复有一说。谓春夏秋冬四季之时。倘得妻脉。其生死判断有不同者。试观四句赋中。惟夏得肺以难瘥一句。
为一定之辞。其余三句。俱属两可。况别有诀云。春中诊得四季脉不治。多应病自除。则知春夏秋冬。四季之中。倘得妻脉。其生死仍须各推。不可一例而论也。假令春得脾脉。春属木。脾属土。木非土不生。况木得湿土之滋。反能长养。
故云莫疗。而病自愈也。又令冬见心脉。冬为寒冰。心为君火。如严寒之时。得太阳一照。使流水不冰。纵有微邪。亦无大害。故不必治也。惟夏得肺脉。夏为赤帝司辰。万物赖以长化。倘见肺脉。肺为阴金。其气肃杀。故杀菽陨霜。春秋所警。是以夏得肺以难瘥也。至于秋得肝脉。肝为青阳。主东方之生气。秋得肝脉。是当摇落之时。而得生长之气。
如阳明司天之岁五之气。厥阴风木客气加临。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之谓也。又何疑其为害也哉。
此乃论四时休旺之理。明五行生克之义。
此总结上文之脉。反四时者。由五行有相克之义存焉耳。
举一隅而为例。则三隅而可知。
如前偶举一春以为例。则夏秋冬季可以类推矣。
按平弦而若紧。
此节言脉有相似者。当详明分别之。不可混淆也。平字非弦脉之平。当与下文欲识之识字相对。南方诊脉谓之看脉。
北方诊脉谓之平脉。如脉经平脉早晏。平脉虚实之类。故曰按平弦而若紧。弦者。不散也。端直而长。状若筝弦。曰弦紧者。不缓也。脉来劲急。按之长。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弦属少阳。为疟为饮。为寒热。为气血。收敛紧属太阳。为寒为痛。在人迎为伤寒。在气口为伤食。不可以其同一长而直。而不分其孰为弦。孰为紧也。
欲识涩而似微。
涩不滑也。参伍不调。如雨沾沙。又如轻刀刮竹曰涩。涩为气多血少。为伤精。为痰阻气机。为中雾露。微者不显也。脉来极细而软。若有若无曰微。为气血俱虚。为败血不止。面色无光。然涩者。言脉道之謇涩。而不流利也。微者。
言脉道之微细。而不充满也。二者皆难定息数。诊之者须辨其孰为涩孰为微。
浮芤其状相反。
浮者。不沉也。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曰浮。有力为风。无力为虚。芤则初无定体。芤草名。其叶似葱。以脉轻手。
则浮而大。重则中空。故借以命名也。即先贤论芤脉。亦有不同。如本诀中指法。则曰两头即有。中间全无。或又谓四畔有。中间无而脉经则又曰芤脉。其象两边似有。中间全无仲景伤寒论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
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男子忘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古人谓芤脉之不同如此。或云两头有。中间无或曰四畔有。中间无或曰两边有。中间无余尝按此三法。诊人之脉。皆断之为失血。并无差忒。因思芤脉轻手则浮。重则中空。
虽有上下左右四畔之不同。要之皆因血去故也。但据仲景之言观之。脉弦则为减。大则为芤。是轻手取之。则觉其弦大。
及乎重手则减而为芤。与剖竹相似。非两边有。中间无乎。至本诀中指法主病则曰。两头即有。中间全无。主淋沥气入小肠。与仲景之主病不合。大抵从仲景之指法。其病为虚为寒。从脉诀之指法。其病为阳为热。不得张凿而李枘也。不独芤脉为然。凡读古人书。不可胶柱鼓瑟。况脉之理。至精至微。脉不自立其名。因古人之指法而立名。假令其古人之指法如此。故其主病如此。某古人之指法如彼。故其主病如彼。戴起宗之流。造脉诀刊误。每用一古人之指法。如定脉之名。复用一古人之主病。强牵以合之至使后人病脉不相对。误人岂浅鲜哉。不知古人各有得心应手之妙。非若后世之人。泥于字句者比也。
沉伏殊途同归。
沉不浮也。轻手不见。重手乃得。曰沉为入里。脉之首伏不见也。脉经云。伏者。极重手按之。着骨乃得。为三阴之尽。
洪与实而形同仿佛。
洪者。脉来满指而大也。实者。浮中沉。皆有力也。二脉皆满指。然洪有浮沉之别。而实谓浮沉皆有力也。
濡与弱而性带依稀。
濡与弱。其状相似。但有浮沉之别。与阴阳之分耳。诸家皆以极浮细而软曰濡。极沉细而软曰弱。惟本诀指法主病中。则曰指下寻之。似有再再还来。按之根据前却去曰濡。指下寻如烂绵相似。轻手乃得。重手稍无。怏怏不前曰弱。据诀所云。
似乎以极沉而无力为濡。极浮而无力为弱。矣。两说龃龉。何去何从也。不知濡为阴水当沉。弱为阴金当浮。濡为阳不足不当于浮中见。弱为阴不足不当于沉中见。据理而论。当以诀之指法为是。而以他说为非矣。况濡弱二脉。但可以极沉而软。极浮而软言之不必更加细字。先辨此情。后明其理。更复通于药性。然后可以为医。
今人但知脉理之难。而不知药性之难也。但知药之功。而不知药之性耳。能尽其药之性然后可以为医也。夫所谓性者。非山楂消食。贝母清痰。枳壳宽胸。陈皮下气之谓也。乃寒热温凉。升降浮沉。阴阳清浊之谓也语云。用药如用兵。
兵家之道。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知彼者。知贼之虚实也。知己者。知我兵之水陆奇正也。如为医者。但知脉理。而不知药性。是犹用兵者。但知贼之虚实。而不知我兵之宜水宜陆。宜奇宜正纵有百万之师。其不为贼所陷者鲜矣。
既已明其三部。须知疾之所有。
此承上起下之词。言既明寸关尺之三部。须知三部之中。所现之脉不同。而所生之病亦各异也。
寸脉急而头痛。
寸。阳部也头。诸阳之会也。今诊得寸脉而急。急则近于紧。诸紧为寒。当是风寒客于其脑。而作痛也。
平人气象论云。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弦为心下之咎。
心之下。胃之上也。弦则为饮。脉经曰。寸脉弦。心下。谓心下有痰饮也故寸弦而曰心下咎也。
紧是肚痛之征。肚痛者。胃脘痛也。经云。紧在寸口。或膈上有寒。或膈下有水。寒在上焦。
风满而噎。或风寒外入。病苦头痛。(当是左寸紧。)或宿食内停。腹中不化。(当是右寸紧。)缓即皮顽之候。
寸。阳位也。缓则为湿。风从阳。湿从阴。风从上。湿从下。今缓脉见于阳位。
即经云寸缓。主皮不仁。风寒在肌肉也。宜防风汤。
微微冷入胸中。
寸。阳部也。胸中。阳位也。微者。阳气虚也。阳虚则寒。故寸微而知胸中有冷气也。
数数热居胃口。
数为热。经云。寸数即吐。以有热在胃脘熏胸中。宜药吐之。及针胃脘。服除热汤。则知热在胃口矣。
滑主壅多。
经云。寸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前胡汤。
涩而气少。
凡涩为气多血少。而此独云涩而气少者。何也。盖以胸为气海。若关脉涩。则当谓之血少。何也。以其营出中焦也。
至于寸口所以候胸中者。胸为气海。安得不谓之气少也哉。
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引背疼。缘是沉而不谬。
洪为阳。沉为阴。洪为火。沉为寒。胸为阴。背为阳。寸部而见洪脉。为肠火之邪。干于心胸。而作满闷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是也。寸部而见沉脉。为阴寒之气干于肺。而作引痛。经云。诸气郁。皆属于肺者是也。更过关中。浮缓不餐。
关中所以候中焦者。中焦属脾土。土之性宜镇静。今脉见浮缓。缓虽土之本脉。而浮则为风为虚。如大风扬沙。失其镇静之德。而成虚浮之象。其不食也宜矣。
紧牢气满。喘急难痊。
紧则为寒。牢则为病根深固。今二脉见于关中。是脾胃为冷物所伤。脾病则留满痞塞。故气满喘急。而成不拔之证矣。
弱以数兮胃热。弦以滑兮胃寒。
数则为热。见于关中。则为热壅胃口。热壅胃口。则不食。不食则脉因之而弱矣。弦则为饮。滑主壅滞。今弦滑兼见于关中。是为胃中停积寒饮矣。
微即心下胀满。
诸胀满皆属于土。微为阴土。乃不及之土也。微脉见于关中。是为脾虚不足。而作胀满矣。当于微脉条中参看可也。
沉兮膈上吞酸。涩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看。
上文云。沉兮膈上吞酸。下文云。沉乃须作实看。岂非一脉而两证欤。不知上文之沉兮膈上吞酸者。乃胃中有宿滞未消。而作吞酸之证。诚恐后人以关脉见沉。误认脾虚。而用补剂。则难免实实之祸矣。故反复叮咛之曰。涩则宜为虚视。盖以营出中焦。关脉涩则为营血不足。谓之虚也宜矣。至于沉。则不得视之为虚。而当视之为实。宜用消导之剂。
去其积滞。则阳气自升。而脉自不沉矣。
下重缘濡。女萎散疗之在急。
濡主虚乏。为气血不足之候。关主脾胃。今见濡脉。则元气衰而中气下陷。故腰以下坠重。难以行矣。女萎散无传。
姑俟后考(人身如鸡子相似。脾气如黄。元气如清。凡清明前煮鸡子。则黄在中。以其清足故也。清明后煮鸡子。则黄偏而下。以其清不足故也。人身之中气亦然。若中气足则不偏虚。不足则下陷而偏矣。)水攻因伏。牵牛汤泻则令安。
营出中焦。中焦治则脉道行。而往来流动矣。今关脉伏。则土为水掩。而脉道不行。如五常正大论所云。藏政以布。长令不扬也。治之者。当以牵牛汤。尽泻其水。则脾土自现。而脉道自通矣。禹贡曰。云土梦作。此之谓也。
尔乃尺中脉滑。定知女经不调。男子遇此之候。必主小腹难消。
滑主壅多。女子经脉不通。男子小便不利。皆壅滞之患也。按经云。尺滑气血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溺血。
伏脉谷兮不化。
尺脉伏而云谷不化者。何也盖以饮食入胃。不能运化停留于中。壅遏营卫。卫出下焦。不得通达。故厥阴之木气不升。而尺脉为之伏矣。治之者当吐其邪。而升其气。使厥阴之气上升。而尺脉可复出矣。其说当于八里脉尺伏条下参看。
微即肚痛无。
微为阳虚。阴盛之脉。尺中见微。是为阴分而见阴脉也。诸阴为寒。故经云。尺微厥冷。小腹中拘急有寒气。
弱缘胃热上壅。
尺脉弱而云胃热上壅者。何也。盖以上实则下虚。热气并壅于胃口。故尺脉见弱也。
迟是寒于下焦。
诸迟为寒。尺所以候下焦者。尺脉见迟。是以知下焦。之有寒也。
胃冷呕逆涩候。
人身如釜甑相似。胃犹甑也。脾犹釜也。下焦命门。犹釜底之薪也。命门之火旺。则能熏蒸脾土。而胃中之饮食易消。况肾者胃之关。今尺脉见涩。是为精血不足。真火衰微。不能熏蒸脾土。腐熟水谷。故胃冷而为呕逆之候矣。即王太仆所谓食入久而反出者。胃无火也。
腹胀阴疝弦牢。
经云。尺脉弦小。腹痛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针气海泻之。又云。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葶苈子茱萸丸。针丹田关元中极。按气海丹田关元中极数穴。皆任脉之穴也。任脉主男子内结七疝。女子瘕聚带下。然疝有多端。何独归于任也。不知任脉是疝病之本源。各经是疝病之支流。
今尺部而见弦牢之脉。为弦而有力。动而不移。是足厥阴之气郁而不舒。致成腹胀阴疝之证矣。罗谦甫云。阴证足厥阴之脉。环阴气抵少腹。
或痛因肾虚。寒水涸竭。泻邪补肝。蒺藜汤主之。
紧则痛居其腹。
诸紧为寒。今见在尺脉。则知其寒在下焦。即经云尺脉紧。脐下痛者是也。沉乃疾在其腰。
腰者。肾之府。两尺脉沉。沉为阴水。为火不能相济。故疾在。其腰也。详见八里脉沉脉尺部条下。
濡数浮芤。皆主小便赤涩。细详如此之候。何处能逃。
濡而数。乃阴中之火也。阴中有火。故主小便赤涩。当用凉补之药。以滋其阴浮。而芤乃阳中之火也。阳中有火。亦主小便赤涩。当用寒凉之剂。
以泻其火。然濡数浮芤。当知濡数为一脉。浮芤为一脉。不必分为四也。
若问女子何因。尺中不绝。胎脉方真。
女子以尺为主。不绝者。往来流利也。即内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谓尺中之脉。搏于指下。大有别于关前也。
太阴洪而女孕。太阳大而男娠。
谓右手寸关。沉而洪。左手寸尺。洪而大也。女。阴也。其道尚右。而太阴俱在右寸关是也。太阴为脏。当于沉中候。今诊得右手肺脾之脉沉而洪。
故知其为女孕也。男。阳也。其道尚左。然两太阳俱在左。太阳为腑。当于浮中候。今诊得左手小肠膀胱之脉洪而大。故知其为男娠也。
或遇俱洪而当双产。此法推之其验若神。月数断之。各根据其部。假令中冲若动。此乃将及九旬。
凡女人有孕。除心与小肠不养胎。心为君主小肠为之使也。其余脏腑。
各以其月输血养胎。一月肝。二月胆。三月手心主。四月三焦。五月脾。六月胃。七月肺。八月大肠。九月肾。十月膀胱。十月满足。故产而生矣。夫十日为旬。九旬者三月也。中冲者。手心主之井穴。故三月而中冲脉动也。
(中冲。手中指尖内侧。)患者欲知要死。须详脉之动止。
凡平人之脉。一呼二至。一吸二至。闰以太息。共成五至。循环无已。至五十动而不止。是为大衍之数。全五脏皆受气也。如动而中有一止。则知其一藏无气。当于各藏予之死期。
弹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而无聚。
弹字。当作平声读。不当作去声读。弹石者。如指弹于石上。劈劈而坚硬也。若误读作去声。则为弹丸之弹。失其劈劈之旨矣。解索者。谓如索之朽坏。解散无复次序也。若谓解结之解。则误矣。内经云。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又曰。死肾脉来。发如夺索。劈劈如弹石曰肾死。(按弹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
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序也。)雀啄顿来而又住。屋漏将绝而复起。
凡雀之啄食。必连连啄之。时一回顾。恐人之将捕也。怪脉之来。连连数急。时复一止。如雀啄食之状。又曰雀啄者。脉来甚数而疾。绝止复顿来也。屋漏者。其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不相连属也。经云。死脾脉锐坚。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虾游苒苒。而进退难寻。
诀云。虾游状若虾蟆游。魂去行尸定主忧。虾游者。苒苒而起。及细寻之。
不知脉之所在。久而复起。迟迟辄没。言来迟去速也。
按经云。脉困病患。脉如虾之游。如鱼之翔者死。注云。虾游者。苒苒而起。
寻复退没。不知所在。久乃复起。起辄迟。而没去速者。是也。鱼翔者。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身摇而久住者是也。
鱼跃澄澄。而迟疑掉尾。
鱼跃者。鱼翔脉也。迟疑掉尾者。头不动而尾摇。撇然一厥也。又诀云。尾掉摇摇头不动。鱼翔肾绝亦如期。虾游者。以上下之往来言。时复一隐也。鱼翔者。以内外之往来言。时复一厥也。
嗟乎。遇此之候。定不能起。纵有丸丹。天命而已。
复有困重沉沉。声音劣劣。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往来息均。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忧殒灭。经文具载。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乃当更治。
沉沉。神昏也。劣劣。气少也。寸关之脉虽无。尺中之脉不绝。而且往来息均。及诊踝中足少阴太溪之动脉。(在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动脉。)则又流利不歇。譬诸枝叶虽凋。根本尚在。犹有发生之根。又何患乎殒灭也哉。难经第八难云。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平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本。呼吸之门。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然脉赋所言者。枝叶虽尽。而根本尚存。犹有可生之理。难经所云。根本先拨。而茎叶虽存。必无可生之道。合而观之。相得而益彰矣。
按脉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足。树之有根。虽枝叶枯槁。不致殒萎。若根本坏则殆矣。
欲测疾兮死生。须详脉兮有灵。今之为医者。每断人之死。而亦未尝死。断人之生。而亦未尝生者何也。
特未于其脉细心详究之耳。如果细心详究。则死生之期。尚可断之以年月日时。脉又何尝无灵哉。
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此为寸关所主。
谓候心脉。当于左寸。候肝脉。当于左关。候肺脉。当于右寸。候脾脉。当于右关也。
肾即两尺分并。
五脏俱一。而肾独有二。为牝藏也。居于下焦。故分候两尺。虽有水火之别。然总之皆肾。虽分而实并也。
三部五脏易识。七诊九候难明。
此承上文左右手寸关尺三部之中。而候心肝脾肺肾之五脏。此人所易晓也。至于七诊九候。欲求其明之者。则亦难矣。试以三部五脏。七诊九候言之。古之所谓三部五脏。七诊九候。非今之所谓三部五脏。七诊九候也。按内经三部九候篇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三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为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
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又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岐伯又曰。形肉已脱。
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经言如此。是于九候之中。而复有七诊之法也。今之所谓三部。非古之头手足之三部。乃寸关尺之三部也。今之所谓七诊。非古之所谓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之七诊也。乃一定其心。存其神。二忌外意。无思虑。三均呼吸。定其气。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五微重于肌肉之间。取其胃气。六沉指于骨上。取其脏脉。七察病患脉之息。数往来。是为七诊之法也。今之所谓九候。非古之所谓头候天地人。
手候天地人。足候天地人之九候也。乃寸取浮中沉。关取浮中沉。尺取浮中沉之九候也。要之古人诊脉。不专于手之寸关尺部。凡头面手足之动脉。悉皆诊之。然不得尊今而废古。亦不得非古而是今。合古今之法而用之。斯过半矣。
昼夜循环。营卫须有定数。
今之为医者。动言营卫。及问其营卫之所以行。则又茫然。如是而欲识病之表里阴阳。盖亦难矣。夫营者血也。阴也。卫者气也。阳也。此人所共晓者也。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一日一夜。各五十周于身。世人每昧于卫行脉外之旨。
谓卫气随营气而行于外。不知营自行营之道。卫自行卫之道。卫实不随营气而行也。试先以营气之行言之。内经营气篇。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出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至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
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是督脉也。
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至于卫气之行。
则不然。卫出下焦。亦昼夜五十周于身。但于昼则行阳二十五。于夜则行阴二十五。自日出而阳隆之时。曰加房宿。盖卯时也漏水下一刻。从足手太阳行起。水下二刻。行足手少阳。水下三刻。行足手阳明。水下四刻。行于阴分。水下五刻。复行足手太阳。水下六刻。复行足手少阳。水下七刻。复行足手阳明。水下八刻。则又复入阴分。如此周而复始。
至漏水下五十刻。人气行于阳二十五周。日入而阴隆之时。曰加毕宿。盖酉时也。方行入阴分。初从足少阴行起。次手少阴。次手太阴。次足厥阴。次足太阴。又复行足少阴。又复行手少阴。又复行手太阴。又复行足厥阴。又复行足太阴。
如此周而复始。至漏水下百刻。行阴亦二十五周。并昼行阳二十五周。亦共五十周于身。此卫气之所以行也。至于卫气之合岁月日时。星宿度分。漏水刻数。细观卫气行篇。伯高之语。自可见矣。奈后世之人。注图立说。每以卫气随营气而行者。是昧于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之旨耳。不知经文所云。卫在脉外者。非随营气而行于外也。乃昼行阳二十五周。
夜行阴二十五周之谓也。或难曰。经文中有营气篇。是营中亦有气矣。而子独谓卫不入经隧之中。岂营中独无气欤。余曰非也。经云。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夫卫犹风也。营犹水也。营血行于经隧之中。固赖气以行之。亦水由地中行也。夫江淮河汉之水。固赖风以行。而风岂专随江淮河汉而行哉。且卫气之不随营气而行。马元台已详言之矣。但于卫气行篇。漏水下四刻八刻。以及二十四刻。入于阴分之句。误释以为入足少阴。俱引邪客篇云。常以足少阴之分间。
行于五脏六腑。不知经文所谓足少阴分者。特于其地分一过之耳。非实行足少阴经也。若谓实行足少阴经。则昼已随六腑而行于阳。夜又随五脏而行于阴。是一昼夜间。他藏俱一行。而肾得再行矣。要之昼之所入。时于其阴分过之。夜之所入。实于其阴经行之。而邪客篇谓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者。正以卫出下焦。下焦乃肾之地分耳。然卫气行篇所云。水下四刻。水下八刻。水下十二刻。水下十六刻。水下二十刻。水下二十四刻。皆曰人气在阴分。不必专指肾经言也。惟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始可直指肾经言耳。然是说也。内经诸篇已详言之。而后之学人。终不能了了于心目者。其故有三焉。一则秦越人着难经。谓营气之行。常与卫相随。大违经旨而立图说。二则卫气行篇中。漏水下百刻。
加于人气之五十周。又人气之五十周。加于日行之四十八舍。又日行之四十八舍。加于二十八宿。又二十八宿加于十二辰。以多加少。度数龃龉。非司天台难以悉其奇分。三则又以卫气之行不等。夜行于阴也。固在乎阴。而昼行于阳也。
则又过乎阴。有此数端。是以营卫之说。千百年来。终然隐晦。余因三思。惟欲畅明其旨。乃立三说。其一曰营气行图。
专以营气之行。从中焦起自寅时。注于手太阴肺。次第行于脏腑。循环无已。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其次曰冲气行图。
如环相似。自水下一刻。至五十刻。行阳二十五周。自五十一刻至百刻。行阴二十五周。既不妨于夜行。又不妨于昼过。
其三则曰卫气配周天图。以子午为经。卯酉为纬。以人气之五十周。配日行之舍。与十二辰二十八宿度数。如是者三庶乎千载以下。览其图。思其义。传后之学人。不致有望洋之叹耳。但营卫之行。复有说焉。先贤皆以自寅时起于手太阴肺。遂以卯时注于手阳明大肠。以十二辰次第配十二脏腑。如是周而复始。若然。是一昼夜间止得一周于身。又安所谓五十周于身也。况各脏腑经络有长短不同。只如手太阴肺经。自中府穴起。至少商穴。相去不远。足太阳膀胱经。自目内起以至至阴穴。相去甚遥。若刻定一时行一经。则脉之行也。岂因某经之长短。而故缓急之欤。愚曰。皆不然也。
所谓营卫者。乃无形之阴阳。非有形之。血气也若云有形之血气。只如有人刖一手。或刖一足。血气行至所刖之处。不能过乎他经。必断绝而死。然亦未尝见其死者。则知非有形之血气明矣。不观内经有卫气行篇。复有营气篇。二者皆用气字。故知其为无形之阴阳也。夫既为无形之阴阳。则不必复拘脉行之尺寸。与经络之短长。而又何妨以一时配一脏腑也。但以一时主一脏腑则可。以一时行一经络则不可。
按营出中焦。自寅时起于手太阴肺。次第注于十二经隧之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如是五十周于身。漏水下百刻。
后图以圈内为里为脏。圈外为表为腑。于一周之中。三回入里。三回达表。所谓一日一夜。五十营是也。至于卫气亦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但不随营气而行。别有行法。亦具其图于后。
\r营行表里图\p01-e33a1.bmp\r\r卫气行合漏水刻数图\p01-e33a2.bmp\r\r营卫周天度数图\p01-e33a3.bmp\r男女长幼。大小各有殊形。
男女长幼。不必言。大小者。言人之肥瘦也。十九难云。脉有顺逆。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于寅。
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脉经曰。凡诊脉。当视其人长短大小。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三部。大都欲等。至如小人妇人细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急。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
小儿四五岁者。脉自驶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肥人脉沉。瘦人脉浮。千金翼之言如此。然亦不可执一而论也。予尝读难经。至男得女脉为不及。女得男脉为太过之句。窃有疑焉。何也。夫所谓男得女脉为不及者。谓男子尺脉反盛。此为水不胜火。其为不及也宜矣。至于女得男脉为太过。谓女子尺脉反弱也。尺脉弱而言太过。于理有未合。不知先贤所谓男得女脉为不及者。乃真阴不足也女得男脉为太过者。乃阳邪有余也。若以尺弱之故。但用补阴之剂。则失之矣。余尝治一妇人。关前数大。关后微弱。内热心烦。头齿肩膊尝疼。诸医皆用补阴之剂。如四物沙参鳖甲青蒿银柴之类。百剂罔效。后余因思女得男脉为太过之句。为撰一方。用薄荷防风山栀。以抑其阳。生地丹皮当归芍药甘草。以扶其阴。数剂辄效。始信古人之言不诬也。若男子尺寸俱盛。女子尺寸俱弱。又不可一例论也。愚按千金翼之言。未可尽信。如云人细而脉大。人苦而脉虚。性缓而脉急。人羸而脉大。以之为逆。则似之矣。至于人大而脉细。人乐而脉实。性急而脉缓。人壮而脉细。皆以为逆。则亦未必然矣。余尝诊一贵人。形貌魁伟。其脉如绝。有小恙。其脉反大。岂可以形大脉细。而即为逆欤。至于快乐之人。颐养得宜。脉实有力。不必尽皆为虚也。又如性急之人。其脉和缓。当是寿征。人壮脉细。因所禀既清。肌肉丰浓。自脉道微小。千金翼拘于对待之法。以文害义。是以未可尽信也。
复有节气不同。须知春夏秋冬。
详见下文。
建寅卯月兮木旺肝脉弦长以相从。
谓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也。值此木旺之时。其脉当弦。十五难曰。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
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又曰。如有变奈何。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
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张弓弦曰死。故又曰。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当其巳午。心火而洪。
谓四月建巳。五月建午也。值此火旺之时。其脉当洪。即经所云钩者是也。十五难曰。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又曰。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气来实强。
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故又曰。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脾属四季。迟缓为宗。
谓三月建辰。六月建未。九月建戌。十二月建丑。如是辰戌丑未之月。谓之季月。土旺四季。寄旺于春夏秋冬之初。
土旺用事。各旺十八日。共成七十二日。其脉当缓。以土之性迟缓故也。十五难曰。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申酉是金为肺。微浮短涩宜迟。
谓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也。值此之时。太阴用事。其脉当微浮短涩。即经所云毛者是也。十五难曰。秋脉毛者。肺。
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又曰秋脉毛。
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故又曰。秋脉微毛曰平。毛多骨气少曰病。但毛无骨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按刘守真曰。涩物湿则滑泽。干则涩滞。燥湿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涩滞皆属燥金之化。故秋脉涩。涩涩也。
月临亥子。是乃肾家之旺。得其沉细。各为平脉之容。谓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也。值此水旺之时。其脉宜沉而细。
即经所谓石者是也。十五难曰。冬脉实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极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曰石。又曰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锐濡滑。如雀之啄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故又曰。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既平脉之不衰。反见鬼兮命危。
此言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不失其常。是为平脉。是元气之不衰也。忽见鬼克之邪脉来侵。其命当危而败矣。何谓鬼克之邪也。克我者是也。如春日浮短涩脉。夏见沉细脉。四季见弦长脉。秋见洪大脉。冬见迟缓脉。皆鬼克之邪也。
假令四季之中。虽见贼邪之脉来侵。然春犹带弦。夏犹带洪秋犹带毛。多犹带石。尚有可生之理。倘本季之脉。全然不见。但见鬼克之脉。则其命也危矣。
子扶母兮瘥速。
我所生者为子。子扶母者。如春得洪大脉。夏得迟缓脉。季夏得浮涩脉。秋得沉细脉。冬得弦长脉。又如心脉见缓大。肝脉见洪散。脾脉见浮涩。肺脉见沉滑。肾脉见弦长。亦是子来扶母。乃从前来者谓之实邪。其病易已。故曰瘥速。
母抑子兮退迟。
生我者为母。所谓母抑子者。如春得沉细脉。夏得弦长脉。季夏得洪大脉。秋得迟缓脉。冬得浮涩脉。又如心脉见弦。肝脉见沉。脾脉见洪。肺脉见缓。肾脉见浮涩。又如肾病传肝。肝病传心。心病传脾。脾病传肺。肺病传肾之类。
是皆母来抑子。乃从后来者。谓之虚邪。病虽不死。必稽延而难愈也。
此事难知云。脉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则顺。天生地则逆。假令得弦脉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地生天则顺也。子扶母兮瘥速也。假令得弦脉。而面黑色。天生地也。天生地则逆也。母抑子兮退迟也。
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
我克者为妻。如春见缓脉。夏见浮涩。长夏得沉细。秋见弦长。又如肝脉见迟缓。心脉见浮涩。脾脉见沉滑。肺脉见弦长。肾脉见洪大。是皆谓之微邪。不足畏。然又有反以微邪为可畏者。则生死仍须各推可也。详见下文。
假令春得肺脉为鬼邪。得心脉乃是肝儿。肾为其母。脾则为妻。
此作赋者。恐人不知鬼邪。实邪。虚邪。微邪。故举春以为例。然已详见上文。不必复赘。
脉经云。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
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不治。夏得肺以难瘥。秋得肝亦何疑。
此复发明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之理。凡我克者为妻。乃微邪也。假令春脉弦而缓。冬脉沉而洪。夏脉洪而涩。秋脉涩而弦。虽见妻脉来乘。是为微邪不足畏。如春脉但见迟缓。而不见其带弦。是为土旺生金。反来克木。冬脉但见其洪大。而不见其带沉。是为火旺生土。而反来克水。夏脉但见其涩。而不见其带洪是为金旺生水。而反来克火。
秋脉但见其弦长。而不见其带涩。是为木旺生火。而反来克金。如此之脉。不得谓之小逆反以微邪为可畏也。譬如人家。
其夫良善。其妻不能。难能相夫以成家。而夫纲犹整。是为美。不足畏也。倘若其夫懦弱。其妻强悍。事无大小。操窃其权。虽有夫君。视同奴隶。流渐日久。弑逆之祸。其不免矣。岂非反以微邪为可畏欤。故曰。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复有一说。谓春夏秋冬四季之时。倘得妻脉。其生死判断有不同者。试观四句赋中。惟夏得肺以难瘥一句。
为一定之辞。其余三句。俱属两可。况别有诀云。春中诊得四季脉不治。多应病自除。则知春夏秋冬。四季之中。倘得妻脉。其生死仍须各推。不可一例而论也。假令春得脾脉。春属木。脾属土。木非土不生。况木得湿土之滋。反能长养。
故云莫疗。而病自愈也。又令冬见心脉。冬为寒冰。心为君火。如严寒之时。得太阳一照。使流水不冰。纵有微邪。亦无大害。故不必治也。惟夏得肺脉。夏为赤帝司辰。万物赖以长化。倘见肺脉。肺为阴金。其气肃杀。故杀菽陨霜。春秋所警。是以夏得肺以难瘥也。至于秋得肝脉。肝为青阳。主东方之生气。秋得肝脉。是当摇落之时。而得生长之气。
如阳明司天之岁五之气。厥阴风木客气加临。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之谓也。又何疑其为害也哉。
此乃论四时休旺之理。明五行生克之义。
此总结上文之脉。反四时者。由五行有相克之义存焉耳。
举一隅而为例。则三隅而可知。
如前偶举一春以为例。则夏秋冬季可以类推矣。
按平弦而若紧。
此节言脉有相似者。当详明分别之。不可混淆也。平字非弦脉之平。当与下文欲识之识字相对。南方诊脉谓之看脉。
北方诊脉谓之平脉。如脉经平脉早晏。平脉虚实之类。故曰按平弦而若紧。弦者。不散也。端直而长。状若筝弦。曰弦紧者。不缓也。脉来劲急。按之长。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弦属少阳。为疟为饮。为寒热。为气血。收敛紧属太阳。为寒为痛。在人迎为伤寒。在气口为伤食。不可以其同一长而直。而不分其孰为弦。孰为紧也。
欲识涩而似微。
涩不滑也。参伍不调。如雨沾沙。又如轻刀刮竹曰涩。涩为气多血少。为伤精。为痰阻气机。为中雾露。微者不显也。脉来极细而软。若有若无曰微。为气血俱虚。为败血不止。面色无光。然涩者。言脉道之謇涩。而不流利也。微者。
言脉道之微细。而不充满也。二者皆难定息数。诊之者须辨其孰为涩孰为微。
浮芤其状相反。
浮者。不沉也。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曰浮。有力为风。无力为虚。芤则初无定体。芤草名。其叶似葱。以脉轻手。
则浮而大。重则中空。故借以命名也。即先贤论芤脉。亦有不同。如本诀中指法。则曰两头即有。中间全无。或又谓四畔有。中间无而脉经则又曰芤脉。其象两边似有。中间全无仲景伤寒论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
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男子忘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古人谓芤脉之不同如此。或云两头有。中间无或曰四畔有。中间无或曰两边有。中间无余尝按此三法。诊人之脉。皆断之为失血。并无差忒。因思芤脉轻手则浮。重则中空。
虽有上下左右四畔之不同。要之皆因血去故也。但据仲景之言观之。脉弦则为减。大则为芤。是轻手取之。则觉其弦大。
及乎重手则减而为芤。与剖竹相似。非两边有。中间无乎。至本诀中指法主病则曰。两头即有。中间全无。主淋沥气入小肠。与仲景之主病不合。大抵从仲景之指法。其病为虚为寒。从脉诀之指法。其病为阳为热。不得张凿而李枘也。不独芤脉为然。凡读古人书。不可胶柱鼓瑟。况脉之理。至精至微。脉不自立其名。因古人之指法而立名。假令其古人之指法如此。故其主病如此。某古人之指法如彼。故其主病如彼。戴起宗之流。造脉诀刊误。每用一古人之指法。如定脉之名。复用一古人之主病。强牵以合之至使后人病脉不相对。误人岂浅鲜哉。不知古人各有得心应手之妙。非若后世之人。泥于字句者比也。
沉伏殊途同归。
沉不浮也。轻手不见。重手乃得。曰沉为入里。脉之首伏不见也。脉经云。伏者。极重手按之。着骨乃得。为三阴之尽。
洪与实而形同仿佛。
洪者。脉来满指而大也。实者。浮中沉。皆有力也。二脉皆满指。然洪有浮沉之别。而实谓浮沉皆有力也。
濡与弱而性带依稀。
濡与弱。其状相似。但有浮沉之别。与阴阳之分耳。诸家皆以极浮细而软曰濡。极沉细而软曰弱。惟本诀指法主病中。则曰指下寻之。似有再再还来。按之根据前却去曰濡。指下寻如烂绵相似。轻手乃得。重手稍无。怏怏不前曰弱。据诀所云。
似乎以极沉而无力为濡。极浮而无力为弱。矣。两说龃龉。何去何从也。不知濡为阴水当沉。弱为阴金当浮。濡为阳不足不当于浮中见。弱为阴不足不当于沉中见。据理而论。当以诀之指法为是。而以他说为非矣。况濡弱二脉。但可以极沉而软。极浮而软言之不必更加细字。先辨此情。后明其理。更复通于药性。然后可以为医。
今人但知脉理之难。而不知药性之难也。但知药之功。而不知药之性耳。能尽其药之性然后可以为医也。夫所谓性者。非山楂消食。贝母清痰。枳壳宽胸。陈皮下气之谓也。乃寒热温凉。升降浮沉。阴阳清浊之谓也语云。用药如用兵。
兵家之道。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知彼者。知贼之虚实也。知己者。知我兵之水陆奇正也。如为医者。但知脉理。而不知药性。是犹用兵者。但知贼之虚实。而不知我兵之宜水宜陆。宜奇宜正纵有百万之师。其不为贼所陷者鲜矣。
既已明其三部。须知疾之所有。
此承上起下之词。言既明寸关尺之三部。须知三部之中。所现之脉不同。而所生之病亦各异也。
寸脉急而头痛。
寸。阳部也头。诸阳之会也。今诊得寸脉而急。急则近于紧。诸紧为寒。当是风寒客于其脑。而作痛也。
平人气象论云。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弦为心下之咎。
心之下。胃之上也。弦则为饮。脉经曰。寸脉弦。心下。谓心下有痰饮也故寸弦而曰心下咎也。
紧是肚痛之征。肚痛者。胃脘痛也。经云。紧在寸口。或膈上有寒。或膈下有水。寒在上焦。
风满而噎。或风寒外入。病苦头痛。(当是左寸紧。)或宿食内停。腹中不化。(当是右寸紧。)缓即皮顽之候。
寸。阳位也。缓则为湿。风从阳。湿从阴。风从上。湿从下。今缓脉见于阳位。
即经云寸缓。主皮不仁。风寒在肌肉也。宜防风汤。
微微冷入胸中。
寸。阳部也。胸中。阳位也。微者。阳气虚也。阳虚则寒。故寸微而知胸中有冷气也。
数数热居胃口。
数为热。经云。寸数即吐。以有热在胃脘熏胸中。宜药吐之。及针胃脘。服除热汤。则知热在胃口矣。
滑主壅多。
经云。寸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前胡汤。
涩而气少。
凡涩为气多血少。而此独云涩而气少者。何也。盖以胸为气海。若关脉涩。则当谓之血少。何也。以其营出中焦也。
至于寸口所以候胸中者。胸为气海。安得不谓之气少也哉。
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引背疼。缘是沉而不谬。
洪为阳。沉为阴。洪为火。沉为寒。胸为阴。背为阳。寸部而见洪脉。为肠火之邪。干于心胸。而作满闷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是也。寸部而见沉脉。为阴寒之气干于肺。而作引痛。经云。诸气郁。皆属于肺者是也。更过关中。浮缓不餐。
关中所以候中焦者。中焦属脾土。土之性宜镇静。今脉见浮缓。缓虽土之本脉。而浮则为风为虚。如大风扬沙。失其镇静之德。而成虚浮之象。其不食也宜矣。
紧牢气满。喘急难痊。
紧则为寒。牢则为病根深固。今二脉见于关中。是脾胃为冷物所伤。脾病则留满痞塞。故气满喘急。而成不拔之证矣。
弱以数兮胃热。弦以滑兮胃寒。
数则为热。见于关中。则为热壅胃口。热壅胃口。则不食。不食则脉因之而弱矣。弦则为饮。滑主壅滞。今弦滑兼见于关中。是为胃中停积寒饮矣。
微即心下胀满。
诸胀满皆属于土。微为阴土。乃不及之土也。微脉见于关中。是为脾虚不足。而作胀满矣。当于微脉条中参看可也。
沉兮膈上吞酸。涩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看。
上文云。沉兮膈上吞酸。下文云。沉乃须作实看。岂非一脉而两证欤。不知上文之沉兮膈上吞酸者。乃胃中有宿滞未消。而作吞酸之证。诚恐后人以关脉见沉。误认脾虚。而用补剂。则难免实实之祸矣。故反复叮咛之曰。涩则宜为虚视。盖以营出中焦。关脉涩则为营血不足。谓之虚也宜矣。至于沉。则不得视之为虚。而当视之为实。宜用消导之剂。
去其积滞。则阳气自升。而脉自不沉矣。
下重缘濡。女萎散疗之在急。
濡主虚乏。为气血不足之候。关主脾胃。今见濡脉。则元气衰而中气下陷。故腰以下坠重。难以行矣。女萎散无传。
姑俟后考(人身如鸡子相似。脾气如黄。元气如清。凡清明前煮鸡子。则黄在中。以其清足故也。清明后煮鸡子。则黄偏而下。以其清不足故也。人身之中气亦然。若中气足则不偏虚。不足则下陷而偏矣。)水攻因伏。牵牛汤泻则令安。
营出中焦。中焦治则脉道行。而往来流动矣。今关脉伏。则土为水掩。而脉道不行。如五常正大论所云。藏政以布。长令不扬也。治之者。当以牵牛汤。尽泻其水。则脾土自现。而脉道自通矣。禹贡曰。云土梦作。此之谓也。
尔乃尺中脉滑。定知女经不调。男子遇此之候。必主小腹难消。
滑主壅多。女子经脉不通。男子小便不利。皆壅滞之患也。按经云。尺滑气血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溺血。
伏脉谷兮不化。
尺脉伏而云谷不化者。何也盖以饮食入胃。不能运化停留于中。壅遏营卫。卫出下焦。不得通达。故厥阴之木气不升。而尺脉为之伏矣。治之者当吐其邪。而升其气。使厥阴之气上升。而尺脉可复出矣。其说当于八里脉尺伏条下参看。
微即肚痛无。
微为阳虚。阴盛之脉。尺中见微。是为阴分而见阴脉也。诸阴为寒。故经云。尺微厥冷。小腹中拘急有寒气。
弱缘胃热上壅。
尺脉弱而云胃热上壅者。何也。盖以上实则下虚。热气并壅于胃口。故尺脉见弱也。
迟是寒于下焦。
诸迟为寒。尺所以候下焦者。尺脉见迟。是以知下焦。之有寒也。
胃冷呕逆涩候。
人身如釜甑相似。胃犹甑也。脾犹釜也。下焦命门。犹釜底之薪也。命门之火旺。则能熏蒸脾土。而胃中之饮食易消。况肾者胃之关。今尺脉见涩。是为精血不足。真火衰微。不能熏蒸脾土。腐熟水谷。故胃冷而为呕逆之候矣。即王太仆所谓食入久而反出者。胃无火也。
腹胀阴疝弦牢。
经云。尺脉弦小。腹痛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针气海泻之。又云。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葶苈子茱萸丸。针丹田关元中极。按气海丹田关元中极数穴。皆任脉之穴也。任脉主男子内结七疝。女子瘕聚带下。然疝有多端。何独归于任也。不知任脉是疝病之本源。各经是疝病之支流。
今尺部而见弦牢之脉。为弦而有力。动而不移。是足厥阴之气郁而不舒。致成腹胀阴疝之证矣。罗谦甫云。阴证足厥阴之脉。环阴气抵少腹。
或痛因肾虚。寒水涸竭。泻邪补肝。蒺藜汤主之。
紧则痛居其腹。
诸紧为寒。今见在尺脉。则知其寒在下焦。即经云尺脉紧。脐下痛者是也。沉乃疾在其腰。
腰者。肾之府。两尺脉沉。沉为阴水。为火不能相济。故疾在。其腰也。详见八里脉沉脉尺部条下。
濡数浮芤。皆主小便赤涩。细详如此之候。何处能逃。
濡而数。乃阴中之火也。阴中有火。故主小便赤涩。当用凉补之药。以滋其阴浮。而芤乃阳中之火也。阳中有火。亦主小便赤涩。当用寒凉之剂。
以泻其火。然濡数浮芤。当知濡数为一脉。浮芤为一脉。不必分为四也。
若问女子何因。尺中不绝。胎脉方真。
女子以尺为主。不绝者。往来流利也。即内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谓尺中之脉。搏于指下。大有别于关前也。
太阴洪而女孕。太阳大而男娠。
谓右手寸关。沉而洪。左手寸尺。洪而大也。女。阴也。其道尚右。而太阴俱在右寸关是也。太阴为脏。当于沉中候。今诊得右手肺脾之脉沉而洪。
故知其为女孕也。男。阳也。其道尚左。然两太阳俱在左。太阳为腑。当于浮中候。今诊得左手小肠膀胱之脉洪而大。故知其为男娠也。
或遇俱洪而当双产。此法推之其验若神。月数断之。各根据其部。假令中冲若动。此乃将及九旬。
凡女人有孕。除心与小肠不养胎。心为君主小肠为之使也。其余脏腑。
各以其月输血养胎。一月肝。二月胆。三月手心主。四月三焦。五月脾。六月胃。七月肺。八月大肠。九月肾。十月膀胱。十月满足。故产而生矣。夫十日为旬。九旬者三月也。中冲者。手心主之井穴。故三月而中冲脉动也。
(中冲。手中指尖内侧。)患者欲知要死。须详脉之动止。
凡平人之脉。一呼二至。一吸二至。闰以太息。共成五至。循环无已。至五十动而不止。是为大衍之数。全五脏皆受气也。如动而中有一止。则知其一藏无气。当于各藏予之死期。
弹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而无聚。
弹字。当作平声读。不当作去声读。弹石者。如指弹于石上。劈劈而坚硬也。若误读作去声。则为弹丸之弹。失其劈劈之旨矣。解索者。谓如索之朽坏。解散无复次序也。若谓解结之解。则误矣。内经云。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又曰。死肾脉来。发如夺索。劈劈如弹石曰肾死。(按弹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
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序也。)雀啄顿来而又住。屋漏将绝而复起。
凡雀之啄食。必连连啄之。时一回顾。恐人之将捕也。怪脉之来。连连数急。时复一止。如雀啄食之状。又曰雀啄者。脉来甚数而疾。绝止复顿来也。屋漏者。其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不相连属也。经云。死脾脉锐坚。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虾游苒苒。而进退难寻。
诀云。虾游状若虾蟆游。魂去行尸定主忧。虾游者。苒苒而起。及细寻之。
不知脉之所在。久而复起。迟迟辄没。言来迟去速也。
按经云。脉困病患。脉如虾之游。如鱼之翔者死。注云。虾游者。苒苒而起。
寻复退没。不知所在。久乃复起。起辄迟。而没去速者。是也。鱼翔者。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身摇而久住者是也。
鱼跃澄澄。而迟疑掉尾。
鱼跃者。鱼翔脉也。迟疑掉尾者。头不动而尾摇。撇然一厥也。又诀云。尾掉摇摇头不动。鱼翔肾绝亦如期。虾游者。以上下之往来言。时复一隐也。鱼翔者。以内外之往来言。时复一厥也。
嗟乎。遇此之候。定不能起。纵有丸丹。天命而已。
复有困重沉沉。声音劣劣。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往来息均。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忧殒灭。经文具载。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乃当更治。
沉沉。神昏也。劣劣。气少也。寸关之脉虽无。尺中之脉不绝。而且往来息均。及诊踝中足少阴太溪之动脉。(在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动脉。)则又流利不歇。譬诸枝叶虽凋。根本尚在。犹有发生之根。又何患乎殒灭也哉。难经第八难云。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平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本。呼吸之门。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然脉赋所言者。枝叶虽尽。而根本尚存。犹有可生之理。难经所云。根本先拨。而茎叶虽存。必无可生之道。合而观之。相得而益彰矣。
按脉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足。树之有根。虽枝叶枯槁。不致殒萎。若根本坏则殆矣。
左心小肠肝胆肾。
左者。左手也。此言左手寸关尺之三部也。左寸心与小肠。动脉所出。左关肝与胆。动脉所出。左尺肾与膀胱。动脉所出。歌内不言膀胱者。盖由字多包括不尽也。
右肺大肠脾胃命。
右者。右手也。此言右手寸关尺之三部也。右寸肺与大肠。动脉所出。右关脾与胃。动脉所出。右尺命门三焦。动脉所出。歌内不言三焦者。亦因包括不尽也。三十六难曰。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含。元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此扁鹊之言也。戴起宗既知扁鹊之论。
何必反改肾字为命字也。当与后右手命门歌内参看。
按脉经第七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现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之。针入病愈。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尾。
(鸠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在太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
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为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
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帝门。在季胁下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此言男子之脉。两尺常弱。女人反此背看者。谓惟两尺。当常盛也。至于心肝脾肺肾。亦如男子之分。列部位。初无异也。
按经云。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男子负阴而抱阳。女子负阳而抱阴。南方阳也。北方阴也。男子面南而生。则两寸在南而得其阳。故寸脉洪大。而尺脉微弱也。女子面北而生。则两寸在北。而得其阴。故寸脉微弱。尺脉洪大也。男得女脉为不足。女得男脉为太过。
脉诀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正谓此也。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居尺脉亦如之。用意调和审安静。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关里认。命门还与肾脉同。用心仔细须寻趁。
其说已见上文。
若诊他脉覆手取。
凡诊他人之脉。医人必自覆其手。以食指候病患之寸。中指候病患之关。无名指候病患之尺。此其常也。故曰。覆手取。戴起宗误以为病患之手。而改为诊脉皆须仰手看。不通甚焉。
按薛立斋云脉诀之言。谓诊他。则覆手。自诊则仰手。取手便而已。刊误盖误认歌意。以医之覆手诊人。为覆病患之手也。自此以后。有似此者则去之而不辨。
要自看时仰手认。!若诊自己之脉。亦必以食指候寸。中指候关。无名指候尺。若亦覆手以诊。则指法颠倒矣。凡欲诊自己左手之脉。必以右手从左手背后。仰操向上曲指取之。若诊右手之脉。以左手从右手背后仰操向上曲指取之。则指法亦如诊他人之脉矣。
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
其说已见脉赋。
大肠共肺为传送。
张世贤云。大肠者。肺之府。乃传道之官。传送不洁之物。而变化出焉。其传道也。必待气往下行。肺主气。故共为传送也。经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按经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心与小肠为受盛。
张世贤云。心者。火之属也。火主时令。则万物皆盛小肠者。心之府。乃受盛之官。承奉胃司而受盛糟粕。心属火。火能化物。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心与小肠为受盛经曰。少阴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太阳。
按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脾胃相通五谷消。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盖胃主纳谷。脾主化谷。洁古曰。脾胃之气常通和。故曰脾胃相通五谷消也。
膀胱肾合为津庆。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五脏虽各有其液。而所主者为肾。故曰膀胱肾合为津庆也。戴起宗谓非肾与膀胱所专主。则谬矣。
三焦无状空为名。寄在胸中膈相应。
所谓无状空有名者。此即内经所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者是也。又难经云。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此焦字当读作平声。
无有月旁。故曰无状。空有名也。至于下文肾脏歌内所云。两耳通为窍。
三附在斯之三。准经脉篇为手厥阴之府。配十二经络。乃有形有名。有经络者。其字读作去声。并有月旁。不可以无状有名之三焦。混作有状有名有经络之三也。
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
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胆为清净之府。肝开窍于目。故能通眼目为清浮也。
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医者。五脏安和。则出入息匀。然后能诊他人之脉。不至差忒也。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
言医者。以中指对病患之掌后高骨。转而向前。则为关脉矣。
以此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
上文既以中指定其关脉。则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不言而喻矣。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
中部而名之曰关者。正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而为阴阳之关隘。此又非所论于寸关尺之三部而言之也。
按脉经云。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利。阳弦则头痛。
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如征必恶寒。
而烦扰不得眠也。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根据此阴阳以察病也。
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
弦为少阳。主半表半里。然从阳化则热。从阴化则寒。今弦脉见于阳部。
为少阳有火。而作头痛。此从阳化则热也。阴部见弦。则为少腹有寒痛。
此从阴化则寒也。弦为气血收敛之脉。而见于关前。则为风寒外来。见于关后。则为阴寒内生。
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要知吐兼头痛。足少阳阳明。皆有此证。倘诊得关前之脉。数而带弦。则为足少阳胆经之火。上攻于头。故吐而头痛也。若诊得关前之脉。数而带洪。则为足阳明胃经之火。上攻于头。故亦吐而头痛也。阴脉见微。则下焦之真火衰。衰则脾失其温养之源。故脾虚而作泻矣。然脐者。脾之关也。吼有声也。
阳实应知面赤风。
关前。阳部也。面。诸阳之会也。实脉。阳火也。今阳部而见实脉。则热极生风。故面赤而为风热也。或曰。数为热。实亦为热。同一热。何以证脉之不同也。答曰。数脉者。火之从下而冲上也。或有虚实之分。实脉者。火之从内而达外也。但实而无虚。
阴微盗汗劳兼有。
汗者。血所化也。凡人寤则阳用事。寐则阴用事。盗汗者。人当寐时。则阳不用事。阳不用事。而营气外泄。盗其不知而出也。上文既云阴微即泻。
而此复云阴微盗汗。何一脉而两病也。盖以其人兼有劳证。复得阴部脉微。则为阴虚盗汗之证矣。
阳实大滑应舌强。
大则为火。实则为火有余。滑则为痰。火有余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煽。
则痰随火上关前阳部也。心居膈上。亦阳位。舌为心之外应。阳部而见实大且滑之脉。则风火生痰。窒塞心窍。故舌因之而强也。
阴数脾热并口臭。
脾主中州。与胃为表里。虽赖下焦之相火熏蒸。得以腐熟水谷。行其津液。然亦不可过旺。关后为阴。阴数则相火反乘脾土。脾热则传于胃。胃为阳明。阳明开窍于口。故浊气上升。而口为之具矣。
阳微浮弱定心寒。
关前为阳。微浮弱为阳气衰。心主火。居于膈上。今阳部而见微浮弱脉。
则为阳气衰微。心火不足。故曰定心寒也。
阴滑食注脾家咎。
食注者。完谷不化也。滑主壅多阴。脉见滑。是脾胃失其运化之机。不能腐熟水谷。故作食注而下矣。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夫九老。阳之数也。十老。阴之数也。欲辨关前关后阴阳之数。准难经所云。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
考平人气象论中岐伯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大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王冰释云。经脉一周于身。凡长十六丈二尺。呼吸脉各再动。定息脉又一动。则五动也。计二百七十定息。气可环周。然尽五十营。以一万三千五百定息。则气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曰平人也。
三迟二败冷危困。
凡人身之经脉。周身共计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若至二百七十息。得一千三百五十动。脉行一十六丈二尺。始一周于身。一日一夜。如是五十周于身。共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足大衍之数也。今脉见迟息。则犹是其脉之行也。减平人之二。是二百七十息中。脉行止得九丈七尺二寸。较平人一十六丈二尺之数。尚余六丈四尺八寸。不能一周于身。而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则一万三千五百息。而脉仅行四百八十丈。是不能满足五十营之数矣。故曰迟也。二败者。校之迟脉。则又损一至。又损一至。则是二百七十息中。脉止行得六丈四尺八寸。准之平人脉。尚余九丈七尺二寸。不能一周于身。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止得六百零五丈矣。仅平人之一半。故为败也。三迟为冷。损二至则迟而又迟矣。故曰冷。危困也。
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
六数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一至也。平人脉呼吸定息。共六寸。二百七十息。共一千三百五十动。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于身。今诊得脉数。是于平人脉一息五动之中。加一至也。既加一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二百七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三丈二尺四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一百六十二丈矣。故曰。数也。七极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二至也。既加二至。则二百七十息中。
加五百四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六丈四尺八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故曰极也。
数则为数。六至七至。岂非热生多乎。八脱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三至也。既加三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八百一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九丈七尺二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四百八十六丈矣。故曰脱也。九死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四至也。既加四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一千零八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十二丈九尺六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
又过行六百四十八丈矣。故曰死也。十归墓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倍加之也。息则犹是。而动数倍加。动数既倍加。则丈尺亦倍加。岂非二百七十息中。已两周于身。而于一昼夜间。已一百周于身矣。故曰归墓也。
十一者。较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又多一动也。既加一倍有余。是于二百七十息中。即行三十五丈六尺四寸。于周身外。又多行三丈二尺四寸。若以一万三千五百息计之。则一昼夜一百营于身。又加一百六十二丈矣。十二者。设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又多二动也。既加一倍。又多二动。是于二百七十息中。已行三十八丈八尺八寸。是一昼夜得一百营于身。而又过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此至之极也。此脉至之极。故曰绝魂也。譬诸一骑。日行百里以为常。若加一二十里。或可强而行之。若加之八九十里。乃至一倍之外。则必倒毙而死矣。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
此足上文从迟而益减为损之极也。若曰三迟二败。上文已详言矣。若损之又损。至两息一至。则平人两息。而病患脉始一至也。是一昼夜间。
脉止行得六千七百五十动。以五十营计之。止一周身而尚不足。则死也宜矣。譬之一骑。日行百里以为常。今筋力渐衰。日行六七十里。或可望其复壮。及日行一二十里。而尚不能。其惫也甚矣。安得望其复生哉。
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此总结上文迟数损至之脉。谓迟则为冷。数则为热。其人之呼吸。脉之尺寸。经之度数。具载于秦越人之难经中也。
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叮咛记。
肝主风热。则火盛金衰。不能制木。则木自旺而生风。肺主气冷。则水盛火衰。不暇制金。则金自旺而生气也。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
春弦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夏洪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
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
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秋毛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秋毛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
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石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冬石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
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阿阿缓弱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按玉机真藏论。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如何得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应变通元记。
张世贤曰。在意。专心不他杂也。他事不杂于胸中。精察脉理之微细。则灵机自然晓悟。元微之理贯通而不忘也。灵机。脉理也。脉理活动而不执滞。故曰灵机。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脉。皆轻手取之而即得者。浮以候表。故曰七表。
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
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脉。轻取之不得。重手方得。沉以候里。故曰八里。
血营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之于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周流不息。五十周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血为荣气为卫。凡人所以得全其性命。气与血也。气为阳。阳为卫。血为阴阴为荣。二气常流。所以无病也。经曰。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亦行三寸。呼吸定息。总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身漏水下百刻。营卫外行阳二十五度。内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
心藏身之精。
内经决气篇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即此谓也。戴氏亦知乎此。而复误精字为有形之精。改为君字何哉。
按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
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
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色赤。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
小肠为弟兄。
小肠属丙而刚。心属丁而柔。刚在先而为兄。柔在后而为弟。二俱属火。
同气连枝。故曰弟兄。戴起宗云。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非也。何以言之夫丁与壬合。心之夫。膀胱是也。丙与辛合。小肠之妇。肺金是也。刊误谓不可以言弟兄非也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
张世贤曰。离之为卦。其中空虚。心脏属火。亦犹是也。火旺于夏。所以随夏而旺相也。经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故曰属火。向南生也。刊误改作明字。甚无谓也。
任物无纤巨。多谋最有灵。
张世贤曰。任物者。住亲万物也。纤。小也。巨。大也。人心之应物。随其大小。
无不任亲也。朱子曰。人心之灵。莫不有之。所以多谋而有灵也。
内行于血海。外应舌将荣。
阴阳应象大论云。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又云在窍为舌。五脏生成篇云。诸血者。皆属于心。
七孔多聪慧。三毛上智英。
多聪慧者。心有七窍上智英者。心有三毛。其次则不全矣。
反时忧不解。顺候脉洪惊。
张世贤曰。心属火而旺夏。反得冬脉沉濡而滑。此乃肾邪干心。水来克火。谓之贼邪。是可忧也。顺候。诊得夏脉也。惊者大而散也。其脉洪大而散。谓之顺候。张世贤之言固是。但忧字与惊字。义俱未透。愚谓心属火主夏。脉宜洪大而散阴阳应象大论云。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
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今当夏月。反见沉细之脉。是为反四时。脉既反时。其人当忧愁不能自解之疾。洪大也。惊起。意言夏月诊得其脉洪大。
而惊起。则谓之顺四时矣。戴起宗误认为惊恐之惊。易作平字。非也不知惊之一字。王氏脉经。已曾有其名矣。如妊娠论中云。呼则为数。吸则不惊。又如云。肝脉惊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己之类是也。戴氏可谓少所见。多所怪矣。大抵古人以一字命脉之名。在学人当会意于神情。毋凝滞于字句。只如张长沙曰。寸口卫气胜。名曰高。荣气胜。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荣气弱。名曰卑。卑相搏。名曰损。若执字义。则高章卑。是何义理。亦在学人会意于精神冥寞而已。
岂亦将以字义之不切。而遽改之可乎。堪笑今世之人。不于指下求其神情。专于字上求其似是。其去道不亦远乎。
按玉机真藏论云。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按人镜经曰。心脉浮大而散。心合血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粗者为大。又稍加力。脉道阔软者。为散也。
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
张世贤曰。肾主液。入心为汗。肺主声。入心为言。水能克火。汗通则肾水平。而皮润火不受水贼矣。火能克金。言爽则肺金平而气清金。不受火侵矣。
伏梁秋得积如臂在脐萦。
五十六难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火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传心。心当传肺。肺秋适旺。旺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
五脏生成篇云。赤如鸡冠者生。赤如血者死。言察病患之色赤如鸡冠。谓赤而明润。故曰生。察病患之色赤如血。谓赤而惨暗。故曰死。
诊时须审委。细察在叮咛。
凡医者。必须望闻问切。上文既已察其色。闻其声。切其脉。至此复须审委细察以问之。庶可万全。叔和之所以叮咛戒告者。欲以儆后人也。下四藏仿此。
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灵枢云。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所谓心气盛者。实之谓也。所谓厥气客者。虚之谓也。张世贤曰。心脏有余。则梦或忧或惊。或怪异之事。心脏不足。则梦烟火光明。化竭而见本矣。
秤之十二两。大小与常平。
四十二难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三部俱数心家热。舌上生疮唇破裂。狂言满目见鬼神。饮水百杯终不歇。
数则为热。三部俱数。则心火炽盛。而成燎原之势矣。舌者心之外应。唇者脾之外应。火炎则土燥。故舌上生疮。而唇为之破裂矣。心藏神。心热盛则神昏。而满目见鬼神也。火盛则水衰。乃欲饮水以自救。故饮百杯而终不歇也。
心脉芤阳气作声。或时血痢吐交横。
芤为阳火。火之发也有声。芤主失血。心脉见芤。则火逼血而错经妄行。
故吐血之时。哮哮有声也。或传于府。而作血痢之证。
溢关骨痛心烦躁。更兼头面赤。
溢上出鱼际也。关下入关中也。烦出于肺。躁出于肾。诊得左寸上出于鱼。而下入于关。则为心火炽盛。而成燎原之势。上出于鱼。则炎上而灼肺。下入于关。则风火交加。炎上灼肺。故面赤而烦。风火交加。则水涸而躁矣。
按医说云。王叔和脉诀论曰。溢关骨痛心烦躁。通真子解云。心脉盛而溢。关则筋紧而骨束。是以骨痛。师曰。筋紧有筋挛之疾。岂得骨痛。所以心脉盛而骨痛者。心属火。骨属肾水。心脉溢关。则水不胜火。煎熬得骨痛。非筋紧也。
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
心属火。在色为赤。心脉而见实。则为心经实火。心之华在面。肺合皮毛。
火盛则伤金。故皮肤燥痛而面色赤也。
微寒虚惕心寒热。
心不足则人惊惕。心脉见微。则为心火不足。然少阴为标寒本热。故虚惕而有寒热交作之证矣。
急则肠中痛不通。
心脉急为心邪干于小肠也。急为风热传于小肠。故不通而作痛矣。经云。心脉急。名曰心疝。少腹当有形。又举痛论云。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
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按大奇篇云。心脉搏滑急为心疝。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牝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实大相坚并有滑。舌强心惊语话难。
大。心脉也。滑。相火脉也。君火以宁。则相火以位。今心脉实大而滑。则君相二火交煽于上舌乃心之苗。故舌强心惊。而语言謇涩矣。
单滑心热别无病。
滑为水中之火。相火脉也。今见于心部。别无兼见之证。则为君臣道合。
不过为之心热而已。
涩无心力不多言。
心主血脉又主言语。上文云。心脉平则声言爽气清矣。涩为血少。心部而见涩脉。则为心血不足。而懒于言语。
沉紧心中逆冷痛。
沉紧为太阳寒水。心部面见沉紧。则为寒水之气。厥逆于上而心中冷痛矣。所谓心中者。胃之上也。
弦时心急又心悬。
心主血脉。弦为寒。为收引。心脉弦。则经脉收引而急矣。经云。心脉弦。心下有水气。故曰又心悬。
肝脏应春阳。连枝胆共房。色青形象木。位列在东方。
四十一难曰。独肝有两叶。以何应也。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之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今有两叶。亦应木叶也。四十二难曰。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故曰连枝胆共房也。又金匮真言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
按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心。肝主目。
在天为元。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元生神。神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按金匮真言论云。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含血荣于目。牵筋爪运将。
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故曰含血荣于目。五脏生成篇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故曰牵筋爪运将。
逆时生恚怒。顺候脉弦长。
逆时生恚怒。何为逆时。谓春脉当弦细而长。今反得浮涩而短。是为反四时。肝在志为怒。故其人恚怒不休也。若诊得弦细而长。则为顺候矣。
或问曰。医者每云恼怒伤肝。然怒发于心。何以独伤肝也。予读楞严会解而见其说焉。夫肝者木也。主血肺者金也。主气顽金不能克木。必待心经之嗔火一发。则铸气成金。为斧为锯。而木斯克矣。今诀云。逆时生恚怒者。是浮涩短之脉。见于肝部也。浮涩短。肺脉也。肺主气。肝部而见肺脉。是为贼邪来侵。未有不伤者矣。
按玉机真藏论云。春脉何如而弦。岐伯曰。春木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始生也。故其气来。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又云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按人镜经云。肝脉弦而长。肝合筋脉。循筋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而脉道如筝弦。相以为弦。次稍加力。脉道迢迢者为长。
泣下为之液。声呼是本乡。
四十九难曰。肾主液。入肝为泣。肺主声。入肝为呼。泣与呼。皆属于肝。故曰是本乡。
味酸宜所纳。
宣明五气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
麻谷应随粮。
他本释谓麻字有误。当云麦谷。不知生气通天论。及金匮真言论。皆云其谷麦。惟五常政大论曰。其谷麻。以其色苍故也。非脉诀之误。
实梦山林树。虚看细草芒。
淫邪发梦篇云。肝气胜则梦怒。逆气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洁古曰。甲刚为木。故实梦山林树。乙柔为草。故虚看细草芒也。
按中岁经云。虚则梦化草茸茸。实则梦山林茂盛。
积因肥气得。杯覆胁隅傍。
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旺。旺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
五脏生成篇云。青如草兹者死。青如翠羽者生。言察病患之色青如翠羽。谓青而明润也。故曰生。察病患之色。青如草兹。谓青而惨暗也。故曰死。
四斤余四两。七叶两分行。
四十二难曰。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
三部俱弦肝有余。目中疼痛若虚。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如珠。
张世贤曰。。少腹下病也。弦脉见于三部。乃肝家有余。目乃肝之窍。有余主目中疼痛。其经还绕阴器。而抵少腹。故苦虚也。愚谓当作眩。
夫弦。肝之本脉也。今三部俱弦。是木不务其德。肝开窍于目。故目中疼痛。经云。木太过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者。是也。夫既曰肝有余。而又曰虚者何也。所谓有余者。邪气有余。所谓虚者。乃亢则害。承乃制。反自伤而虚也。怒则气上逆。故气满胸膛。常欲叫也。瞳子属肝。肝气盛则翳障疼痛。而泪出也。凡眼科诸书。动言目有五输。乃以黑睛属肝。瞳子属肾非也。愚谓当以黑睛属肾。瞳子属肝。何也以黑睛色黑。当属肾。瞳子色青。当属肝。况水能生木。正以黑睛之水在外。方能养其瞳子之木在内。而常清浮光明。斯千载以来。窥其窍者。叔和一人耳。
余尝读洁古表里诸论。言言合理。字字入微。深得叔和之旨。但含蕴幽元。难以晓畅。每欲为之诠释。而捉笔无从。偶于广陵市肆中。得一写本。
捧读之。乃洁古表里诸论之释义也。亡其姓氏。不知出自谁手。而乃逐节疏钞。亦自可观。但于鲁鱼亥豕之文。未见具眼。如七表脉交变略例论中有云。夫标本者。太阴有标本之化数语。要知太阴之阴字。乃太阳之阳字传刻之误耳。释之者。纵不便为之窜改以校前贤。亦不当为之强释以误后学。且不达内经标本之旨。而以太阳属君火。太阴标寒本热等语。悖谬极矣。然而诠注之苦心。不可泯灭。余姑存之。取其长而略其短。至于分条析理。注述详明。殆有望于后之君子云。
七表者。浮芤滑实弦紧洪也。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
凡奇数。阳之数也。七道表脉皆属阳。其邪从前而外来者。谓之实邪。主发越而去之。其脉先自外。而渐传于内。初起脉见浮紧洪。发散之后。或见弦滑实。若是人素禀弱。又或有内伤者。其人迎脉必芤。此皆阳脉也。
凡偶数。阴之数也。八道里脉。皆属阴。其邪从后而内入者。又云。内踝而入者。谓之虚邪。必须温中理中之法治之。故沉脉中见迟伏缓涩濡弱也。若单见微缓之脉。此乃表里俱虚矣。
按七表脉。以浮脉先定其表。其余六道。俱在浮中见。八里脉以沉脉先定其里。其余七道。俱在沉中见。
七表阳也。八里阴也。表脉多见于左。而客随主变。(客为不应得之脉也。)邪在外为表证。为阳。为客邪。客病为本所变者。是本经不应得之脉。因正气复。则邪气自退。本经脉复又如至。故曰客随主变。
里脉多见于右。又而主随客变。(主脉者。本脏正脉也。)邪在内为里证。为阴。为主病。本病为客所变者。是本经应得之脉。因邪气传里。则正气为邪所制。本经为不应得之脉变焉。故曰主随客变也。
按本经脉。各藏本脉也。为主客邪。不能侵其本经。是本经正气不受其邪。则客病退矣。是主能变客。
左手三部所主温风寒也。温风寒病得于外。
温风寒。是天地时行之气。时或温气流行。时或风邪播动。时或厉气凝寒。此皆外来之邪。从表而入者。岂不为病得于外耶。
按温风寒为天地厉气。从外所感。由天之五运之气而时行者。岂不为得之于外。
右手三部所主于燥湿暑也。燥湿暑病生于内。
燥湿暑者。是阳明燥金生火。太阴湿土生湿。暑者。热邪也。天地交泰之后。令亢阳一伏。阴土湿气交蒸。而为暑。阳明为湿土相蒸。而亦为暑热也。岂不为病在于内耶。
此脉法之大概。及其互相变见。或表脉见之于右。或里脉见之于左。或阴阳更相乘。或阴阳更相伏。或一脉为十变。(一为阳。十为阴。)脉理精微。非一言可尽。
然其要不越乎阴阳五行而已。
此脉法之大概。承上文而言。见得表里三部。所主温风寒燥湿暑。互相交互。或七表证见八里脉。八里证见七表脉。此其互相变化。自是主随客变。客随主变。或邪气盛。而正气为邪气所乘。正气胜。而邪气为正气所伏。或阴证见而为阳。或阳证变而为阴。两相变化。由阴阳两相摄伏。
正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为少阳。地四为少阴。天五为阳明。地六为厥阴。天七为太阳。地八为太阴。天九阳极而生阴。三阴伏内。地十阴极而生阳。一阳初动。故曰一脉为十变也。天地阴阳。二气之理。生生不已。变化无穷。故阴阳相乘相伏。互相交而又互相化也。变则成天地阴阳乘伏之制。化则为阴阳五行和合之义也。经曰。脉理精微。非一言可尽者正此谓也。
按互相变见。谓表里之脉。互相传变不一。或左手得右脉。或右得左手脉。总之阳与阴气交感。在阴证得阳脉。阳证得阴脉。有阴阳相乘相伏。
以生变化故曰一脉而为十变也。非一宗脉变为十宗脉之说。举其大概之说也。当临证之时。各类而推之一脉未必一脉。可终其证也。
表脉有七里脉有八。共十五脉也。五行分之。各得三脉。三五一十五也。
五脏属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每藏脉有三部。浮中沉三法也。浮以审其外。沉以审其内。中则内外之关。以审其表里阴阳虚实之理。各脏得三脉。五脏合而言之一十五脉也。详见下文。
浮涩弱属金。弦紧伏属木。滑沉濡属水。芤实洪属火。微缓迟属土每三部俱有轻重之分。至于五行当更相平。一有不平者。客即见焉。
此言各藏本经脉。每藏脉形有三分辨虚实。肺脉本令浮。实则涩。虚则弱。肝脉本令弦。实则紧。虚则伏。肾脉本令沉。实则滑。虚则濡。心脉本令洪实则实。虚则芤。脾脉本令缓。实则微。虚则迟。(当云实则迟。虚则微。)所以分别轻重。即分别虚实也。五行各得本令平和之脉。则无病矣。一见轻重之异。
即生病焉。
按评云。表里共十五道脉。五行分开一看。即所谓金木水火土解。注中分辨五脏虚实。在轻之中本藏。是本合正藏。但有不应得之脉。即为病也。部部要分辨。临诊详察之。
或谓内伤则善矣。谓外感莫或之当耶。殊不知天地之间。六气根据于五运。
人身即小天地。外邪所感。莫不从其内而见焉。假令外感风湿。(亦当云温)则木火有余。而土金不足。水不能制乎火矣。外感乃外邪所感。致五行不平也。
夫内伤不过五内受伤。五脏认其损益。善治者。易以治之。然或有内伤而兼外感者。则难以胜其证。岂知内以审其五行所亏。外以察其风温寒所感之邪。详其受证。在何经何脏腑。则莫不见焉。经云外感风温之邪。则木火有余。肝藏邪既胜。而脾肺二经受其制。土中金气为木所乘。
土无短水以生。则木气干上。而君火随盛。肾中源流之水。不能上升矣。
盖四脏相乘。五行损其二。何以得其安和而平也。
按评云。或谓内伤之语。言五行分辨。在内伤之病。可以易推。若或外感。
犹恐客邪之脉。或见七表。或见八里。难以推测。本合正脉之虚实。以谓莫或之当耶。此之说也。果外感之证。文中假云云。根据于五脏本脉。各类而推。则知金水木火土之理。次明虚实贼微正之邪。而又审察弦洪涩缓沉为主脉。而令本藏非弦非洪。非涩非缓非沉。是本部不应得之脉。
为客邪之标病也。非本病主脉也。以是推详。何得错乱。
内伤乃五内自伤。五行自不能平也。
五内心肝脾肺肾。是也。内伤乃五脏亏损。或七情所感。六欲所伤。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克相贼。自是不能安和而平也。
先明金水木火土之理。次察虚实贼微正之邪。更复辨其部分之浮中沉。
而又当详审乎主脉客脉之相合。何为主。弦(肝)洪(心)涩(肺)缓(脾)沉(肾)是也。
何为客。本部不应得之脉皆客也。能如是。然后内伤外感。主客标本之病。
是者是。非者非。夫何差错之有。
天地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不已。故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有不然。则阴阳不和。五行必致。虚实不平。或又为贼微正三邪所感。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皆贼邪也。至于微邪正邪。如夫乘妻。子扶母。母抑子之类。可审辨而推察之。须有浮中沉三看之法。而当知其本部应得之脉。是为主脉。若不应得之脉。则为客脉也。当审而明之。然后内伤何脏。何脏虚。何脏实。与两脏之相干相乘。相抑相扶。皆知轻重之分。外感是贼邪。实邪微邪正邪。或在标。或在本。则是非立见。指下了然。何有差错。
洁古曰。七表脉者。是客邪来伤主。乃阴乘阳也。其证若身热(外阳)恶寒。(内阴)是外阳而内阴见也。七表脉。但热而不恶寒者。(表里俱属阳)是内外皆阳也。七表证。
自汗恶风。却得八里脉者。(阳证见阴脉)当用麻黄(散其阳邪)桂枝(实其阴分)各半汤。如八里证。自汗恶风。得七表脉。(阴证见阳脉)亦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汗不恶风者。(腠理虚)黄白芍汤。无汗不恶寒者。(正邪)葱豉汤。脉如浮滑而长为三阳。禁不可发汗。经曰。阳实阴虚。汗出而死。
凡外感之邪。皆为客邪也。其病自外而入。循外踝上背络颠顶。以入腹。
人身之背属阳。腹属阴。阳气被外邪所乘。而阳气不能外卫。其证发热恶寒者。是外阳而内阴也七表证。发热不恶寒者。是内外皆阳也。七表证自汗恶风。却见八里脉者。是阳证得阴脉也。主弱而客强。故用麻黄而兼桂枝各半汤。一以实其表而助阳。一以扶其标而泄阴也。八里证。
外不发热。自汗恶风。而脉是七表之脉。此为阴证见阳脉。内阳而外阴也。当扶阳而祛阴。故用桂枝兼麻黄各半汤也。有汗不恶风者。是阳中虚邪所致。要实其腠理。故用黄白芍汤。无汗不恶寒者。或只发热。此为实邪。故用葱豉汤。脉若浮滑而长。此是三阳俱病。半表半里之证。不可发汗。恐误发汗。亡阳而死。故经曰。阳盛阴虚。汗出则死也。
按评云。此一段只体贴注解。议论会悟外。阴内阳。外阳内阴之理。内外或皆阴。内外或皆阳。脉属阴属阳。证属阴属阳。如此推测。自然不误。
仲景曰。脉浮当汗。三阳当汗者。谓阳中有阴。夫表者。是阳分也。脉浮。亦阳分也。浮脉客阴也。故当发汗。且阳中有阴者。阳乃荣卫之分。客阴自外而入居之。故宜耗出而发去之。经曰。在上者因分而越之。此说非谓阳中有形迹之阴。是阳中客邪之阴证。居其表也。
当发汗之证。是尺寸俱浮。阳中有阴也。客邪也。标病也。表之表也。客邪自外而入。在荣之外卫之间。故脉浮宜发汗而耗去之经曰。在上者因而越之是在太阳也。太阳自颠顶而上。其邪循背而行于上。可以越而去之。此所谓客邪未入于内也。是无形之阴邪。居其表者。故仲景之法。
当汗而愈焉。
按仲景论中。凡脉浮当汗。又三阳俱病。不可汗。但阳分中有客邪。即当汗。何以为客。阴在阳分中也。假如七表之脉。外证发热恶寒。又无汗或作烦渴烦躁。只审其但兼恶寒可汗。不兼恶寒。三阳中皆阳也。不可汗。
慎之慎之。
夫三阳之表。是三阳标也。无形经络受客阴。乃表之表也。乃阳中阳分也。
宜发其客阴之邪。(别本其字作去字)故前说阳中有阴当汗。
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三阳之标邪。在太阳之上。尚未入阳明少阳。
其证头身背痛。为无形中阴邪也。无形经络受客邪。乃表之表。宜发去客邪。而阳分中之客阴。因汗而愈。洵不诬矣。
若是三阳之里。是三阳本也。主有形受邪。膀胱与胃是也。既受在有形之处。惟宜利小便。下大便则愈。此乃阳中之阴也。此说言主。前说言客。若不穷主客邪正之理。必伤人命。
三阳之里。谓病入阳明本也。阳中客阴传入于胃。主有形受邪。谓邪入。
于胃中糟粕也。胃与膀胱俱在有形之处。胃中饮食变化而成糟粕。其受盛之物。乃成受邪之物也。岂不为有形之邪耶。故宜下大便而利小便也。所谓阳中之阴。非客阴也。是主病也。本病也。明其主客之理。自不误治之矣。
三阴当下者。夫三阴者藏也。外无所主。内无所受。所主者皮毛血脉肌肉筋骨耳。无所受者。无所受盛也。在三阴经络中。有邪者是为无形。乃阴中之阳。可汗而已。是经络无形受客邪。当发汗去之。为三阴标之病也。
三阴属里。夫三阴受邪。必归于太阴。而复还于阳明。何也。太阴从标本而化。归于受盛之官。变化出焉。为有形迹之阴邪。自当下之而愈。若是无形中所受。乃三阴标之病也。外有所主者。谓脉尚系弦紧洪滑等。至七表之脉也。病虽传里。而经络之中。尚为客邪也。是三阴之标。未入三阴之本者。若入三阴之本。则所受盛矣。经曰。无形之邪。乃阴中之阳。故曰可汗。谓还当解表。不可擅下也。至于三阴之本。当下之证。解见下文。
三阴本者。藏也。盛则终归于胃。是有形病也。当自各经络中药入胃去之。
此乃三阴当下也。是为阴中之阴。可下而愈。此为主之阴。非是客邪之阴也夫客主共论。阴中有阳。当下去之者。阴中者主也。有阳者客邪也。言阴经中受阳邪。染于有形物中。不得出者可下。
三阴之本。本之本也。里之里也。里证若盛。则燥渴。其脉必实。是客阴归于阳明。为有形迹之阴。乃主中之阴。非客邪之阴也。经曰。经络中受阳邪。更染于有形物中。其阳邪积于脏腑不得出者。故当下之而愈也。
略说八里。乃阳乘阴也。其证身凉四肢厥。恶热。是外阴而内阳也。但寒不热不渴者。是内外皆阴也。仲景云。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口伤烂赤。因发汗得之。
八里之证。病在乎内。阳邪乘于阴经。邪入三阴也。阳邪客阴也。三阴经络。主阴也。客阳传于主中之阴。故曰阳乘阴也。故证身凉不发热。四肢属阳。但阴盛阳盛。故四肢冷厥。而又恶寒者。是阴中有阳。为外阴而内阳也。若是四肢冷厥。不恶寒。不作渴。是内外皆寒。内外纯阴之证也。仲景云。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口伤烂赤者。此又一阳证也。乃阳盛阴虚。因医家误发汗而致之者。内经曰。三阴可温。而不可汗者宜也。
夫七表八里。发汗吐下。治伤寒必当仔细论之。七表八里。互相交变。乃坏证。来(此节疑有脱简)理脉中。一说六脉交变。浮滑长为三阳。乃阳中有阴。沉涩短为三阴。乃阴中有阳。当审察表里。分其内外。以辨虚实。治从标本。万举万当。
治伤寒要分辨阴阳虚实标本轻重之法。七表八里。互相交变。不可不细论之。六脉交变。浮滑长为阳脉。沉涩短为阴脉。三阴三阳。两相交而两相变。有阳变而为阴。有阴变而为阳者。如七表证。而得八里之脉。此阳证见阴脉。为坏证也。八里证而得七表之脉。此阴证见阳脉。可以生也。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变化无穷。可不认其阴阳虚实表里标本而治之也哉。
夫标本者。太阴有标本之化。少阴亦然。(阴字乃阳字之讹。)太阳标热而本寒。从此生七表。少阴标寒而本热。从此生八里。太阴标本皆阴。少阳标本皆阳。惟阳明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此举六气之标本也。
太阳标热而本寒者。太阳属君火。故标热本寒者。谓应膀胱。膀胱属水。
所以本寒。少阳胆经。禀肝木。木中有火。所以标本皆阳。阳明属胃。燥土也。谓四脏寒热之气。皆归于土。而能变化。所以无标本之应。土居中央。
故曰从乎中也。从此生七表也。太阴标寒而本热者。太阴湿土。为柔和之土也。土中有湿气而生焉。故曰标寒。而又与阳明胃之燥土。同归一经。所以本热也。少阴有标本之化者。少阴属肾。标应膀胱水。本应三焦火。水与火交。所以有标本之化。厥阴属胆。厥阴胆经。居于左胁。故不从标本。而木气只干脾胃。禀于两关。故曰从乎中也。从此生八里也。所谓六气之标本者。温风寒外来之邪。从标而入者。燥湿暑。内生之邪。从本而出者。
按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
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叔和所载者。是七表八里。九道脉诀。二十四道脉之标本也。皆有从标从本。从乎中。假令太阳少阴。各有标本之化。太阳脉浮。少阴脉沉。此乃浮沉交。
叔和所载。七表八里。时为伤寒虚实而设。又立九道脉。诸天地九九之数。共成为二十四道脉之标本也。标以明其表阴也。本以明其里阳也。
中能变化。从乎中土也。所谓太阳少阴。各有标本之化者。阳浮而动。故阳邪为天行之气。阴沉而静。故阴从中土而出。标入于本。而本能变化。
故浮与沉交。要不越乎二十四道脉之标本也。
内经曰。若从标本论之。是为长短交。长以发汗。短以下长曰阳明。短曰太阴。长者阳明。当解表利小便。短者太阴。当下。土郁则夺之。令无壅碍。故长脉发之。短脉下之者。是滑与涩交。滑居寸而热。涩居尺而寒。滑居尺而热。
涩居寸而寒。涩脉居尺寸。皆损气。滑居尺寸皆助阴阳。内经云。脉滑曰生。
脉涩曰死。此是三阴三阳。变化表里。略举数端。随脉条下。尽穷其理。有不尽者。于各部脉说内详之。
伤寒脉滑曰生。脉涩曰死。三阴三阳。表里交变。滑脉为阳。涩脉为阴。有阳证而得阳脉者。有阴证而得阴脉者。有阳证而得阴脉者。有阴证而得阳脉者。阴阳变化。则脉有滑与涩交。是为阴阳中交变。至若长与短交。是为表里中变化。浮与沉交。亦是为表里中交变。类而推之。于滑涩交。总之滑者吉。涩者凶。不过一表里虚实阴阳。互相交变而已。此论略说数端。最尽其理。学人当神而明之自然了于心矣。
七表脉
一浮者阳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再再寻之。如太过曰浮。主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倦。夜卧不安。
浮。阳金也。何谓阳金。谓金之有余也。凡所谓有余者。乃邪气有余。所谓不足者。乃正气不足。今于指下重手寻之。只觉其不足。谓里之正气不足也。复于重手之中。而渐举之。则又觉其有余。谓表之邪气有余也。试于举之之中。再再推寻之。而又觉其如太过。谓浮而有力也。刘氏曰。浮而有力为风。何以言之。夫寒伤营。风伤卫。营为血。卫为气。肺主气。其变动为咳。肺苦气上逆。今肺受风邪。故咳嗽气促。卫者所以卫护一身者也。卫为风邪。头伤则不能卫护。一身元府开而营气外泄。故冷汗自出也。背膊劳倦者。肺之俞在肩背。肺病故背膊劳倦也。夜卧不安者。因咳嗽气促。不得安寝也。洁古则治以小柴胡汤主之。夫叔和之所谓浮者如此。故其主病亦如此。戴起宗乃胶柱鼓瑟。滞于脉之名字。以板定后人眼目。于二十四道脉之中。或改其指法。而存其主病。或改其主病。而存其指法。至使病脉不相当。误人非浅。予今悉遵旧章。不移一字。顺其文以释之。庶免割裂之患也。以下二十四脉悉仿此。
按脉经云。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一曰浮于指下。又云浮为风。为虚。
按之不足举有余。再再寻之指下浮。藏中积冷营中热。欲得生精用补虚。
凡脉浮以候表。沉以候里。今按之不足。是为里虚。故曰藏中积冷。举之有余。是为表有邪。故曰营中热。池氏曰。乍病见浮脉。乃伤风邪。久病合见沉弱之脉。今见浮脉。乃里寒表热。里寒而阴阳不和。阳盛则表有风热。里虚则藏中积冷。治之者。须调其营卫。补其津液。勿谓脉浮而有表邪。专事发表可也。张世贤曰。诊脉之法。在内者沉取之。按而得之。在外者浮取之。举而得之。有余为热。不足为寒。今按之不足。藏中积冷也。举之有余。营中有热也。阴不足而阳有余。治之宜地骨皮散。其说亦是。
按经云。浮而大者风。又云。浮而大者中风。头重鼻塞。又云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又云。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又云。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又云。浮而滑者。宿食。又云。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又云。
浮而细滑伤饮。又云。浮而急病伤寒。暴发虚热。千金方作伤暑。经云。浮而绝者气。又云。浮短者。其人作肺。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又云。浮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又云。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又易愈。又云。
阳邪见。浮洪阴邪来见沉细。又云。微浮秋吉冬成病。又云微浮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又按丹溪心法拔萃方。人参地骨皮散。治藏中积冷。荣中热。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此乃阴不足。阳有余也。茯苓五钱。知母石膏各一两。地骨皮人参柴胡生地黄黄各两半。上锉每服一两。姜三片。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通口不拘时服。
寸浮中风头热痛。
寸。阳部也。浮。阳脉也。风。阳气也。头。诸阳之会也。今两寸而见浮脉。故主风热上攻头目也。
按脉经云。寸口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取汗。又云。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关浮腹胀胃虚空。
熊氏曰。左关属肝。右关属脾。左关脉浮。主肝木生风。右关脉浮。主风不胜土。故胃气虚空而胀满也。
按脉经云。关上浮腹痛心下满。又云。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后补之。又云。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
尺部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涩故难通。
尺脉见浮。主大肠干涩。而云风入肺者。何也。经云。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中见太阴。夫手太阴肺也。手阳明大肠也。正以大肠之络络肺。肺之络络大肠。大肠居少腹之中。尺所以候腹中者。浮为风。风既入肺。不传于脏。而传于腑。故大肠干涩而难通也。张世贤释谓风不在于命门。而在于肺大肠。所以干涩而难通。风在下焦。治之以七圣丸。方见后结脉条内。
按脉经云。尺中浮。小便难。又云。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人云是脉浮。客热在下焦。
洁古曰。八里脉者。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邪者也。阳乘阴也。是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里脉也。有里之表。乃三阴经络。各称标之名也。有里之里者。
乃三阴之本。脾肾肝总称之名也。且三阴标者。为阴中之阳。本者。为阴中之阴也。盛则归于胃土。乃邪染有形。故里之表。是阴中之阳。当渍形以为汗。宜发之。主宜缓。
内经曰。脉长者。为外病。脉短者。为内病。入里之脉。俱短脉也。俱在右手三部受邪者也。病入于内。为阳邪乘乎阴也。顾有里之里。有里之表。里之表者。邪在三阴经络中。为三阴之标也。三阴标者。仍是阳邪。尚未入于胃土。故不可轻下。而当缓散之。若是里之里。阴中之阴也。邪归于胃土。而染于有形迹之中。下之则愈。盖里之表。渍形以为汗者。身肤渍渍潮润。乃阳邪在里中之表。本来正汗。非若取汗之证。发越而出者。主宜缓也。
里之里。是阴中之阴分也。当急下之。客宜急。是知诸中客邪当急。诸主自病。当缓。前说七表。乃春夏具三阳。后说八里。乃秋冬具三阴。经中论反交错生疾。得本位以常法治中。互相为病。当推移所在主客。相合脉证。根据缓急治之。假令恶寒也。里之表也。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缓发之。是渍形以为汗也。如不恶风寒而反欲去衣。身凉面目赤。四肢逆。数日不大便。小便赤涩引饮。身静重如山。谵语昏冒。脉沉细而疾数者。是足少阴经反受火邪。是里之里病。乃阴中之阴。阳邪也。此客邪当速。急下去之。以大承气汤除之。
里之里者。本中之里也。客邪尽净。里证急矣。故宜急下。凡客邪至于中者。中在经络之中。虽为表而渐入里矣。尚可缓乎。故宜急表也。诸主自病者。非外来之病也。五行中相乘相克。互相交变。多见八里脉也。宜分别脉证。相合与相异治之。有轻重之分。如证宜急。而脉不宜急者。脉宜急。而证不宜急者。止从缓而不宜急也。缓则能守其和平。急则乃交错生疾。必当以本位常法治中。当推移所在主客。与相合脉证。根据缓急治之。是多从脉而不从证也。若是交变互相为病。当分主客脉证。或证当汗。而脉不可汗。证当下。而脉不可下。或脉可汗。而证不可汗。或证可下。
而脉不可下。互相交变。而又互相推移。主客轻重与缓急之法。如经中谓渍形以为汗者。用麻黄又兼附子。一以治标。一以治本。是从其缓也。
如不恶风寒。而反欲去衣等证。此是阴中之阳。邪在内矣。宜急治其里。
治其里。是多从证。而不从其脉也。
今将七表脉有下者。八里脉有汗者。七表脉有汗者。八里脉有下者。此四论为古今之则。于七表脉论。八里脉论内。交五说之。更有脉与证相杂之法。当取仲景内桂枝脉(里)得麻黄证。(表)麻黄脉得桂枝证。递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如桂枝证二停。麻黄脉一停。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或麻黄证二停。桂枝脉一停。当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法。更有麻黄脉桂枝证。取脉为主。脉便为二停。证为一停。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法治之。或桂枝脉麻黄证。
亦脉为二停。证作一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治之。大抵圣人谓脉者。司人之命。故以脉为主。多从脉而少从证也。举世脉证交互二法。是不合全从于脉。亦不合不从于证。如合证当两取之。如证在交变法中。即合从脉不从证也。然亦不拘。亦当临时消息。传受递从。元证来理。所投去处。没天之时令。且七表有下者。为内外皆阳缓下。八里有汗者。为内外皆阴缓汗。
七表有汗者。为外阳而内阴急汗。八里有下者。为外阳而内阴急下。故素问说标本之化。立四因之法。为此一说也。表里标本之化。七表论内说之。
脉证互参。谓桂枝证得麻黄脉。不宜过用麻黄。必兼以桂枝。勿使麻黄大泄之意。此为证属阴不足。而脉属阳有余。故用麻黄二。多从脉之意。
桂枝一。少从证之意。不致偏僻之咎。今其阴阳扶抑之法。而太过不及。
自位乎中和之道也。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何病之有。
八里脉
一微者阴也。指可寻之。往来甚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曰微。主败血不止面色无光。
微者。阴土也。何为阴土。雨土雾之象也。血实则脉实。血虚则脉虚。今云指下寻之。往来甚微。则阳已衰矣。再再寻之。若有若无。则血已脱矣。
夫营出中焦。中焦治则能摄血。血足则能华色。今脉见微。则为阴盛阳虚。不能摄血。以致败血不止。血去则不能华色。是以面色无光也。
按脉经云。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尽。
指下寻之有若无。漩之败血小肠居。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时多骨木枯。
指下寻之。其中往来甚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然何以至如是之虚也。
夫心主血者也。脾摄血者也。今脾不能摄血。以至心包络之血漩流而下。入于小肠。然小肠主出而不主纳。不能久居。必下漏。而为崩中之证矣。然崩中日久。则阴已衰而阳无所倚。传变而为虚寒。白带因之而下矣。夫骨。肾所主也。肾主闭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斯骨有所濡润。
而不至于枯槁。今崩中而继之以漏下。则精血已竭。骨无所濡。而如木之枯槁矣。
按经云。微则为虚。又云。微而紧者有寒。又云。微弱者。有寒少气。
微脉关前气上侵。
关前。阳部也。微脉而见关前。则上焦之阳气衰。阳气衰则阴气上逆。故曰气上侵也。
按脉经云。寸口脉微。若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摩茱萸膏令汗出。又云。
寸口微无阳外寒。
当关郁结气排心。
关主中州。脾胃所居之地。然脾为阴土。生于相火。胃为阳土。生于心火。
微脉而见关中。是为纯阴而无阳矣。阴霾之气闭塞。阳明之气不行。阳明者胃也。胃之上管。当于心下。故曰郁结气排心也。四气调神论云。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此之谓也。
按脉经云。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
尺部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
尺部者。纯阴之地。寒水之乡也。所赖者。下焦命门之真火相济。得以温分肉。消水气。不至有凝结积聚之患。今尺部见微。则下焦之元阳衰而身寒。膀胱之寒气结。而脐下积矣。然两尺属肾。微为阴土。土来克水。故引水以自救。及至饮水。则又无相火以温暖分消。复助寒气。故作痛而呻吟也。
按脉经云。尺中微。无阳厥冷。腹中拘急。又云。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
二沉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缓度三关。状若烂绵曰沉。主气胀两胁。手足时冷。
沉者。阴水也。水性沉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水之性也。水性漂流。缓度三关。水之状也。水性濡。状若烂绵。水之形也。然水性阴冷。冷则生气。
故气胀两胁。而手足时冷也。
按脉经云。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曰重按之乃得。经云。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
凡为医者。必察乎色脉之吉凶欲察色脉之吉凶。必察乎五行生克。欲察五行之生克。必观乎河图洛书之理数。夫海藏王氏者。乃医之翘楚也。述其师东垣老人之元奥。而着为一书。曰此事难知。首载医之可法者十人。
其中有箕子之洪范。与叔和之脉诀。则知叔和之脉诀。当与洪范九畴并传而不朽矣。所以叔和以七表为阳。其数奇。八里为阴。其数偶。复有九道之脉。以配八卦九宫。共成二十四脉。以配二十四气。其意盖亦深且远矣。
而说者有谓二十四脉不足尽脉之神情。以诋毁叔和之脉诀。不知二十四脉。乃诸脉之纲领。亦犹易之有八卦也。岂亦将曰八卦不足以尽易之理。而诋毁羲皇乎哉。朱子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人在天地之间。是亦物也。但物得其偏。人得其全耳。然物亦有得阴阳五行之全者。河图洛书是也。如不明阴阳五行之理则已矣。苟欲明阴阳五行之理。舍河图洛书奚自焉。然亦未可易言也。必知夫河图洛书之所以然。而后可以由堂而入室焉。吾先试以河图之原委。浅显言之。夫河图者。当伏羲之时。有龙马负图而出于河。岂别有其图龙马负之而出欤。是即龙马背上。毛旋罗纹。自然有如是。一六在下。二七在上。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居中。合上下左右中间之罗纹共计之。则五十有五焉。其理盖自左转而东。而南而中而西。复始而北。顺而行之。以相生为用者也。要知伏羲胸中。原自有阴阳五行之理。一见斯物。适合于中。因之而画八卦。干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
乾坤纵而六子横。相为对待以立本也。复于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上下交错。八而八之。再变而为六十四矣。彼时但有图画。而无文本。然而千变万化之理。不外乎此所谓伏羲先天八卦者是也。嗣后文王被囚。因衍易始变先天八卦。而为后天。置干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
坎离得位。兑艮为耦。震兑横而六卦纵。迭为流行。以致用也。复广八八六十四卦。而为三百八十四爻。文王系卦。周公系爻。易于是乎有辞。孔子生于周末。晚作十翼。先天后天。互相发明。而易之道始大备。是则河图之大概也。试再以洛书之原委言之。夫洛书者。乃大禹治水之时。有神龟负书而出于洛。岂别有其书。神龟负之出欤。是即其神龟背上自然之文。重叠纵横。状如折甲。其文则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履。共计其上下左右中间之点数。则四十有五焉。要知禹王胸中。原自有乘除消长之理。一见斯物。适合于心。因之而成九畴。其理盖自此右转而西。而南而东。而中逆而行之。以克为用者也。降至箕子。复衍其意。而作洪范。以陈武王彝伦攸叙。迨乎后世。去圣日遥。又遭秦厄。其理虽在。其数莫传。赖有宋儒九峰先生。广西山之家学。畅考亭之师传。复衍其图。左右交错。九而九之。而成八十一畴。畴各有名。名各有辞。亦如易之八八六十四卦。以明阴阳五行之理。谓之皇极内篇。补前人之阙绝。发后学所未闻。而九畴之理复着焉。是则各书之大概也。然河图之与洛书。虽时有先后。数有多寡。至以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其理则一而已。但河图则合上下以成卦。其数偶。洛书则合左右以成畴。其数奇。一三五七九。奇也。阳也。天也。二四六八十。偶也。阴也。地也。河图则左转以相生。洛书则右旋以相克。使生而不克。则生者无从而裁制。克而不生。则克者亦有时而间断。天九者。洛书之数也。而伏羲氏之八卦。纵横斜正。数皆用九。是河图而已具洛书之理矣。十者。河图之数也。而大禹王之九畴。纵横斜正。
数皆十五。是洛书而复具河图之理矣。故先儒有言。河图洛书。相为经纬者此也。人生于五行之中。亦惟是生克之理而已。试观叔和左右手诊脉歌。则以四十五动为一息。言五行之相制。制胜极。则不能生去。洛书五九之数也。于杂病生死歌。则又以五十不止为无病者。取其生生不息。不息则能久。是法河图大衍之数五十也。然千载以下。能窥其奥者。唯洁古一人而已观洁古脉数通论。有曰。夫脉乃五行之数。各有生成之用。相克之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金得火而缺。土得木而亏。水得土而绝。五脏应五行。各有相生相胜之理。得相生者愈。相胜者死。此论若不通五脏交变相传。及虚实顺逆。无由入此理趣也。噫。夫洁古东垣之师也。东垣又海藏之师也。其家学渊源。相与潜心乎脉诀如此。其他如刘守真。张子和。李希范。云岐通真诸子。莫不引用脉诀。载在典籍者。不可胜数。何物戴起宗。坐井小天。不识河图洛书之旨。乃以左右手六部歌诀。尽改四十五动为五十动。何其有面无目。有目无心也。奈何复有吠声之徒。厌常喜新。随众喧喝。亦以脉诀为不足法。且妄立其说。以误后人。抑思尔之成见。果有过于洁古东垣诸名贤否欤。不则。是犹仰天而唾也。于脉诀何与哉。予于是书。究心十有余载。始得略见一斑。以故不惜蛇添。于各部之下。详明注释。庶不负作者之苦心。俾后学诸君。勿为邪说所蔽云尔。
\r河图\p01-e33a4.bmp\r\r洛书\p01-e33a5.bmp\r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东北内阳外阴西南内阴外阳此四时之象也阳生于子天一生水也阴生于午地二生火也\r河图左转五行相生为用之图\p01-e33a6.bmp\r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r伏羲先天八卦之图\p01-e33a7.bmp\r易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传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
邵子曰。文王八卦。置干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兑艮为耦。乃入用之位。后天之学也。
\r文王后天八卦之图\p01-e33a8.bmp\r\r六十四卦之图\p01-e33a9.bmp\r一合九而为十。二合八而为十。三合七而为十。四合六而为十。此洛书以虚数相合。而为四十者也。若九畴则以实数相合。而为五十矣。天一居坎。坎为水。先物。故一五行地。二居坤。坤效法成象。故二五事天。三居震。震兴作浓民。故三八政地。四居巽。巽为鸡知时。故四五纪天。五居中。立极统外。故五皇极地。六居干。干为君父。故六三得天。七居兑。为幽通灵。故七稽疑地。八居艮。艮成物可验。故八数微天。九居离。离明体有辨。故有福极之用。
\r洛书本文生成数图\p01-e33a11.bmp\r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河图以相生为序故左行自北而东而南而中而西复始而北洛书以相克为序故右转自北而西而南而东而中之始于此\r洛书右转五行相克为用之图\p01-e33a12.bmp\r春秋纬曰。河以通天。出天苞。雒以流地。出地符。河通于天。龙马负图以出于天。其位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雒流于地。神龟负书以出于雒。其位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邵子曰。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方者土也。书地分门州之法。其仿于此乎。图出马背旋毛文。故圆曰图。书出龟背拆甲。故长曰书。
\r九畴本洛书图\p01-e33a14.bmp\r\r皇极内篇左右交错九九八十一畴之图\p01-e33a15.bmp\r
左右须候四时脉。
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人之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火。左寸火生右尺火。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又左寸火克右寸金。右寸金克左关木。左关木克右关土。右关土克左尺水。左尺水克左寸火。一往一来。左右互相生克。即洪范九畴以左右合。而明吉凶之义也。然亦须随其四时以诊之。假令左关肝脉固宜弦长。而春三月左右手六部中。亦须带弦。又令右寸肺脉固宜浮涩。
若秋三月左右手六部中。亦须带涩。故曰左右须候四时脉也。
四十五动为一息。
张世贤曰。动脉至也。息脉止也。非呼吸之息也。愚谓平人之脉。循环无已。虽四十五动之外。无有巳时。而此云四十五动为一息者。言其脉之一小周也。犹之以三百六十日为一岁。非三百六十日之外。有一上而后为第二岁。所谓以四十五动为一息者。体九畴之数。五九四十五也。
五则五行之气。全九则九畴之数备矣。
指下弦急洪紧时。便是有风兼热极。
弦急。不缓也。洪紧。大而不和也。弦急洪紧四脉皆阳。诸阳为热。热则生风。故曰便是有风兼热也。
忽然匿匿慢沉细。冷极缠身兼患气。
匿匿隐而不现也。慢。迟也。匿慢沉细四脉皆阴。诸阴为冷。冷即生气。故曰冷疾缠身兼患气也。
贼脉频来问五行。
贼脉。鬼克之脉也。如心脉沉细。肝脉涩小。脾脉弦急。肺脉洪大。肾脉迟缓。又令春脉涩短。夏脉沉迟。季夏脉弦长。秋脉洪散。冬脉缓慢。是皆贼脉。项问五行之克我者是也。
屋漏雀啄终不治。
屋漏。迟缓而一止也。雀啄。急数而一止也。二者皆为脾气绝。屋漏为脾之阳。气绝阳行速也。雀啄为脾之阴。气绝阴行迟也。脾主中州。灌溉五脏六腑。脾家之元阴元阳既绝。则十二经俱危矣。故曰终不治。
按经云。脉病患不病。脉来如屋漏雀啄者死。注云。屋漏者。其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而不相连属也。雀啄者。脉来甚数而疾绝止。复顿来也。又经言得病七八日。脉如屋漏雀啄者死。注云。脉弹人手如黍米也。
左手头指火之子。
诸家诠注。以子字为传写之误。非也。言医者。以第一食指探病患之左手寸脉。乃心脉也。阴阳应象大论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夫心既为火之所生。独非火之子欤。
四十五动无他事。
四十五动无他事者。亦当准前九畴之数。须得四十五动不易。则无他故矣。张世贤释谓其数之动法。不根据五行相克。非也。
三十一动忽然沉。顿饭却来还复此。
凡心脉当取之六菽之重。言其浮中即当见也。今诊得其脉于三十一动止。忽然而沉。夫沉水也。必重手乃见。且顿饭之时。方得复浮而起。夫心火也。三十一动。以五五除之。则余其六。六为水之成数。以六五除之则余其一。一为水之生数。合生成之数俱水。洁古曰。火得水而灭也。张世贤谓三十一动。轮在肺上。肺上见沉。乃金生水。水渐盛。则火灭。觉太牵强。
按经云。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其人病仲夏传之此脉。桃花落而死。
春中诊得夏须忧。夏若得之秋绝体。秋脉如斯又准前。冬若候之春必死。
若春中诊得此脉。则奉长者少矣。夏若诊得此脉。则奉收者少矣。秋若诊得此脉。则奉藏者少矣。冬若诊得此脉。则奉生者少矣。张世贤谓三月者。天道小变之节。亦未必然。今则准四气调神论释之。方合经旨。
左手中指木相连脉候须还来一息。
此言医者。以中指探病患之左手关脉。乃肝木也。其脉亦须还准前五九之数为一大息。则无病。
二十六动沉却来。肝脏有风兼热极。
若诊得二十六动上。而见一沉。则为肝脏有风兼热极矣。何也二十六动。以五五除之。则余其一。一为水之生数。以四五除之。则余其六。六为水之成数。合生成之数。皆水。是母来抑子。肝为风木。子挟母势。而风热愈炽。故曰肝脏有风兼热极矣。
二十九动涩匿匿。本脏及筋终绝塞。
匿匿涩貌。涩为金脉。肝脉见涩。为金来克木。况二十九动上见之。以五五除之。则余其四。四为金之生数。以四五除之。则余其九。九为金之成数。合生成之数俱金。洁古曰。木得金而伐矣。夫肝主筋。故曰本脏及筋终绝塞也。
一十九动便沉沉肝绝未闻人救得。
夫肝为木。今见一十九动。而沉以二五除之。则余其九。九为金之成数。
以三五除之。则余其四。四为金之生数。合生成之数俱金。洁古曰木得金而伐矣。
左手肾脉指第三。四十五动无疾咎。
言病患左手尺部。医者以第三无名指探之。亦须准前五九四十五动而不歇。是无疾咎之脉也。
按经云。左手尺部脉。四十动而一止。止而复来。来逆如循直木。如循张弓弦。然如两人共引一索。至立冬死。(千金方作至立春死。)指下急急动弦时。便是热风之脉候。
弦为风木。急急动弦为风而兼热。是母挟子势。而为风热之候也。然此病易治。为子扶母兮瘥速。有余之证也。
忽然来往慢慢极。肾脏败时须且救。此病多从冷变来。疗之开破千金口。
倘诊得肾脉。忽然来往。慢慢而极。言迟而又迟也。迟则为寒。肾为寒水。
当有既济之功。今肾部而见极迟之脉。是纯阴无阳。其肾脏之败可知矣。然犹有可救之理。应知此病多从虚极变而为寒。谓之不足。其病难已。必须大剂温补。未可轻言治疗也。
二十五动沉却来。肾绝医人无好手。努力黄泉在眼前。纵活也应终不久。
夫肾者水也。今见二十五动。而况以四五除之。尚余其五。五乃土之生数。以三五除之。尚余其十。十乃土之成数。合生成之数皆土。洁古曰。水得土而绝矣。其能久乎哉。
欲愈之病目黄。
熊宗立曰。目有内外。内属胃。今见黄色。是胃土之正色。外虽属膀胱。今见黄色。是脾胃之气生。故能克去膀胱水。是知病当愈。愚谓十二经之卫气。俱从目出入。今目而见黄色。是病从内而出外。胃气复生故也。脉经亦云。病患两目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
眼胞忽陷定知亡。
三部九候论云。伤内陷者死。张介宾释云。五脏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内陷者。阳精脱矣。故必死。熊宗立张世贤。俱引五轮以为释。似属繁文。
按玉机真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内。目眶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不胜之时则死。脉经云。病患阴阳绝竭。目眶陷者死。中藏经云。阴阳俱绝。目眶陷者死。
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十死七难当。
五脏之华。萃于面。眼耳鼻舌居焉。犹如天日宜清净光明。不宜翳蔽惨暗。凡耳目口鼻。但有一处见其黑色。即为不真。脾开窍于口。舌居其中。
为心之苗。若见黑色从外而入于口内。为秽恶之气。犯其谷神。并及心主。其不祥莫大焉。若人见此。虽十人而必死其七焉。脉经云。病患耳目口鼻。有黑色起。入于口者必死。此之谓也。诸家之释。俱以黑色为肾之色。似乎欠通。何也。若以黑为肾之色。似于耳赤无妨矣。张世贤释。又以火之成数在七。至第七日当死。亦未必然。
面黄目青酒乱频。邪风在胃丧其身。
五脏生成论云。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脉经则曰。面黄目青。九日必死。是谓乱经。饮酒当风邪。入胃经。胆气妄泄。目则青。虽有天枚。不可复生。似乎与内经相背。脉经又云。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合而观之。则面黄目青。未必不死。亦未必尽死。但青而明润不死。青而惨暗则死也。池氏释曰。饮酒过多。伤乎脾胃。致脾经积热。热则生风。风生于肝。肝属木。木气盛克乎脾土。必损其身。此说似太转折。不若脉经所谓乱经饮酒。风邪入胃。胆气妄泄。目则青之说。为简而当也。
面黑目白命门取。困极八日死来侵。
脉经云。面黑目白者不死。又曰。病患面黑目白也。八日死。肾气内伤。病因留积。非前后之说相违也。亦准前白如明润者不死。白如惨暗者死也。然经云。肾气内伤。此则云。命门败者何也。盖命门右肾也。若云肾败。
则当云面白目黑。而此云面黑目白者。张世贤曰。黑水也。目。木也。白。金也。命门。火也。水浸淫而贼火之气。金克木而伐火之源。所以命门火败。
火之成数七。七日火极矣。故死于第八日也。其说亦通。池氏为命门乃厥阴之说。欠稳。
面色忽然望之青。进之如黑卒难当。
洁古曰。青黑之色。为肝肾色也。先青后黑。是回则不转。神去则死也。池氏曰。青属肝。黑属水。水干木枯。肾肝皆绝。故泄其气于外。其说亦遍。脉经云。病患及健人。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此之谓也。
面赤目白忧息气。待过十日定存亡。
脉经云。面赤目白者十日死。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
此之谓也。张世贤曰。息气喘逆也。赤色属火。白色属金。火来克金。必作喘逆。金之成数在九十。乃土之成数也。土能生金。今土不能生金。则死。
故曰待过十日也。氏曰。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过得十日。至水数而火方退。则不死。火气不退。再至心。数日。必死。
按五脏生成论云。面赤目白。皆死也。
面赤目青众恶伤。荣卫不通立须亡。(他本无此二句)张世贤曰。面赤。火也。目青。木也。木火色见。风热伤于五脏六腑。脏腑受伤。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而不通。其死也可立而待。愚谓面赤。
火也。目青。木也。皇极内篇有云。火木相得。则然从其类也。脉经云。目青者。病在肝。面赤目青。则肝肺俱伤。血气俱涩。而荣卫不得宣通。当为暴死之证。非常病也。
按五脏生成论云。面赤目青皆死也。脉经云。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黄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灾殃。
池氏曰。黄属脾。黑属肾。白属肺。目属肝。口属脾。鼻属肺。而肾胜乎脾土。
土弱不能生金。此灾殃之所以至也。此说似属勉强。张世贤曰。独见者。
谓之正色。杂见者。谓之邪色。黄黑白之三色。杂见于面。或当于目。或入于口。或入于鼻。乃病气从外而之内。故有灾殃。此说近是。愚按脉经云。
面目俱等者不死。可见杂色入目。俱为不祥。若入口鼻。其灾更甚。何也。
口鼻者。阳明开窍处也。凡有杂色来现。皆属阴邪。故曰有灾殃也。
按脉经云。病患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口鼻。死在三日中。
面青目黄中时死。余候须看两日强。
熊宗立释云。肝木克乎脾土。中时即死。虽有余证。亦不过二日。此说不明。张世贤曰。中时即午时。午时属火。面青目黄。肝木克乎。脾土。到午时木得火而不畏金。木势愈盛。人以胃气为木土绝则死。故死在是时。其他相克。看过旺二日。而断其生死。此说近是。但于余候。须看两日强之句。亦不甚明了。愚按脉经云。目黄者。病在脾。面青则为肝气盛。是为肝木克乎脾土。若以时候之当。死在中时。若以日候之。当强在两日。何也。
中时者。午时也。火盛则木寡于畏。而脾土愈伤。故曰中时。其余则以日候之矣。两日。乃火之生数也。火能生土。故至两日而复望其强耳。
按脉经云。病患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目无精光齿龈黑。面白目黑亦灾殃。
池氏云。目无精光而神散。乃心肝皆绝齿龈黑。乃脾绝。面白如枯骨。乃肺绝。目黑。乃肾绝。五脏皆绝。必然断之以死云。张世贤曰。目无精光者。
神短也。齿龈黑者。脾绝也。面白者。少血也。目黑者。肾虚也。有是四者。则非常久之客。愚谓目无精光。神散也。齿属肾。为骨之余。上下牙龈属阳明。齿龈黑者。为肾水枯竭。不能荣养其余。面白目黑。则当根据经文荣华已去。血脉空存为释也。张氏之说。已属多文。
按脉经云。病患目无精光。及牙齿黑色者不治。又曰。病患面白目黑者死。此谓荣华已去。血脉空存。又曰。病患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
口如鱼口不能合。气出不返命飞阳。
洁古曰。火胜迫于肺火。喘而死。肺败也。池氏曰。口乃脾之窍。口如鱼口。
脾气已绝也。李范曰。呼出心于肺。吸入肾于肝。呼因阳出。吸随阴入。
肝肾先败。止有心肺未绝。所以有出而无入也。李氏之说近是。
按脉经云。病患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不能反者死。
肩息直视及唇焦。面肿苍黑也难逃。
张世贤曰。肩息者。气喘而两肩动也。直视者。睹物而不转睛也。唇焦。心家热也。面乃心之候。黑乃肾之色。上句是心绝。下句是肝绝。心肝既绝。
命故难逃。愚谓肩息肺绝。直视肝绝。唇焦脾绝。面肿心绝。苍黑肾绝。
按脉经云。病患目直视肩息者。一日死。又曰。病患唇口忽干者。不治。又曰。病患卒肿。其面苍黑者死。经云。病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
妄言错乱及不语。尸臭元知寿不高。
脉经云。病患妄言错乱。及不能语者。不治。热病者可治。又曰尸臭者。不可治。愚谓妄言错乱。神妄失守也。心脾肾三经之脉。皆循喉咙夹舌本。
不语者。三经之脉。不能上通于舌也。人将死必有一脏先坏腐。坏则秽恶之气外泄。故尸臭也。
人中尽满兼唇青。三日须知命必倾。
愚按。人中及唇。乃脾胃之所主也。人中满而唇青。则脾胃之土已坏。而厥阴之木乘之。以日数断之。三乃木之主数。土得木而绝矣。
按脉经云。病患唇青人中满者死。
两颊颧赤人病久。
灵枢五色篇云。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魏氏曰。眼眶下高骨之中。名颧。颧下名脸。面外名颊。颧面颊脸。心火所属。久病而赤。乃精神外泄。脉经云。病患耳目。及颧颊赤者。死在五日中。戴氏以两颊为赘词。而改为庭黑。何也。
口张气直命难存。
熊宗立曰。口乃脾之窍。脾绝口不能合。肺绝则气出不能返。
按脉经云。病患口张者。三日死。又曰。脉绝口张。足肿。五日死。
足趺趾肿膝如斗。十日须知难保守。
张世贤曰。脾主四肢。足趺乃胃经所行之处。脾胃将绝。则有是证。脾胃属土。十日者。土之成数也。故死不过十日也。
按脉经云。足趺肿。两膝大如斗者十日死。又云。足趺肿。呕吐头重者死。
项筋舒直定知殂。(他本直作展。)张世贤曰。项筋舒展。因督脉已绝是也。熊宗立谓肾脉绝非也。
掌内无纹也不久。
张世贤曰。掌内无纹。心包络脉绝也。脉经云。病患掌肿无纹者死。
唇青体冷反遗尿。背面饮食四日期。
池氏曰。唇青体冷。乃真气欲绝。遗尿不禁。乃膀胱不藏。背面饮食。乃神去不守。人之神气生于肝。神不守。则肝绝不出金数而死也。池氏之说亦是。愚谓唇青体冷。则纯阴而无阳。背面饮食。则畏阳而就阴。遗尿则肾气已绝而无藏德。至四日而金寒水冷。魂魄不拘矣。不死何俟。
按脉经云。脾病唇青。肝之色。甲乙日死。又曰。病唇青。人中。及三日死。
手足爪甲皆青黑。能过八日定难医。
李范曰。肝之余筋也。其荣爪。肝色青。肾色黑。肾水不能生肝。水木二脏俱败。故泄其色于外。肝至木成数而死可知矣。李氏之言如此。与理不合何也。夫既曰肝色青。又兼黑色。则为肾水来生肝木。何为二脏俱败也。况肝至八日。既遇木之成数。适当其旺。何云死也。据愚言之。当曰肝色青。内其主血。外其荣筋。爪者。筋之余也。得血以养。故赤色华之。今肝脏已败。则血先竭。而厥阴真藏之色。现于爪。厥阴者。阴之尽也。木死则如已燃之薪。故色兼黑然八日之内。尚有木之成数。故曰能过八日。
至九日则为金之成数。木得金而折。故死也。
按脉经云。病患爪甲青者死。又云。病患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脊痛腰重反复难。此是骨绝五日看。
肾主骨。腰者肾之府。肾水足则有髓。二道夹脊而上通于脑。今肾衰则精髓枯竭。故脊痛。脊痛腰重而至不可反侧。则肾将惫。而骨已绝矣。五为土之生数。水见土则绝。
体重溺赤时不止。肉绝六日便高拼。
张世贤曰。体重肉绝。脾也。溺出不止。肾也。土胜水死期。故曰六日。六乃水成数也。张氏之言如此。夫既以体重肉绝为脾败。则土已不能胜水矣。何以又云土胜水死。期在六日也。愚按华佗内照云。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舌肿溺血。大便赤然也。华佗之言如此。此为心火炽甚之疾。火炎则土燥。故肌肉消灼而体重也。心火甚。则移于小肠。故溺赤不止也。
亢极则害。承乃制。故至水之成数之日而死也。戴起宗脉诀刊误。不知华佗内照。而但曰中藏经元无谓脉诀自增。可耻甚矣。
手足甲青呼骂多。筋色九日定难过。
李范曰。爪者。筋之余。筋者。肝之余。肝主怒。在声为呼。今爪甲皆青。怒声呼骂。乃肝气太过。过则极。极则绝。肝属木。至金成数。九日而死。
按经云。病患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又发直如麻。甲青者死。
发直如麻半日死。
熊宗立释发直。乃心与小肠绝。谓发为血之余。血败则发枯硬直。其说亦是。但半日死未详。疑误不敢强释。姑俟后考。张世贤又云。发如麻者。
肺气绝也。
按脉经云。病患发直者。十五日死。又曰。发如干麻善怒者死。又曰。发与眉冲起者死。据中藏经曰。肠绝发直。汗出不止。不得屈伸者。六日死。又曰。发直者。十五日死。
寻衣语死十知么。
张世贤曰。寻衣语死。神不守舍也。愚谓若根据死在十日。当是肾衰水涸。
不能上荣于目。致目虚眩。视物不真。故循衣语死。至十日则为土之成数。水见土而绝矣。
按脉经云。病患循衣缝语者。不可治。
又按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论。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苟不以相参而断其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为工者。深烛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黄赤白黑。以合于五脏之脉。穷其应与不应。切其五脉急大缓涩沉。以合其五脏之色。顺与不顺。诚能察其精微之色。诊其精妙之脉。内外相参而治之。则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矣。素问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其意如此。原夫道之一气。判而为阴阳。散而为五行。而人之所禀。皆备焉。夫五脉者。天之真。
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五色者。气之华。应五行。合四时。以彰于面。唯其察色按脉。而不偏废。然后察病之机。断之以寒热。归之以脏腑。随证而疗之。而获全济之效者。本于能合色脉而已。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
其脉微弦而急。所以为生。若浮涩而短。色见如草滋者。岂能生乎。心色如鸡冠之赤。其脉当浮大而散。所以为顺。若沉濡而滑。色见如血者。
岂能顺乎。脾色如蟹腹之黄。其脉当中缓而大。所以为从。若微弦而急。
色见如枳实者。岂能从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脉当浮涩而短。所以为吉。若浮大而散。色见如枯骨者。岂能吉乎。以至肾色。见如乌羽之黑。其脉沉濡而滑。所以为生。或脉来缓而火色见如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诊视相参。既已如此。则药证相对。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抑尝论之。容色所见。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脉息所动。寸关尺中。皆有其位。左颊者。肝之部。以合左手关位。肝胆之分。应于风木。为初之气。颜为心之部。以合于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分。应于君火为二之气。鼻为脾之部。合于右手关脉。脾胃之分。应于湿土为四之气。右颊肺之部。合于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分。应于燥金。为五之气头为肾之部。以合于左手尺中。肾与膀胱之分。应于寒水为终之气。至于相火为三之气。应于右手命门三焦之分也。若夫阴阳五行相生相胜之理。当以合之于色脉而推之也。
是故脉要精微论曰。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十三难云。色之与脉。当参相应。然而治病万全之功。苟非合于色脉。莫之能也。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夫脉之大小滑涩沉浮。可以指别。五色微甚。可以目察。继之以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谓夫赤脉之至也。喘而坚。白脉之至也。
喘而浮。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黄脉之至也。大而虚。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此先言五色。次言五脉。欲后之学人。望而切之以相合也。厥后扁鹊明乎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深得内经之理也。下迨后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万全。厥有旨哉。
面肿苍黑舌卷青。四肢力乏眼如盲。泣下不止是肝绝。八日应当命必倾。
张世贤曰。青。肝之色也。舌卷青者。子见母色也。四肢乏力者。筋不能维持也。肝不能含血荣目。则眼如盲。津液出。泄则泣出不止。凡此数者。皆肝绝所致。金能克木。故死于金旺之日。八日从明日数至辛日也。经曰。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
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即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按脉经云。病患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眼目视而不见人。
汗出如水不止。
面黧肩息直视看。又兼掌肿没纹斑。狂言乱语身闷热。一日之内到冥间。
张世贤曰黧黄。黑色也。掌肿无纹。心气绝也。一乃水之成数。水克火故死在一日之内。经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
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按脉经曰。病患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
脐趺肿满面浮黄。泄利不觉污衣裳。肌内粗涩兼唇反。一日十二内灾殃。
张世贤曰。脐。神阙也。趺。足跗上也。浮黄。黄肿也。经曰。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木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
则肉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按脉经云。病患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
口鼻气出不复回。唇反无纹黑似煤。皮毛焦干爪枯折。途程三日定知灾。
张世贤曰。气出不复回。有呼无吸也。唇反土不能生金也。黑似煤。金不生水也。气不流通。则皮毛焦干。魂魄不连。则爪甲枯折。从甲至丙。三日也。丙属火。火克金。故死在三日。经曰。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毛枯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按脉经云。病患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
肝为血兮肺为气。血为荣兮气为卫。阴阳配偶不参差。两脏通和皆类例。
此言胎脉。至不一也然不外乎气血二者而已。肝主血。肺主气。血为荣。
气为卫。荣为阴。卫为阳。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然吾人身中。亦有夫妇之道。阴阳二气是也。阴阳配匹而后胎始成。所谓皆类例者。何也。修炼家以肝为木公。以肺为金母。虽则各守方隅。必相钤相制。而大药始成。故参同契二八弦章曰。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故胎藏之成。亦由肝肺二藏。气血交通。阴阳配匹。而后胎藏始结也。
血衰气旺定无妊。血旺气衰应有体。
或难曰。夫前既曰阴阳配匹。气血通和。而后胎始生也。安有血旺气衰。
而曰有体者。未之信也。不知阴阳造化之事。至不测也。尝见壮实女子。
而反不生育。黄瘦女子。而反能生育者。此之谓也。况有男子。其病将危与女人交。尚然有孕。则其阳施阴化。不测之妙。在于顷刻。则不待气血充实。而后胎可成也。然胎乃有形之物。血亦有形之物。故以血为要。肝主血。木也。肺主气。金也。故张世贤引内经云。金木者。生杀之本始。木多而生。金多而杀。其说是也。
寸微关滑尸带数。流利往来并雀啄。小儿之脉已见形。数月怀耽犹未觉。
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所谓阴搏阳别者。谓尺脉搏击于指下。大有别于关前之阳脉。即寸微尺数之谓也。所谓关滑者。何也。荣出中焦。滑为血多气少之脉。流利往来。滑之象也。雀啄者。滑数之中。忽一止也。以上之脉。是皆经闭不行。怀耽之脉。他病见雀啄则死。惟经闭不行。则为有妊。有一妇人。其兄亦知医。因病请兄诊之。大讶曰。脉见雀啄。其病不祥。后延予诊之。问曰。经闭几月耶。对曰。四月矣。予曰。无伤也乃妊脉也。
后果有孕。
左疾为男右为女。流利相通速来去。两手关脉大相应。已形亦在前通语。
男道尚左。女道尚右。况两太阳俱在左。两太阴俱在右。故左手脉滑疾为怀男。右手脉滑疾为怀女。流利相通。速来去者。乃滑疾之体也。左关属肝。肝主血。木为生气之方。右关属脾。脾摄血。土为万物之母。两手关脉相应而大。则胎已成形。然胎脉至不一也。或有寸微关滑。尺带数者。
或有流利往来。并雀啄者。或有两手关脉。相应大者。脉虽不同。是皆为有体之脉。可与前诀通断之也。
左手带纵两个男。
成自明曰。纵者夫行乘妻。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即鬼贼脉也。名曰纵则怀两个男儿也。
右手带横一双女。
成自明曰。横者。妻乘夫也。是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即所胜脉也。名曰横。
见于右手。则怀一双女儿也。愚谓自明所云。木行乘金。则诚然矣。所谓火行乘水则未也。何则。右手无水脉也。当云木行乘金。水行乘土。则无遗议矣。
左手脉逆生三男。
成自明曰。逆者。子乘母也。是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即己生脉也。名曰逆。
见于左手。则怀三个男儿也。自明之言如此。夫既云左手。则不得有所谓水行乘金矣。愚谓当云土行乘火。火行乘木。木行乘水。左手三部脉。
若见如是。则当生三男也。
右手脉顺产三女。
成自明曰。顺者。母乘子也。是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即生己之脉也。名曰顺。见于右手。则怀三个女儿也。自明之言如此。夫既云右手。则安得有所谓金行乘水耶。愚按当云土行乘金。火行乘土木行乘火。若右手三部。见如是之脉。则当产三女也。
寸关尺部皆相应一男一女分形证。
成自明曰。寸关尺部脉。大小迟疾相应者。是怀一男一女。形证之脉。谓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阴阳脉相应。故怀一男一女也。愚谓此二句。正按上文纵横顺逆。右左而言。其意盖曰。假令左手或寸或关。或尺而带纵。
或带逆。而右手或寸或关。或尺或带横或带顺。则当断之一男一女也。
有时子死母身存。或即母亡存子命。
成自明曰。此二句之文。无辨子母存亡之法。
往来三部通流利。滑数相参皆替替。阳实阴虚脉得明。遍满胸膛皆逆气。
成自明曰。若寸关尺三部。通行流利。皆替替有力而滑数。乃阳实阴虚之脉。主妊妇逆气。遍满胸膛。而不顺也。愚谓不然。上二句言替替然滑数之脉。流利往来于三部之中。乃纯阳正阴。和合交结。有妊之脉也。下二句。言妊娠之脉。关前宜弱。关后宜盛。今关前为阳而反盛。开后为阴而反弱。则气有升而无降。所以遍满胸堂。皆逆气也。
左手太阳浮大男。右手太阴沉细女。诸阳为男诸阴女。指下分明须记取。
李范曰。前有左疾为男右为女之句。后有弦紧牢强滑者安。沉细而微归泉路之辞。此言左手太阳浮大男。正合妊娠经旨。至于右手太阴沉细女。似有可疑。盖妊娠之脉。当现滑数。若沉细。则气血俱衰。安得有娠。借以右手属阴。阴脉沉主生女。亦当曰沉而石。始可望其女胎之有成。予僭之以为右手太阴沉石女。愚按脉赋亦云。太阴洪而女孕。范之言当矣。愚谓两太阳俱在左。言左手太阳浮大男者。谓左寸与左尺俱浮大也。两太阴俱在右。言右手太阴沉细女者。谓右寸与右关俱沉细也。夫浮大为阳。两太阳俱浮。是诸阳为男矣。沉细为阴。两太阴俱沉细。是诸阴为女矣。然此诀之所谓沉细。不过为右手之寸关而言。非六部俱沉细也。亦不过言沉细。非若末后所言沉细而微也。何必改细为大也。
三部沉正等无疑。
脉经云。左右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不绝者。妊娠也。今诀无左右字。并浮字。非违经旨。乃限于七字成文而略之也。盖云若诊左右三部浮沉正等者。则为胎脉无疑矣。
尺内不止真胎妇。
经云。肾名胞门子户。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即赋中所云尺中不绝。胎脉方真。
夫乘妻兮纵气雾。妻乘夫兮横气助。子乘母兮逆气参。母乘子兮顺气护。
李范释云。阴阳配合。二气交感。若阴血先至阳精后冲。纵气来乘如雾露之降。血开裹精。阴外阳内。阴包阳胎。此谓夫乘妻兮纵气雾。则男形成矣。若阳精先入。阴血后参。两旁横气之来佐助。而精开裹血。阴内阳外。阳包阴胎。此谓妻乘夫兮横气助。则女形成矣。男形之成。则子乘母为逆气相参合也。女形之成。则母乘子为顺气以相护卫也。凡胎气聚必纵横顺逆。四气以荣养。方成胎而为男女。李氏之言如此。又成自明释曰。纵者。夫乘妻也。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即鬼贼脉也。纵气雾。雾者露也。又上下也。夫之阳气。乘妻之阴气。二气上下。相逐如雾。润结子也。
横者。妻乘夫也。谓两傍横气相佐助也。逆者。子乘母也。谓子气犯母。气相乘逆行之气相参合也。顺者。若母气乘于子气为顺气。相护卫也。凡胎聚纵横逆顺。四气以荣养。方以成形也。成氏之言如此。观二氏之说。
皆不明了。李氏以夫妻子母属于人身。以纵横顺逆属于精气血。与前诀左手带纵。右手带横。左手脉逆。右手脉顺等语。不相符合。成氏之言虽是。惟于左手带纵一句之释为当。其后三句。又与理不相合。无怪乎于圣贤精微之理。愈晦而不明。后之学人。望洋而退耳。不知此四句。乃叔和正恐前文纵横逆顺之说难明。故又以夫妻子母以自释之耳。其意盖曰。予前所谓左手带纵两个男者。何也。谓夫乘妻也。何谓夫乘妻也。谓水行乘火。金行乘木也。何谓水行乘火。金行乘木也。谓左手寸脉。
当浮洪而反沉滑。左手关脉。当弦长而反涩短。是为鬼贼之脉。乃夫乘妻也。左手二部。若见如是之脉。即为之纵。纵者当产二男。予前又云。右手带横一双女者。何也。谓妻乘夫也。何谓妻乘夫也。谓木行乘金。水行乘土也。何谓木行乘金。水行乘土也。谓右手寸脉。当浮涩而反弦长。右手关脉。当缓大而反沉小。是为所胜之脉。乃妻乘夫也。右手二部。若见如是之脉。即谓之横。横者当产二女。予前又云。左手脉逆生三男者何也。谓子乘母也。何谓子乘母也。谓土行乘火。火行乘木。木行乘水也。何谓土行乘火。火行乘木。木行乘水也。谓左手寸脉。当浮洪而反缓慢。左手关脉。当弦长而反浮洪。左手尺脉。当沉滑而反弦长。是为已生之脉。
乃子乘母也。左手三部。若见如是之脉。即谓之逆。逆者当生三男。予前又云。右手脉顺产三女者。何也。谓母乘子也。何谓母乘子也。谓土行乘金。火行乘土。水行乘木也。何谓土行乘金。火行乘土。水行乘木也。谓右手寸脉。当浮涩而反缓大。右手关脉。当缓大而反洪数。右手尺脉。当沉滑而反弦长。是为生已之脉。乃母乘子也。右手三部。若见如是之脉。即谓之顺。顺当产生三女。噫。此乃叔和独得之妙。发前人所未发。故反复言之。欲以开后人之眼目。何妨自我作古。而戴起宗之流。不能明析此理。而反诋其脉经所无。俱为改头换足。何其有面无目。有目无心也。予为是诀横于胸者数十载。今方得详明释之。愿后之学人。当潜心圣贤之教。勿为邪说所误可也。
按仲景全书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
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
小儿日足胎成聚。身热脉乱无所苦。汗出不食吐逆时。精神架构其中住。
池氏曰。妇人初系胞胎。乃天一生水。二月受火之气。其妊妇身热脉乱。
汗出不食。吐逆恶阻。三月受木之气。精神架构在其中。任气和以荣其子。子气以润其母。而二气荣润。其子安住。
滑疾不散胎三月。但疾不散五月母。
成自明曰。妊娠三月。名始胎。此是未有定据。心胞脉养之故。脉见滑疾流利。为少气多血。不散为血气盛。则始结为胎也。其脉但疾数而不散者。是五个月怀胎之母也。张世贤曰。滑疾不散。而形始成也。但疾不散。
儿形已成也。小儿在母腹中。三月形始成。五月则形成矣。按二氏之说。
俱凑泊语。以愚观之。上句滑疾不散之不字。乃而字之误。何以知之。试观脉经云。脉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脉重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其意盖曰三月而手厥阴胞络养胎。此时未有定据。故滑疾而散。五月则足太阴脾经。养胎。此时已分男女。故滑疾不散也。是以知不字之误无疑。
按脉经云。妇人怀胎一月之时。足厥阴脉养。二月足少阳脉养。三月手心主脉养。四月手少阳脉养。五月足太阴脉养。六月足阳明脉养。七月手太阴脉养。八月手阳明脉养。九月足少阴脉养。十月足太阳脉养。诸阴阳各养三十日。活儿手太阳少阴不养者。下主月水。上有乳汁。活儿养母怀娠者。不可灸刺其经。不堕胎。
弦紧牢强滑者安。沉细而微归泉路。
通津子曰。前有太阴沉细之说为有妊。平安之脉。及此又以沉细而微为死脉。似乎相反。盖叔和以妊妇之脉。弦牢紧滑为平脉。其三部之脉。
或俱沉细而微。则为死矣。成自明曰。孕妇之脉。宜弦紧牢强。滑利为安吉之脉。若沉细而微。谓脉与形不相应。故云死也。前文虽云太阴沉细。
又云诸阴为女。其说亦有相违。谓三部脉。不皆沉细及微。故不同也。愚谓二氏之说。皆是也。经云。妇人妊娠七月。脉实大牢强者生。沉细者死。
又云。妇人妊娠八月。脉实大牢强弦紧者生。沉细者死。两观经文。与诀无异。成自明集妇人良方。全引用此诀。而复论之。薛氏云。愚按前诀与脉诀所云不同。观者当自推之。
血下如同月水来。漏极胞干主杀胎。亦损妊母须忧虑。争取神丹救得回。
通真子曰。此只论漏胎候也。夫胎之漏。或食动胎之物。或因热毒之气侵损。或因入房劳损。损轻则漏轻。损重则漏重。但血尽则死。然安胎有二法。因母病而动胎。但治母疾。其胎自安。若胎有不坚致动。母因以病。
但治胎则母自安。通真子之言如此。然亦未尝反复思之耳。夫胎之在母腹也。一呼一吸。皆赖母气以全。即胎有不坚。亦是母之气血未足。但治母病。其胎自安。理固然矣。至于复云但治胎则母自安。试问治母有法。治胎何法。假令治胎亦是治母。则又何分胎与母哉。通真子之言。亦穿凿矣。巢元方云。漏胎者。谓妊娠数月。而经水时下。此由冲脉任脉虚。
不能约制太阳少阴之经血故也。冲任之脉。为经脉之海。皆起于胞内。
手太阳小肠脉也。手少阴心脉也。是二经为表里。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有娠之人。经水所以断者。壅之以养胎。而蓄之为乳汁。冲任气虚。则胞肉泄漏。不能制其经血。故月水时下。亦名胞阻。漏血尽则人毙矣。元方之言是也。但漏之极。不独胎干而死。其母亦可虑也。宜早为推其所致之因而治之。庶子母两全矣。故薛立斋曰。前证若因风热。用防风黄芩丸。若因血热。用加味逍遥散。若因血虚。用二黄散。若因血去太多。用八珍汤。未应。补中益气汤。若因肝火。用柴胡山栀散。若因脾火。用加味归脾汤。若因月事下血作痛。用八珍汤加阿胶熟艾。若因脾胃虚弱。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若因脾胃虚陷。用前汤倍用升麻柴胡。若晡热内热。宜用逍遥散。
心腹急痛面目青。冷汗气绝命必倾。
巢元方曰。妊娠心腹痛者。或腹内宿有冷痰。或新触风寒。皆因脏腑虚而致发动。邪正相击。而并于气。随气下上。上冲于心则心痛。下冲于腹则腹痛。故令心腹痛也。妊娠而痛之者。正邪二气。交击于内。若不时瘥者。其痛冲胞络。必致动胎。甚则伤堕。池氏曰。妊娠心腹。忽然急痛。乃血干胎损。动之所致。面目青。出冷汗者。乃心与脾无血以养。而气欲绝也。
愚按薛立斋妇人良方。有钩藤汤。专治妊娠胎动腹痛。面青冷汗气欲绝者。即此是也。
血下不止胎冲上心腹冷闷定伤身。
若血下不止。则胎随气上而冲心腹。心腹暖则子犹未死。或有可救。若以手按之。其胎不动。更加心腹冷而且闷。则胎已死矣。何用安胎为哉。
按巢氏病源曰。妊娠胎死腹中候。此或因惊动倒朴。或染温疫伤寒邪毒入于胞藏。致令胎死。其候当胎处冷。为胎已死也。
堕胎倒仆举重轻。致胎死在腹中居。已损未出血不止。冲心闷痛母魂孤。
或因跌仆。或举重轻。以致胎损腹中。血下过多而不止。则血干胎死。胎愈枯燥。不能得出。则冲心闷痛。其母命亦难存矣。
按巢氏病源曰。妊娠僵仆。胎上抢心下血候。此谓行动倒仆。或从高堕下。伤损胞络。致血下动胎。而血伤逆气者。胎随气上抢心。其死生之候。
其母舌青者。儿死母活。唇口无沫。儿生。唇青沫出者。母子俱死。唇口赤舌青者。母死儿活。若血下不住。胞燥胎枯。则令胎死。
欲产之妇脉离经。沉细而滑也同名。夜半觉痛应分诞。来朝日午定知生。
脉经云。妇人怀妊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欲生也。但离经者。不病也。又云。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半夜觉。日中则生也。两观经文。与诀无异。难经曰。至之脉。一呼三至曰离经。损之脉。一呼一至曰离经。皆病脉也。惟孕妇则不然。倘诊得其脉。或一呼三至。或一呼一至。脉虽离经。然非病脉。乃欲产之脉也。或若诊得其脉沉细而滑。亦同名为欲产之脉。
勿听子释为沉细而滑。亦谓之离经。非也。至于夜半觉痛。知来朝日午当生者。子午对冲。是以知其生也。举一隅而反。当云丑痛则未生。寅痛则申生。卯痛则酉生。辰痛则戌生。巳痛则亥生。此其常也。变则不拘日数矣。
按圣惠方云。夜半子时觉腹痛。来日午时必定生产。谓子午相半。正半日观数也。
身重体寒热又频。舌下之脉黑复青。及舌上冷子当死。腹中须遗母归冥。
凡妊妇临月之时。但觉其身体沉重。如无他苦。自然气血和畅。如果熟蒂脱。而子母俱安矣。今寒热频频往来者。乃阴阳两虚。母气虚脱。本实先拨。则无以荣养其胎。而子死矣。何以知之。舌下之脉肾脉也。肾系胞。
舌下之脉黑而复青。则死色现于舌矣。舌以候子。舌冷而至反厥。则子死无疑。子既已死。而又不得出。遗于母腹中。母难望其生也。
面赤舌青细寻看。母活子死定应难。唇口俱青沫又出。母子俱死总高判。
面青舌青沫出频。(据理。当云面青舌赤。若云舌青。与理不合。恐舌青之青字为误。)母死子活定知真。不信若能看应验。始知贤哲不虚陈。
大抵妊娠生死之候。面以候母。舌以候子。一定之论也。巢氏病源曰。候其母面赤舌青者。儿死母活。母唇口青。两边沫出者。母子俱死。面青舌赤。口中沫出。母死子活。此从古贤哲相传如是。定不虚陈也。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