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古籍 > 其它 > 正文

中国医籍考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8/6/5

医经(一)

〔黄帝内经〕汉志十八卷佚〔外经〕汉志三十七卷佚〔黄帝素问〕隋志九卷(梁八卷按旧唐志亦曰八卷)存佚皇甫谧曰。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甲乙经序)褚澄曰。素问之书。成于黄岐。运气之宗。起于素问。将古圣哲妄邪。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扁鹊卢出。卢医遂多。尚有黄岐之医籍乎。后书之托名于圣哲也。曰。然则诸书不足信邪。由汉而上。有说无方。由汉而下。有方无说。说不乖理。方不违义。虽出后学。亦是良师。(褚氏遗书)邵雍曰。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皇极经世书)程颢曰观素问。文本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道理总是。想当时亦须有来历。(二程全书)司马光曰。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根据托以取重耳。(传家集与范景仁第四书)林亿等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

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辨。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着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以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曰。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干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素问新校正)又云。或云。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甲乙经序)窦苹曰。内经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寿夭系焉。信三坟之书也。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书者。六国秦汉之际也。(酒谱)朱熹曰。黄帝纪云。其师岐伯明于方。世之言医者宗焉。然黄帝之书。战国之间犹存。其言与老子出入。

予谓此言尤害于理。窃意黄帝聪明神圣。得之于天。其于天下之理。无所不知。天下之事。无所不能。上而天地阴阳。造化发育之原。下而保神练气。愈疾引年之术。以至其间庶物万事之理。巨细精粗。莫不洞然于胸次。是以其言有及之者。而世之言此者。因自托焉。以信其说于后世。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周官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书。恐不但若是而已也。(文集古史余论)王炎曰。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战国之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

虽甚精于医。其察天地阴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则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矣。(运气说出于新安文献志)沈作哲曰。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也。学人不习其读。以为医之一艺耳。殊不知天地人理。皆至言妙道存焉。文本讹脱错乱。失其本经。(寓简)高承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着内外经。素问之书咸出焉。(事物纪原)陈振孙曰。素问。黄帝与岐伯问答。三坟之书。无传尚矣。此固出于后世根据托。要是医书之祖。(书录解题)刘曰。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文集)朱震亨曰。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学人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蜡。遂直以为古书不宜于今。厌而弃之。(格致余论)吕复曰。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着。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政因。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

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则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大纲要法。无越是书矣。然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白氏二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其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亦勤矣。(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宋濂曰。黄帝内经。虽疑先秦之士。根据仿而托之。其言深。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征。是当为医家之宗。(文集)刘纯曰。问云。读素问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缺文舛讹。且通其可通。缺其所可疑。

又王冰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着力。熟读玩味。(医经国小)方孝孺曰。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故其书虽伪。而其文近古。

有可取者。(逊志斋集)王曰。内经谓为黄帝之书。虽先秦之士。根据仿而托之。其言质奥。而义弘深。实医家之宗旨。殆犹吾儒之六经乎。(青岩丛说)陈绎曾曰。素问善议论理明。故枝节详尽。而论辨精审。先秦书皆然。(文章欧冶)黄省曾曰。农黄以来。其法已久。考其嗣流。则周之矫之俞之卢。秦之和之缓之。宋之文挚。郑之扁鹊。

汉之楼护阳庆仓公。皆以黄帝之书。相为祖述。其仓公诊切之验。独幸详于太史。而候名脉理。往往契符于素问。以是知素问之书。其文不必尽古。而其法则出于古也。(五岳山人集内经注辨序)赵口口曰。传记言内经乃黄帝书。难经乃越人书。吾观内经非黄帝书。直越人书。难经非越人书。直仓令书耳。以为仓令之书。故必寄之于越人。以为越人之书。故必寄之于黄帝。假令内经非黄帝。难经非越人。岂不足以牖世而煽俗。彼谓内经不寄诸黄帝。则其为越人者无以安。难经不寄诸越人。则其为仓令者无以安。将无或乎泯其道。以安其身。将无或乎泯其身。以存其道。将无几乎泯其名。以存其道。安其身。身苟免于非辟。道有济于开成。虽没世而名弗称。君子弗疾也。(赵浚谷文集)顾从德曰。今世所传内经素问。即黄帝之脉书。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文遂似汉人语。而旨意所从来远矣。(重雕素问序)周木曰。素问之书。虽不实出于黄岐之世。要亦去先王未远。时人祖述黄岐遗意而作者也。词古义精。理微事着。保天和于未病。续人命于既危。彝伦益敦。王化滋盛。实医家之宗祖。犹吾儒之有五经也。故曰。医人不读素问。犹士人不治本经。其以是欤。(素问纠略序)桑悦曰。素问。乃先秦战国之书。非黄岐手笔。其称上古中古。亦一左证。玩其词意。汪洋浩汗。无所不包。其于五脏收受之法。吕不韦着月令似之。其论五气郁散之异。董仲舒郭景纯叙五行灾异祖之。其论五脏梦虚所见之类。楞严经说地狱仿之。论运气。则可为历家之准则。论调摄。则可为养生者之龟鉴。扩而充之。可以调和三光。燮理阴阳。而相君之能事毕矣。又岂特医而已耶。(素问钞序)郎瑛曰。素问文非上古。人得知之。以为即全元起所者。犹非隋唐文也。惟马迁刘同近之。又无此等义语。宋聂吉甫云。既非三代以前文。又非东都以后语。断然以为淮南王之作。予意鸿烈解中内篇文义。实似之矣。

但淮南好名之士。即欲藉岐黄以成名。特不可曰述也乎。或医卜未焚。当时必有岐黄问答之书。安得文之以成耳。

不然阴阳五行之理学。思固得人身百骸之微。非圣不知。何其致疾之由。死生之故。明然纤悉。此淮南解性命道理处。必窃素问。而诡异奇瑰处。乃苏飞等为之也。故宋潜溪以淮南出入儒墨不纯正。此是也。且淮南七十二候。

与素问注。皆多芍药荣五物。改麦秋至为小暑至。较吕氏春秋不同。则王冰当时亦知素问出淮南也。岐黄之文。

至于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则黄帝时果末世邪。又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则仪狄是生其前。而彼时人已皆伪耶。精微论中。罗裹雄黄。禁服篇中。软血而受。则罗与软血。岂当时事耶。予故以为岐黄问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七修类稿)昊昆曰。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平日讲求。谓之素问。马莳曰。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者。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然此素问八十一篇。而复有灵枢八十一篇。大抵素问所引经曰。俱出灵枢。则灵枢为先。而素问为后也。书中止以天师夫子。尊岐伯鬼臾区。而其余诸臣。未闻其以是称。至雷公则自名。曰小子细子。黄帝亦有训之之语。意者。所造未及诸臣。而年亦最少。且其曰公曰伯曰师。似皆以爵称之。即如宝命全角论。有曰天子。曰君王。移精变气论。五常政大论。灵枢官能篇。皆称曰圣王。着至教论。疏五过论。

有封君侯王灵枢根结篇。有王公大人等称。则其为爵无疑也。至于鬼臾区少俞伯高。皆诸臣名耳。后世程子谓出于韩诸公子之手。或谓先秦儒者所作。是皆泥乎爵号文本。而未绎全书。故臆说有如此者。乃今详考六节脏象论。

天元纪大论。五营运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则论天道历法万象。人身经络脉体。人事治法。辞古理微。非子书中有能偶及雷同者。真唯天神至圣。始能作也。愚意上天以仁爱斯民为心。而伐命唯病。治病惟书。然玄默无言。故挺生神圣。以代之言。而早出此书。以救万古民命耳。况六书制自伏羲。医药始于神农。自伏羲以至黄帝。千有余年。其文本制作甚明。外纪本纪。俱载黄帝纪官举相。明历作乐。制为衮冕舟车。画野分列。经土设井。播百谷。制城郭。凡爵号文本。时已咸备,历金天高阳高辛诸氏。又经三百四十余年。始迄陶唐。则诸凡制作。人知唐虞为盛。而不知肇自羲皇。其所由来者渐也。何独内经之作。史书灵素均诬乎哉。

朱载曰。按素难二经。乃先秦古书。三代名医。所相授受。秦始皇有令。不烧医卜种树之书。由汉迄今。

医流遵用。虽经历代变。更未闻有人妄加删改。(乐书)胡应麟曰。医方等录。虽亦称述岐黄。然文本古奥。语致玄渺。盖周秦之际。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惊世。窃附黄岐耳。(经籍会通)又曰。凡班志所无。而骤见六朝后者。往往多因战国子书残轶者补缀之。而易其名。以为真。则伪莫掩。以为伪。

则真间存。尤难辨。自前辈少论及此。余不敏实窃窥之。观素问灵枢之即内经。则余言可概见矣。素问。今亦称内经。然隋志止名素问。盖黄帝内外经五十五卷。六朝亡逸。故后人缀辑。而易其名耳。(四部正讹)又曰。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风后之握奇。岐伯之素问。是也。(同上)又曰。素问精深。阴符奇奥。虽非轩后。非秦后书。(同上)周礼曰。医家之素问。即儒者之六经。其词隐。其旨深。非资禀上智。功极研究者。不能窥其影响。况以中人之资。粗知医药。即动以黄帝岐伯为言。其不至于戕人之生者几何哉。仲景东垣河间丹溪。是皆禀上智之资。致研究之功。而能读其书以悟之者也。(医圣阶梯)张介宾曰。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

方以智曰。岐黄云内经。言身内也。(通雅)又曰。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同上)祝文彦曰。内经素问。后人传以为岐黄之书也。其论脉法病证。未必不有合于圣人之意。词义古朴。未必不有得古人之遗。然自余观之。确乎为秦以后书。而非尽岐伯黄帝之言也。当时和扁诸神医。必有传于岐黄真谛。而后能彰起死回生之术。则岐黄之微言。宜有一二存乎后世者。而后人附会之。以成是书。实非岐黄所着也。

或者曰。内经所云黔首。盖秦时语乎。曰。不但此也。五帝皆至圣。而孔子删书始唐虞。以唐虞前无书史。而至唐虞乃始也。唐虞书不过数百言耳。而黄帝书。乃至数千万言乎。且前民利用之事。皆五帝以前。圣人所为。何他事一无书文可考。而独治病之书。详而尽如是耶。又内经一书。文气坚峭。如先秦诸子。而言理该博。绝似管荀。造词质奥。又类鬼谷。非秦时人书而何。或又曰。人有此等学问。曷不自着姓名。而假托古人耶。曰。如汲冢越绝等书。此人止求其书之传。

不必名之着。犹前人质朴之意也。若今世人一无所见。便妄自居乎作者之林矣。(庆符堂集)杭世骏曰。李珠问。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今之内经。果是当年之书欤,抑后人所记欤。答云。内经刘向编七录时。已有之。秦焚诗书。内经想以方术得存。其书深奥精密。非后人所能伪托。(质疑)魏荔彤曰。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文顺义泽。篇章联贯。读之俨如礼经也。(伤寒论本义序)张志聪曰。坟典乃史臣记述之书。先言义理精微。次叙君臣咨访。本欲斯道彰明。永垂金石。故其文词。

或加敷衍。至于阴阳之离合盛衰。血气之生始出入。其神灵睿圣。恶能洞彻隔垣乎。

又曰。阴阳之理。论焉列焉。总归于一。推之数之。可万可千。是以全经文义。或同中示异。或异中见同。词若盾矛。理无枘凿。

冯舒曰。素问一书。通篇有韵。(诗纪匡缪)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曰。黄帝素问。原本残阙。王冰采阴阳大论以补之。其书云出于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着之竹帛。故通贯三才。包括万变。虽张李刘朱诸人。终身钻仰。竟无能罄其蕴奥焉。韩曰。秦汉以前。有说无方。故内经诸书,郑重缕。亦多累世附会窜杂之言。(医通)刘奎曰。内经多系后人假托。观其文章可见。即如尚书断自唐虞。其文辞佶屈赘牙。非注解猝莫能醒。内经若果系黄帝时书。其文辞之古奥。又不知更当如何者。今观其笔墨。半似秦汉文本。其为后人假托不少。况乃屡经兵火。不无错简鲁鱼。势所必然。孟子于武成尚取其二三策。况乃他焉者乎。(温疫论类编)姚际恒曰。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或后人得内经。而衍其说为素问。亦未可知。素问之名。人难卒晓。予按汉志阴阳家,有黄帝泰素。此必取此素字。又以与岐伯问。故曰素问也。其书后世宗之。以为医家之祖。然其言实多穿凿。至以为黄帝与岐伯对问。盖属荒诞。无论隋志之素问。即汉志所载黄帝内外经。并根据托也。他如神农轩辕风后力牧之属尽然。岂真有其书乎。或谓。此书有失侯失王之语。

秦灭六国。汉诸侯王国除。始有失侯王者。予按其中言黔首,又藏气法时。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

曰日。曰下晡。不言十二支。当是秦人作,又有言岁甲子。言寅时。则又汉后人所作。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论也。(古今伪书考)何梦瑶曰。昔人谓内经。非岐黄书。乃后人之假托。要未必出于一手。故有醇有疵。分别观之可耳。(医碥)薛雪曰。黄帝作内经。史册载之。而其书不传。不知何代明夫医理者。托为君臣问答之辞。撰素问灵枢二经传于世。想亦闻陈言于古老。敷衍成之。虽文多败阙。实万古不磨之作。窥其立言之旨。无非窃拟壁经。故多繁辞。然不迨拜手赓扬。都俞吁之风。远矣。且是时。始命大挠作甲子。其千支节序占候。岂符于今日。而旨酒溺生。禹始恶之。尝其玄酒味澹。人谁嗜以为浆。以致经满络虚。肝浮胆横耶。至于十二经配十二水名。彼时未经地平天成。何以江淮河济。方隅畛域。竟与后世无岐。如此罅漏。不一而足。(医经原旨绪言)按先子曰。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及白氏扁鹊内外经之目。内外。犹易内外卦。

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内外储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内字。诸家有说。不可从也。素问名。

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芳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列子干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汉艺文志。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

以为黄帝之道。故曰太素。素问。乃为太素之问答。义可以证焉。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有天问。是倒置而下字尔。全元起解义未太明。吴昆等以为平素讲求问答之义。晁氏读书志曰。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问。犹言素书也。俱臆度之见而已。至云笈七签。神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荒诞极矣。盖内经之目。见于汉志。而素问之名。出张仲景伤寒论序。曰。素问九卷。九卷。即今之灵枢。以素灵二书为内经者。出皇甫谧甲乙经序。而后历代诸家。无复异论焉。胡应麟特谓素问。今又称内经。然隋志止名素问。

盖黄帝内外经五十五卷。六朝亡逸。故后人缀缉。易其名耳。此最有理。然晋去汉未远。皇甫氏之所序。或者古来相传之说。亦不可废也。第七卷。已亡于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曰。亦有亡失。隋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

据林亿等说。全元起所注本。乃无第七。而王冰为旧藏之卷。补七篇。与素问余篇文。然不同。其论运气。与六节脏象论七百十八字。全然别是一家言。林亿等以为阴阳大论之文。王冰取以补所亡。今考王叔和伤寒例所引。阴阳大论之文。曾无所见。林说难从。而若其篇第。不知古经为奈何。据林亿等校正之说。全元起本八卷。共六十八篇。至王冰补七篇。又分为八十一篇者。仿道德经难经也。是书实医经之最古者。往圣之遗言存焉。晋皇甫谧以来。历代医家。断为岐黄所作。此殊不然也。医之言阴阳尚矣。庄子谓疾为阴阳之患。左传医和论六气曰。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班固云。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可以见也。而汉之时。凡说阴阳者。必系之于黄帝。淮南子曰。黄帝生阴阳。又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高诱注云。说。言也。言为二圣所作。乃能入其说于人。人乃用之。刘向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汉志。阴阳医卜之书。冠黄帝二字者。凡十有余家。此其证也。是书设为黄帝岐伯之问答者。亦汉人所撰述无疑。方今医家。或牵合衍赘。以为三坟之一。或者诋毁排斥。以为赝伪之书者。俱为失矣。

医经(二)

〔黄帝素问遗篇〕宋史四卷佚〔赵简王补刊素问遗篇〕明史一卷存林亿等曰。刺法论。本病论。二篇。亡在王冰注之前。按病能论篇末王冰注曰。世本既阙第七二篇。谓此二篇也。而今世有素问亡篇及昭明隐旨论。以为此二篇。托名王冰为注。辞理鄙陋。无足取者。

马莳曰。刺法本病二篇。正本所遗。别有素问遗篇。其此。其本病论。正所以发明刺法论之义。内有折其郁气。资其化源等语。大义见六元正纪大论中。但彼则引而不发。至此二篇。始有下手处。惟升之不前。降之不入。故成五郁。惟不退位。故不迁正。司天不得迁正。则刚失守。而后三年成五疫。司地不得迁正。则柔失守。

而后三年成五疠。后世不知司天在泉。天之右施。地之左施。及治五郁者。以其不知此二篇升降之义也。不能治疫疠者。以其不知二篇退位迁正。刚柔失守之义也。但不知始自何代。将此二篇。窃出私传。不入官本。斯人者其无后乎。

明史曰。世传素问王冰注本。中有缺篇。简王得全本补之。

按先子曰。今所传遗篇一卷。此乃王冰以后人所托而作。经注一律。出于一人之手。辞理浅薄。不足取。

而马氏称之。亦何不思之甚也。赵府居敬堂刊本素问。载刺法本病二篇。明志所着。即是也。简王名高燧。成祖第三子。母文皇后。永乐三年封。乎元年。就藩彰德。宣德六年薨。事屡见于明史宗室传。

〔素问逸篇〕一卷存施沛跋曰。一曰独坐静寄轩下。有羽士顾予而问所读何书。答以素问。乃备晰疑义。因出逸篇二。以授予曰。此长生诀神现方也。随谢去。后访之不可踪迹。始知异人也。

按是书所载。支离不经。实无足取者。盖施沛所托而作。徒供有识者之一噱耳。考沛始末未详。据四库全书史部职官类存目。有沛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曰沛修此时。则为南京国子监生。

医经(三)

〔全氏(元起)注黄帝素问〕隋志八卷(新唐志作九卷讹本朝现下书目作十六卷)佚南史王僧孺传曰。侍郎金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僧孺答曰。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

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砭针。春秋。美不如恶石。服子慎云。石。

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尔。

林亿等曰。隋杨上善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按隋志作全元越。南史作金元起。并讹。今从新唐志。改考史。王僧孺死在天监二年。则元起当为齐梁间人。

林亿等谓与杨上善同时。误矣。古今医统曰。全元起以医鸣晋。妄甚。先子曰。全元起注本。犹存于宋代。今据新校正所载。考其卷目次第。可以窥略矣。卷一。平人气象论。决死生篇。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经合论。

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连六卷从春气在经脉分在第一卷中)凡七篇。卷二。移精变气论。玉版论要篇。诊要经终论。八正神明论。真邪论。标本病传论。皮部论。(篇末有经络论)骨空论。(自灸寒热之法以下在六卷刺齐篇末)气穴论。气府论。缪刺论。凡十一篇。卷三。阴阳离合论。十二脏相使篇。六节脏象论。阳明脉解篇。

长刺节篇。五脏卒痛。凡六篇。卷四。生气通天论。全匮真言论。阴阳别论。经脉别论。通评虚实论。太阴阳明论。逆调论。痿论。凡八篇。卷五。五脏别论。

汤液醪醴论。热论。刺热论。评热病论。疟论。腹中论。厥论。病能论。奇病论。凡十篇。卷六。脉要精微论。玉机真藏论。宝命全角论。刺疟论。刺腰痛论。刺剂论。(王本刺要论出于此篇)刺禁论。刺志篇。针解篇。四时刺逆从论。(春气在经脉至篇末在第一卷)凡六篇。卷七。阙。卷八。痹论。水热穴论。从容别白黑。(今示从容论)论过失。(王本疏五过论)方论得失明着。(征四失论)阴阳类论方论解。(王本方盛衰论)凡八篇。卷九。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异法方宜论。咳论。风论。大奇论。脉解篇。凡九篇。以上八卷。合六十八篇也。

〔杨氏(玄操)素问释音〕(旧注音一作言)宋志一卷佚〔王氏(冰)注黄帝素问〕(今本题云次注)新唐志二十四卷存自序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训诂。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着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鉴。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合。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论。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道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迳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本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辩。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有所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意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义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旨趣。则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柱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人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林亿等曰。按唐人物志云。王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

又曰。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

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晋皇甫谧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为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论。五营运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功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赵希弁曰。黄帝素问。唐王冰注。冰谓汉艺文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兼灵枢九卷。

乃其数焉。先是第七亡逸。冰时始获。乃诠次注释。凡八十一篇。分二十四卷。今又亡刺法本病二篇。冰自号启玄子。(读书后志)陈振孙曰。唐太仆令王冰。注自号启玄子。案汉志。但有黄帝内外经。至隋志。乃有素问之名。又有全元起素问注八卷。嘉中。光禄卿林亿。国子博士高保衡。承诏校定补注。亦颇采元起之说。附见其中。其为篇八十有一。王冰者。宝应中人也。(书录解题)沈作哲曰。王冰注素问叙气候。仲春有芍药荣。季春有牡丹华。仲夏有木槿荣。仲秋有景天华。皆月令历书所无。又以桃始华。为小桃华。王瓜生。为赤箭生。苦菜秀。为吴葵荣。戊寅元历皆有之。(寓简)刘完素曰。王冰迁移加减经文。亦有臆说。而不合古圣之书者也。虽言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既传于世。

即文皆为墨字也。凡所改易之间。或不中其理者。使智哲以理推之。终莫得其真意。岂知未达真理。或不识其伪所致也。

(原病式序)吕复曰。内经素问。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其师张公所藏。

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

田艺蘅曰。素问王冰注。雷乃发声之下。有芍药荣。芍药香草。制食之毒者。莫良乎芍药。故独得药之名。

所谓芍药之和具而御之。草谓之荣。与此不同。况今芍药。四月始荣。故知其伪也。又田鼠化为。下有牡丹华。

牡丹花也。一名百两金。一名鼠姑。广雅谓之木牡丹。唐人谓之木芍药。此时虽当华。古人不重。始纪于晋。而盛称于唐。亦伪也。(留青日札)马莳曰。唐宝应年间。启玄子王冰有注。随句解释。逢疑则默。章节不分。前后混淆。

汪昂曰。素问。在唐有王启玄之注。为注释之开山。注内有补经文所未及者。可谓有功先圣。然年世久远。

间有讹缺。风气未开。复有略而无注者。

四库全书提要曰。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卷之数合。则素问之名。起于汉晋间矣。故隋书经籍志。始着录也。然隋志所载。只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阙其第七。冰为宝应中人。乃得旧藏之本。补足此卷。宋林亿等校正。谓天元纪论以下。卷帙独多。与素问余篇。绝不相通。疑即张机伤寒论序。所称阴阳大论之文。冰取以补所亡之卷。理或然也。其刺法论。

本病论。则冰本亦阙。不能复补矣。冰本颇更其篇次。然每篇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几字。犹可考见其旧第。按每篇注全本篇。第出于新校正。以为王冰者误。所注排决隐奥。多所发明。其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

以镇阳光。遂开明代薛己诸人探本命门之一法。其亦深于医理者矣。冰名见新唐书宰相世表。称为京兆府参军。

林亿等引人物志。谓冰为太仆志。并系失载。然又非本朝人所撰。藤原佐世编现下书目。在宽平中。时当唐季。则是书殆出于隋唐间人者欤。仍以着录焉。

〔林氏(亿)素问补注〕(今本题云重广补注)宋志二十四卷存表曰。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札瘥。国家代有。将钦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受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次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艺伎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暗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腑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芳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顷在嘉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人。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寝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贯穿错综。磅因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恭惟皇帝抚大同之运。拥无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兴微学而永正。则和气可召。灾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跻于寿域矣。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

天禄琳琅书目曰。重修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一函。十册。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孙奇高保衡校正。孙兆改误。按宋史艺文志。乃晁陈诸家着录。皆第称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而无重广补注之名。且书录解题。但称林亿高保衡承诏校定。并无孙奇之名。亦不言有孙兆改误之事。今本增入孙奇孙兆二人。则重广补注决死生。其验如神。所着有素问钩玄。仲景或问。诸药论。甚精。窦文正默幼从其子元学。荐之元世祖。而老不可征。诏有司。岁给衣米终其身。

〔李氏(季安)内经指要〕佚吴澄序曰。医有内经。与儒家六经准。其三才之奥。诸术之源乎。然其辞古。其旨深。医流鲜能读。儒流谓非吾事。亦不暇读。何望其能采奥而究源也哉。吾兄李季安自为举时。博洽群书。纂事记言。细字大帙。堆案盈箧。余尝叹其用心之密。用力之勤。中岁从事于医。其心力之悉。又有加焉。所辑诸家方论。靡不该备。抑其末耳。若素问。若灵枢。若难经伤寒论。所谓医家六经者。融液贯彻。取素问一经。纲提类别。较然着明。一览可了。名曰内经指要。余夙嗜此经。每欲与人共论。而莫可令获见。此能不抵掌称快。而篇布乎天下。俾观者有径可寻。有门可入。人人能读内经。而得其奥。而得其源。则于儒家穷理尽性之方。医家济人利物之务。其不大有所裨欤。季安应人之求。不择贵富。虽贫贱不能自存。必拯其危急。皇皇惟恐后。盖以儒者之道。行医者之术。此其实行也。非止善着书而已。(文集)〔罗氏(天益)内经类编〕佚刘序曰。近世医有易列张氏学。于其书虽所不考。然自汉而下。则惟以张机王叔和孙思邈钱乙为得其传。其用药则本七方十剂而操纵之。其为法。自非暴卒。必先养胃气为本。而不治病也。识者以为近古。而东垣李明之。则得张氏之学人。而其论着治验。略见遗山集中。镇人罗谦甫尝从之学。一曰遇予言。先师尝教予曰。夫古虽有方。而方则有所自出也。均香港脚也。而有南北之异。南方多下湿。而其病。则经之所谓水清湿。而湿从下受者也。孙氏知其然。故其方施之南人则多愈。若夫北地高寒。而人亦病是。则以所谓饮发于中。腑于下。与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者。我知其然。故我方之施于北。犹孙方施之南也。子为我分经病证而类之。则庶知方之所自出矣。予自承命。凡三脱稿。而先师二毁之。研磨订定。三年而后成。名曰内经类编。敢望吾子序。夫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而今之所传。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苟不于其所谓全书者。观其文而察其理焉。则未有识其真是而贯通之者。今先生之为此也。疑特令学人之熟于此。而后会于彼焉尔。苟为不然。则不若戒学人之从事于古方。而学人苟不能然。则不若从事古方者之为愈也。罗亦以为然。予闻李死今三十年。罗祠而事之如平生。薄俗中而能若是。是可序。(文集)徐春甫曰。罗天益字谦甫。真定人。东垣弟子。潜心苦学。真积力久。居东垣门下十余年。尽得其妙。着有卫生宝鉴二十四卷行世(古今医统)〔朱氏(震亨)素问纠略〕一卷存徐春甫曰。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浙之义乌人。自幼好学。日记千言。业举子。讲道入华山。拜许文懿公。一日。公谓以己疾久之。非精于医者弗能起。子多颖敏。其游艺于医而济人乎。于是丹溪复致力于医方。既而悟曰。执古方以疗今病。其势虽全。必也参之以素难。活泼权衡。乃能济世。遂出游求师。渡浙走吴。历南徐建业。皆无所遇。反还武州。闻太无先生。往拜之。数谒弗得接。求见愈笃。先生始接之。以刘张朱三家之书。为之敷扬其旨。彦修授教。而医益神。名益着。四方求疗者。辐辏于道。

按证施方。录为医案可考。又着格致余论。致其秘云,(古今医统)〔滑氏(寿)读素问钞〕三卷存仪真县志曰。滑寿世为许襄城人。当元时。父祖官江南。自许徙仪真。寿性警敏。学于韩说先生。日记千余言。操笔为文。词有思致。尤长于乐府。京口名医王居中客仪。寿数往叩居中。曰医祖黄帝岐伯。其言佚不传。

世传者惟素问难经。子其习之。寿受读终卷。乃请于王。分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

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凡十二类。钞而读之。自是寿学日益进。所向莫不奇中。

按澹生堂书目。有滑氏素问注解三卷一册。想是同书。故今不揭出。

〔汪氏(机)续素问钞〕三卷存自序曰。予读滑伯仁氏所集素问钞。善其删去繁芜。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秩然有序。非于岐黄之学人不能也。但王氏所注。多略不取。于经文最难晓处。仅附其一二焉。然自滑氏观之。固无待于注。后之学人。未必皆滑氏。苟无注释,曷从而入首耶。爰复取王氏注。参补其间。而以续字弁之于首简。间有窃附己意者。则以愚谓二字别之。滑氏元本所辑者。不复识别。滑氏自注者如旧。别以今按二字。如此庶使原今所辑之注。

各有分辨。或者或非。俾学人知所择焉。虽然。予之所辑。未必一一尽契经旨。而无所误。或者因予之误。推而至于无误。未可知也。谚云。抛砖引玉。亦或有补于万一云。正德己卯三月朔旦。

祁门县志曰。汪机幼尝为邑诸生。母病呕。遂究心医学。凡岐黄扁仓诸遗旨。靡不探其肯綮。殊证奇疾。

发无不中。名高难致。病者有听謦咳。顿喜遂瘳。所全活甚众。着有石山医案。医学原理。本草会编。素问钞。

脉诀刊误。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针灸问答。伤寒选录。运气易览等书。

四库全书提要曰。续素问钞九卷。明汪机撰。是编因滑寿素问钞。采王冰原注大略。因重为补录。凡所增入。以续字别之。九卷之中。分上中下三部。上四卷。中一卷。下四卷。其标目悉根据滑氏之旧。(存目)〔丁氏(瓒)素问钞补正〕十卷存自序略曰。予被命守东嘉。夙夜只惧。勉修厥职,痛吾民往往误罹夭枉。故每自疚。乃召群医告曰。医者人之生命攸系。汝辈其知所慎乎。夫药之弗绩。术之弗精也,术之弗精。学之无本也。汝辈其尝学素问乎。曰。

未也。奚为而弗学也。曰。病其言之隐赜也。其尝学素问钞乎。曰。未也。奚为而弗学也。曰。病其书之亥豕也。

以故政暇。取其钞本。手自补正。以王氏注。有合于经者。亦并录之。使更相传录。择其子弟而诵习焉。犹恐其气运之难明。脉理之难晓也。因取五运六气主客之图。并诊家枢要。以附于后。庶几学人知所趣向。而吾民亦殆有赖矣。

凡例曰。王注颇觉冗泛。今择取诸书增减。以附愚见。其有疑误。姑缺之以俟知者。一注释王氏颇详。因以为主。凡王注皆不名。滑氏则曰滑云。愚见则加圈以别之。一经文易晓者。一根据滑氏旧文。一五脏只详释一脏。余脏可以类推。

休宁县志曰。丁瓒字汝器。西门人。丁氏自宋世业医。嘉靖初。丁绳以医名。子畜瓒。授其业。已藉数百缗欲与子。瓒谢归。医则奇中。人以仙目之。性好客。客常满。尝出五十缗。脱人于厄。书画有米倪风。年六十卒。

四库全书提要曰。素问钞补正十二卷。明丁瓒编。瓒字点白。镇江人。嘉靖丁丑进士。官至温州府知府。初滑寿着素问钞。岁久传写多讹。瓒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复兼采王冰原注以明之。凡十二门。悉根据寿书旧例。又以五运六气主客图。并诊家枢要。附于后。(存目)〔吕氏(复)内经或问〕佚明史稿曰。吕复字符膺。鄞人。少孤贫。从师受经。习词赋。后以母患求医。遇名医衢人郑礼之于逆旅。遂谨事之。因得其古先禁方。及色脉药论诸书。讨求一年。试辄有验。自以为未精。尽购古今医书。晓夜研究。务穷其阃奥。自是出而行世。取效若神。其于医门群经。若内经素问。灵枢。本草。难经。伤寒论。脉经。脉诀。

病源论。太始天元玉册。元诰。六微旨。五常政。玄珠密语。中藏经。圣济经等书。皆有辨论。前代名医。如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庞安常钱仲阳陈无择许叔微张易水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严子礼王德肤张公度诸家。皆有评骘。所着有内经或问。灵枢经脉笺。五色诊奇赅。切脉枢要。运气图释。养生杂言。脉绪。脉系图。难经附说。

四时燮理方。长沙伤寒十释。松风斋杂着。诸书。浦江戴良采其治效最着者。数十事。为医案。晚年自号沧洲翁。

历举仙居临海教谕。台州教授。皆不授。

〔王氏(翼)素问注疑难〕佚阳城县志曰。王翼幼颖悟。七岁闻人诵唐诗。一过能历历诵之。八岁善属文。既长日记千言。应进士举。因染疾弃业。遂精医术。疗疾多奇验。旁通律历。尤工于诗。所着有素问注疑难。伤寒歌括。算术若干卷。诗五百余篇。

医经(四)

〔袁氏(仁)内经疑义〕未见王畿袁参坡小传曰。参坡袁公名仁。字良贵。浙西嘉善人也。洞识性命之精。而未尝废人事之粗。雅彻玄禅之奥。而不敢悖仲足之轨。天文地理。历律书数。兵刑水利之属。靡不涉其津涯。而姑寓情于医。谓可以全生。

可以济人。着内经疑义。本草正讹。痘疹家传等书。百余卷。(一螺集)〔杨氏(慎)素问纠略〕明志三卷未见钱谦益曰。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文忠公廷和之子也。七岁作拟古战场文。有曰。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青苔之骨。时人传诵。以为渊云再出。正德辛未。举会试第二。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武庙阅天文书。星名注张。又作汪张。下问钦天监及史馆。皆莫知。用修曰。注张。柳星也。历引周礼史汉书以复。湖广土官水尽源通塔平长官司入贡。同官疑为三地名。用修曰。此六字地名也。取大明官制证之。嘉靖癸未。修武庙实录。总裁二阁老。尽取稿草。属刊定焉。甲申七月。两上议大礼疏。率群臣撼奉天门大哭。廷杖者再。毙而复苏。谪戍云南永昌卫。投荒三十余年。卒于戍。年七十有二。(列朝诗集)按是书。升庵外集等不载。且与朱震亨书同名。先子尝疑之。贺藩大高知道。(元哲)曰。恐是升庵序震亨书者。修明志时。仍致误欤。

此说亦有理。

〔高氏(士)素问快捷方式〕三卷未见〔郑氏(晓)素问摘语〕未见按上二书。见于浙江通志书目。

〔蔡氏(师勒)内经注辨〕未见黄省曾序曰。尝谓医之道也。原详经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也。尝草木水火致剂。以救夭伤也。非圣人者神而明之。其谁与此。故曰。医者生生之具。圣人所以寿万民。而登之天年者也,农黄以来。其法已久。考其嗣流。则周之矫之俞之卢。秦之和之缓之。宋之文挚。郑之扁鹊。汉之楼护阳庆仓公。皆以黄帝之书相为祖述。

其仓公诊切之验,独幸详于大史。而候名脉理。往往契符于素问。以是知素问之书。其文不必尽古。而其法则出于古也信然矣。其言情状也有冯。其处刺疗也有响。得之者。为上工。为国手。失之者。为毒师。为庸姓。历百世而莫之或违者也。在姬之代。尚有岁终之稽。十而失一。即次其食。故其法得以不堕。今之医也。茫然于天地之纪。宪无所畏。师无所传。一惟肆炮纵舍。以规偶中之利。故愈也剧之。生也死之者。殆相望也。予素多病。

不得于医。而思精其法。未暇也。山人蔡师勒氏有道。而复志于医。乃块处于毛公之坛者。二十年。先治其法。

翻阅之久。遂不满于启玄之注。时有所得。因系之辨。若师勒者。可谓卓然斯流之上者矣。虽然启玄亦非妄而作者。其师玄珠先生异人也。洞明素问之奥。乃密授秘旨。故启玄奉其师说太过。不为无疵。观其询谋得失之云。

则斯辨也。亦启玄之所以望于后人也。(五岳山人集)〔徐氏(春甫)内经要旨〕二卷存自序略曰。予尝谓操舟必资于剡木。而射者必以彀。医之有道古也。自神农氏开其天。黄帝氏继天创始。与其臣岐伯。着内经灵素。为万世医学之鼻祖。自唐及宋。屡诏名家。校正徒勤。而真传靡获。方书种种。汗牛充栋。奚益哉。甫本庸愚。辄不自忖。乃敢因滑氏之钞目。而益以诸贤之钩玄。提注详明。辨释条达。HT名曰内经要旨。而于黄岐之神圣。历代之精英。虽不足以窥其阃奥。而宏纲大旨。似有得其门而入者。通方大哲。幸鉴管蠡之见云。嘉靖丁巳仲春既望。

祁门县志曰。徐春甫字汝元。汪宦门人医家书无所不窥。着有古今医统。医学快捷方式。居京邸求医甚众。即贵显者。不能旦夕致。授太医院官。

〔万氏(全)素问浅解〕未见按上见于痘疹世医心法自序。

罗田县志曰。万全字密斋。精医。治病全活甚多。着有保命歌括。养生四要。育婴家秘。广嗣精要。痘疹启微。行世。

〔徐氏(渭)素问注〕佚陶望龄徐渭传略曰。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九岁能属文。年十余。仿扬雄解嘲。作释毁。为诸生。胡宗宪督浙江。招管书记。时方获白鹿海上。用渭表以献。上大嘉悦其文。宗宪以是益重之。时督府势严重。文武将吏。

庭见无敢仰者。而渭弊巾浣衣。直入无忌。宗宪常优容之。渭亦矫节自好。无所顾请。及宗宪逮。虑祸及。遂发狂疾。坐系狱中。以言者力获免。及老贫甚。鬻文自给。人操金请诗文书绘者。值其稍裕。即百方不得。遇窘时乃肯为之。渭尝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识者许之。所着文长集阙篇。樱桃馆集。各若干卷。注庄子内篇。参同契黄帝素问。

郭璞葬书。四书解首。楞严经解。各数篇。(文集)〔周氏()素问注〕未见聊城县志曰。周儒医。顺天人。居郡城。授太医。院御医。所注素问诸书。

〔翁氏(应祥)内经直指〕未见乐清县志曰。翁应祥西乡人。本以儒者教授。雅知医。精于脉理。笃信古方书。所治多验。性甚介。人遗之辄辞。缙绅多重之。一日自松江驰归而病。仅数日。沐浴更衣。揖其妻曰。善自爱。吾去汝矣。遂端坐而逝。所着有内经直指。

〔许氏(兆祯)素问评林〕未见按上见于吴秀医镜序。李廷机药准序。作素问便读。

〔马氏(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存马莳曰。素问者。黄帝与六臣平素问答之书。至春秋时。秦越人发为难经。误难三焦营卫关格。晦经之始。

晋皇甫谧次甲乙经。多出灵枢。义未阐明。唐宝应年间。启玄子王冰有注。随句解释。逢疑则默。章节不分。前后混淆。元滑伯仁读素问钞。类有未尽。所因皆王注。惟宋嘉年间。敕高保衡等校正。深有裨于王氏。

但仍分二十四卷。甚失神圣之义,按班固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九卷。灵枢九卷。乃其数焉。又按素问离合真邪论。黄帝曰。夫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黄钟数焉。大都神圣经典。以九为数。而九九重之。各有八十一篇。愚今析为九卷者。一本之神圣遗意耳。窃慨圣凡分殊。古今世异。愚不自揣。而释者。痛后世概暗此书而蠡测之。以图万一之小补云。知我罪我。希避云乎哉。

浙江通志曰。马莳字玄台。会稽人。注灵枢素问。为医家之津梁。

汪昂曰。马玄台素问注。舛谬颇多。又有随文敷衍。有注犹之无注者。反訾王注。逢疑则默。亦不知量之过也。(内经约注)四库全书提要曰。素问注证发微九卷。明马莳撰。莳字仲化。会稽人。其说据汉志内经十八篇之文。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之。复引离合真邪论中九针九篇。因而九之之文。定为九九八十一篇。以唐王冰分二十四卷为误。

殊非大旨所关。其注亦无所发明。而于前人着述。多所訾议。过矣。(存目)〔吴氏(昆)素问注〕二十四卷存自序曰。在昔有熊御宇。轸念元元。不无夭折。欲跻而登诸寿域。乃问于岐伯鬼臾区。而作内经。雷公受之。

以为刑范。首天真。次调神。次生气。次病能。上穷天纪。下极地理。中悉人事。行之万世不殆。传之者直以列于三坟。自有医籍以来。兹其太上。周秦而降。岂不代有神良。要其立言范世。指不多屈。无亦树名易而作则难耶。何蕲蕲也。挽近拘方者言。更仆未能悉举。非无爝然之明。去上古而遥。不啻居九壤而测九天也。则而象之。

内经象曰。灵枢象月。睹日月而知众星之蔑矣。越人之问难。士安之甲乙。叔和之脉经。其中天三垣欤。斡旋日月。而翼其明。功足齿哉。若张长沙之伤寒。魁杓摇光也。因时而建。亘万世孰能忒焉。施及孙思邈李明之刘完素朱彦修滑樱宁辈出。互有阐明。所谓辰之五纬非乎。迟留疾伏。殆非一步可纪。外是一家言。罗为列宿。假日成光。亦能不坠。神乎,和华仓扁之雄。无文可述。方之景星庆云。旷世一见。卑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言焉不经。与之上下轩岐。如向盲夫而夸日月。只为翳障。最下异为一途。叛经行怪。类如伤寒钤法。素问遗篇。则妖氛尔。孛彗尔。白虹尔。薄蚀尔。

匪惟羲和忧之。具目者之所共忧也。隋有全元起。唐有王冰。宋有林亿。尝崛起而训是经。庶几昧爽之启明哉。

待旦者较然睹矣。独其为象,小明则彰。大明则隐。谓之揭日月而行。未也。不肖束发修儒。无何徙业。居常晷度有熊。日求其旨而讨论之。不揣管陋。释以一得之言。暑曰内经吴注。业成欲悬书国门。以博弹射。徒以云山木石之夫。无能千金礼士。职是焰然斯道也。如有岐雷者作。斥为日月之蔽。抑又何辞。闻之曰。不斑白。语道失。今四十以长。先半纪而见二毛。无亦征余言之有当哉。当乎非余敢知。今之测景者旅矣。恶能当夫宾日之目也。皇明万历甲午日躔大火。书于黄山轩辕炉鼎之次。

亡名氏鹤皋山人传曰。山人。余族父也。世为歙澄塘人。幼英异。不伍凡儿。稍长业进士。为文章。藻思横发。顾数奇弗偶。大父元昌翁。父文韬翁。俱修德而隐者。家多方书。山人遂迸铅椠。事岐黄术。尝曰。素问灵枢。医之典坟也。难经甲乙。医之庸孟也。张王刘李。医之濂洛关闽也。日夕取诸家言遍读之。不数稔术精而售。

初游宛陵。后溯长江。历姑孰。抵和阳。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论数计。每诊疾。佥曰易平。山人曰。此在死例。

佥曰难痊。山人曰。此可生也。卒不逾山人所云。故人咸谓山人殆非人。必从长桑公得者。山人治病。不胶陈迹。人以禁方授之。拒弗受。曰。以古方治今病。虽出入而通其权。不然。是以结绳治季世也。去治远矣。所着脉语。十三科证治。参黄论。砭考。医方考。药纂诸书。将次第行于世。山人讳。字山甫。鹤皋其别号也。人以山人洞参黄帝之奥。又号山人为参黄子。余家由澄塘折居传桂里。故视山人为族父云。(医方考附载)汪昂曰。素问吴注。间有阐发。补前注所未备。然多改经文。亦觉嫌于轻擅。

〔朱氏(贤)岐黄要旨〕未见按上见于建德县志。

〔胡氏(文焕)素问心得〕二卷存〔李氏(维麟)内经摘粹补注〕未见苏州府志曰。李维麟字石浮。常熟人。精于察脉。决人生死。多奇中。所着有内经摘粹补注。医宗要略等书。

〔胡氏(尚礼)素问辑要〕未见仪真县志曰。胡尚礼字景初。世医也。其父伦。命读岐黄诸书。云。吾家传。通医必先通儒为本。理不明。

安悟诊视之奥。礼遂能识奇病。活人甚众。凡奔人之急。寒暑跋涉不辞。为人简默醇谨。又善楷法。酷览古今名籍。寿七十外。耳既聋。尚手不释卷。着素问辑要。胡氏医案。

〔赵氏(献可)内经钞〕未见浙江通志曰。赵献可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人。好学厌。尤善于易。兼精医。其医以养火为主。尝论命门乃人身之主。养身者既不知撙节。致戕此火。以致于病。治病者。复不知培养此人。反用寒凉以灭之。安问其生。着医贯一书。为医家指南。后游秦晋。着述甚多。有内经钞。素问注。及经络考。正脉论。二朱一例诸书。

〔素问注〕未见〔李氏(中梓)内经知要〕二卷存江南通志曰。李中梓字士村。华亭人。少博学。习岐黄术。凡奇证遇无不立愈。所着有士材三书。颐生微论。医统若干卷。

〔靳氏(鸿绪)内经纂要〕未见仁和县志曰。靳鸿绪字若霖。读书。工文章。内行尤挚。笃于孝友。先世以儿医显。而鸿绪术尤精善。内经纂要。阐发精微。

〔王氏(佑贤)内经纂要〕未见钱塘县志曰。王佑贤字圣翼。孝友天性。甫九龄。七日中父母相继殁。哀毁逾成人礼。孤贫励学。旁通医术。

急人病。不以门第为等差。所全活人无算。家居力行。皆盛德事。尤好刊格言。以训后学。国朝牟直指云龙旌善士。裒然居首。所着有格物近编。内经纂要。

〔张氏(志聪)素问集注〕九卷存纪略曰。一本经章义错综。变化隐见离奇。或彼章微露。别篇显言。义虽专称。词难概论。是以注中惟求经义通明。不尚训诂详切。读者细研。庶知心苦。一是集惟以参解经义。不工词藻。然就经解经。罔敢杜撰一语。

贻笑大方。阅者勿以固陋见唾。一经义深微。阐发艰甚。故集中有不厌烦琐。重复谆切者。然非赘也。尚有未尽余意。标于格外。设或疏义旨有微分。亦不妨两存之。以俟后贤之参订。敢自是哉。

汪昂曰。张隐庵素问集注。刻于康熙庚戌。皆其同人所着。尽屏旧文。多创臆解。恐亦以私意测度圣人者也。

〔高氏(世)素问直解〕九卷存凡例曰。一素问内经。乃轩岐明道之书。开物成务。医道始昌。虽秦火煽毒。而医书独全。后之注者。或割裂全文。或删改字句,剽窃说道。实开罪于先圣。如灵素合刻。纂集类经。是已。惟王太仆马玄台张隐庵注释。俱属全文。然字句文义。有重复而不作衍文者。有倒置而未经改正者。有以讹传讹。而弗加详察者。余细为考较。确参订正。庶几上补圣经。下裨后学。一素问一经。各家虽有注释。余详视之。非苟简隙漏。即敷浅不经。隐庵集注。义意艰深,其失也晦。余不得已。而更注之。颜曰直解。世之识者。尚其鉴诸,一隐庵先有集注之刻。不便雷同。故曰直解。注释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诵读。非如张太岳四书直解。其训诂有不可读者。一素问八十一篇。原遗阙二篇。今已搜补矣。每篇名目。俱当诠解。兹刻不第诠解篇名。即篇中大旨。亦逐为拈出。一篇之中。分为数节。盖以词论冗繁。略分节旨。使观者易于领会耳。

〔何氏(镇)素问钞〕未见(按上见于本草纲目必读类纂。)〔黄氏(元御)素问悬解〕十三卷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元御是书。谓素问八十一篇。秦汉以后。始着竹帛。传写屡更。不无错乱。因为参互校正。

如本病论。刺志论。刺法论。旧本皆谓已亡。元御则谓本病论。在玉机真藏论中。刺志论。则误入诊要经终论中。

刺法论。则误入通评虚实论。未尝亡也。又谓经络论。乃皮部论之后半篇。皮部论。乃十二正经。经络论之正文。如此则三奇经。与气府论之前论正经后论。奇经三脉无异。故取以补阙。仍复八十一篇之旧。考言经文错柬者。起于刘向之校尚书。(见汉书艺文志)犹有古文可据也。疑经文脱柬者。始于郑玄之注玉藻。(见礼记注)然犹不敢移其次第。至北宋以后。始以己意改古书。有所不通。辄言错文。六经遂几无完本。余波所渐。刘梦鹏以此法说楚词。迨元御此注。并以此法说医经。而汉以来之旧帙。无能免于点窜者矣。揆诸古义。殆恐不然。其注则间有发明。如五运六气之南政北政。旧注以甲己为南政。其余八千为北政。元御则谓天地之气。东西对待。南北平分。何南政之少。而北政之多也。一日之中。天气昼南而夜北。

一岁之中。天气夏南而冬北。则十二年中。三年在北。三年在东。三年在南。三年在西。在北则南面。而布北方之政。是谓北政。天气自北而南升。在南则北面。而布南方之政。是谓南政。天气自南而北升。则自卯而后。天气渐南。总以南政统之。自酉而后。天气渐北。总以北政统之。东西者。左右之间气。故不可以言政。此南北二极之义。其论为前人所未及。然运气之说。特约举天道之大凡。不能执为定谱。以施治疗。则亦如太极无极之争耳。(存目)又曰。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昌邑人。早为诸生。因庸医误药损其目。遂发愤学医。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皆有注释。凡数十万言。大抵自命甚高。欲驾出魏晋以来医者上。自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外。

罕能免其诋诃者∶未免师心太过。求名太急。(周易县象注)〔张氏(琦)素问释义〕十卷存自叙曰(缺)

医经(五)

〔黄帝针经〕隋志九卷。(旧唐志并作十卷)佚〔杨氏(玄操)针经音〕本朝现下书目一卷佚〔席氏(延赏)针经音义〕宋志一卷佚〔灵宝注黄帝九灵经〕旧新唐志十二卷佚〔黄帝九虚内经〕宋志五卷佚〔内经灵枢经〕艺文略九卷存皇甫谧曰。九卷。是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甲乙经序)林亿等曰。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云,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共十八卷。

即内经也。素问外九卷。汉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为之九卷。皇甫士安名为针经。亦专名九卷。杨玄操云。

黄帝内经二帙。帙各九卷。按隋书经籍志。谓之九灵。王冰名为灵枢。(按隋志无九灵之目)宋史哲宗纪曰。元八年。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江少虞曰。哲宗时。臣寮言。窃见高丽献到书内。有黄帝针经九卷。据素问序。称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与此书各九卷。乃合本数。此书久经兵火。亡失几尽。偶存于东夷。今此来献。篇帙俱存。不可不宣布海内。使学人诵习。伏望朝廷详酌。下尚书工部。雕刻印板。

送国子监。根据例摹印施行。所贵济众之功。溥及天下。有旨令秘书省。选奏通晓医书官三两员校对。及令本省详定讫。根据所申施行。(宋朝类苑)朱熹曰。素问语言深。灵枢浅较易。

赵希弁曰。灵枢经九卷。王冰谓此书即汉志内经十八卷之九也,或谓好事者。于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论中抄出之。名为古书也。未知孰是。王应麟曰。黄帝灵枢经九卷。黄帝岐伯雷公少俞伯高答问之语。杨上善序。凡八十一篇。针经九卷。大抵同。亦八十一篇。针经以九针十二原为首。灵枢以精气为首。又间有详略。王冰以针经为灵枢。故席延赏云。灵枢之名。时最后出。(玉海)史崧序曰。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

而述难经。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哕也。谨按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难经六十五篇。

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井荣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挺刃。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由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髫迄壮。

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

根据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令崧专访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

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题。

吕复曰。内经灵枢。汉隋唐艺文志皆不录。隋有针经九卷。唐有灵宝注。及黄帝九灵经十二卷。而或谓王冰以九灵。更名为灵枢。又谓九灵尤详于针。故皇甫谧名之为针经。即隋志针经九卷。苟一书而二名。不应唐志别出针经十二卷也。所谓灵宝注者。乃扁鹊太玄君所笺。世所罕传。宋季有灵枢略一卷。今亦湮没。绍兴初史崧并是书为十二卷。而复其旧。较之他本颇善。学人当与素问并观。盖其旨意。互相发明也。(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徐渭曰。黄帝时未闻宦寺。而灵枢中问答。乃有宦者去其宗筋。固知此书非岐黄笔也。然其本旨授受。疑非岐黄则决不能。所谓夫有所受之也。可疑不特一宦寺。始笔其易知者耳。(路史)马莳曰。灵枢者。内经篇名。盖内经为总名。中有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晋皇甫士安以针经名之。

按本经首篇九针十二原中。有先立针经一语。又素问八正神明论。亦岐伯云。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是素问之言。亦出自灵枢首篇耳。后世王冰释素问。以灵枢针经杂名。宋成无己释伤寒论。及各医籍。凡引灵枢者。皆不曰灵枢。而曰针经。其端皆始于皇甫士安也。但针经二字。止见于本经首篇。其余所论。营卫输穴。关格脉体。

经络病证。三才万象。靡不森具。虽每篇各病。必用其针。自后世易灵枢。以针经之名。遂使后之学人。视此书止为用针。弃而不习。以故医无入门。术难精诣。无以疗疾起危。深可痛惜。岂知素问诸篇。随问而答。头绪颇多。入径殊少。灵枢大体浑全。细目毕具。犹儒书之有大学。三纲八目。总言互发。

真医家之指南。其功当先于素问也。谓之曰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是书之功。何以异是。

张介宾曰。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

王九达曰。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枢为门户阖辟所系。生气通天论。欲若运枢。枢。天枢也。天运于上。枢机无一息之停。人身若天之运枢。所谓守神守机是也。其初意在于舍药而用针。故揭空中之机以示人。空者灵。枢者机也。既得其枢。则经度营卫。变化在我。何灵如之。

杭世骏曰。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篇。皇甫谧以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合十八卷当之。唐启玄子王冰遵而用之。素问之名。见汉张仲景伤寒卒病论。针经则谧所名也。隋经籍志。针经九卷。黄帝九灵经十二卷。元沧洲翁吕复云。苟一书而二名。不应唐志别出针经十二卷。据复所疑九灵是九灵。针经是针经。不可合而为一也。

王冰以九灵名灵枢。灵枢之名。不知其何所本。即用之以法素问。余观其文义浅短。与素问岐伯之言不类。又似窃取素问之言而铺张之。其为王冰所伪托可知。自冰改灵枢后。后人莫有传其书者。唐宝应至宋绍兴。锦官史崧乃云。家藏旧本灵枢九卷。是书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经高保衡林亿等校定也。孰能辨其真伪哉。其中十二经水一篇。无论黄帝时此名。而天下之水。何止十二。以十二经脉。而以十二水配。任意错举。水之大小不详计也。

尧时作禹贡。九州之水始有名。湖水不见于禹贡。唐时荆湘。文物最盛。洞庭一湖。屡咏歌于诗篇。征引于杂记。冰特据身所见。而妄臆度之耳。挂漏不待辨而自明矣。(道古堂集)四库全书提要曰。灵枢经十二卷。按据晁公武读书志。及李濂医史所载。元吕复群经古方论。则灵枢不及素问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近时杭世骏道古堂集。亦有灵枢经跋。其考证尤为明晰。然李杲精究医理。而使罗天益作类经。兼采素问灵枢。吕复亦称善学人。当与素问并观。其旨义互相发明。盖其书虽伪。而其言则缀合古经。

具有源委。譬之梅赜古文。杂采逸书。联成篇目。虽牾罅漏。赝托显然。而先王遗训。多赖其搜辑以有传。不可废也。此本前有绍兴乙亥史崧序。称旧本九卷。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又目录首题鳌峰熊宗立点校重刊。末题原二十四卷。今并为十二卷。是此本为熊氏重刊所并。吕复称史崧并是书为十二卷。以复其旧。殆误以熊本为史本欤。

姚际恒曰。灵枢经。晁子止曰。或谓好事者。于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论中抄出之。恒案此书。又下素问一等。

(古今伪书考)按先子曰。灵枢单称九卷者。对素问八卷而言之。盖东汉以降。素问既亡第七一卷。不然则素问亦当称九卷尔。而灵枢之称。于唐中叶。王冰注素问。或曰灵枢。或曰针经。林亿因谓王冰名为灵枢。不可定。然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题曰集注而其实原文尔)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是经亦成于众手。犹素问也。然素问各篇。文本多深奥。灵枢则不过数篇。马仲化谓功当先于素问。其说未可信焉。

玉海曰。灵枢以精气为首。今本以九针十二原为首。而甲乙经。以精气为首。不知当时所见。与今本同体异名者欤。林亿等校正素问。在仁宗嘉中。后哲宗元八年。高丽始献是经。其相距四十余年。则亿等不及寓目完书。故注中有云灵枢文不全。(案调经论王冰注引针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新校正曰三部九候论注引之曰灵枢而此云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考今素问注引针经者多灵枢之文但以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也)又亿等校素问甲乙经等。所引九虚文。今并见灵枢中。则九虚亦是经之别本。非全帙者。要之曰灵枢。曰九虚。曰九灵。并是黄冠所称。而九卷针经。其为旧名也。夫为灵枢者。王冰以前。不有载之者。故亿等以为冰所命。而杭世骏直为冰之赝鼎者。更为疏妄。甲乙之书。撰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素问明堂之外。乃针经文。悉具于灵枢。则实是为古之针经无疑矣。其文有少异者。传写之差误耳。如十二经水。甲乙亦有之。若据杭言。甲乙亦为唐人之伪托乎。盖素问灵枢。并秦汉人所撰。如宦者湖水之类。无害其为书矣。

杭言不足取也。史崧之刻是经。勒为二十四卷。吕复不考之崧序。而云崧并是书为十二卷。盖当时别有为十二卷者。故误为此说者。四库全书提要。谓吕以明熊宗立本为史本。然吕元人。岂有此理耶。

又按马仲化曰。大抵素问所引经言。多出灵枢者。是灵枢为先。素问为后。此说不足信焉。盖灵枢之文。浅薄易解。而所载有素问中不言及者。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又八正神明论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所谓八风八正者。唯言八方之风。八节之正气者。非八节风气。朝于太乙之义。故真言论下文。仅举四方风称之。至于灵枢九宫八风篇。岁露篇。论太一巡行。及八风之目。是素问所无,始见于易干凿度。又五变篇。有先立其年。以知其时之文。官针篇。称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

不可以为工也。是虽固与运气之说不同。遂开彼胜复加临之源。且夫素问之书。其文雅古。其旨深奥。决非灵枢之所及。则其为晚出。可以征焉。在昔名医若秦和卢扁之徒。必有书记其言者。后世撰素问灵枢等者。采节其书。各立之说。故其文互有混同。非复相袭套使然者。谓之彼经所引。原于此经。而此经所载。先于彼经。则不可也。仲化之说不足信者。可以知矣。

戊寅冬月。得至元己卯。古林胡氏书堂所刊灵枢。目录首行。题曰元作二十四卷。今并为十二卷。计八十一篇。

此则吕复所见。而为熊氏种德堂所刻蓝本。乃可以确先子所谓当时别有为十二卷者之说也。

〔亡名氏灵应灵枢〕艺文略九卷佚〔灵枢略〕艺文略一卷存〔吕氏(复)灵枢经脉笺〕佚按上见于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按是书收在道藏。

〔高氏(士)灵枢经摘注〕一卷未见按上见于鄞县志。

〔马氏(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存马莳曰。素问曾经唐宝应年间启玄子王冰有注。灵枢自古迄今。并无注释。今愚析为九卷者。大都神圣经典。

以九为数。而九九重之。各有八十一篇。王冰分灵枢为十二卷。宋史菘分为二十四卷者。皆非也。且注释此书。

并以本经为照应。而素问有相同者。则援引之。至于后世医籍有讹者。则以经旨正之于分注之下。然后之学人。

当明病在何经。用针合行补写。则引而伸之。用药亦犹是矣。切勿泥为用针之书。而与彼素问。有所轩轾于其中也。

汪昂曰。灵枢从前无注。其文本古奥。名数繁多。观者蹙颦眉。医率废而不读。至明。始有马玄台之注。

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于后学。虽其中间有出入。然以从来畏难之书。而能力开坛坫。以视素问注。则过之远矣。(内经约注)〔胡氏(文焕)灵枢经心得〕二卷存自序曰。灵枢素问。其间问答。多有重出处。然犹二书无害也。即一书亦有重出者。岂其义理深奥。不惮重于答问乎。抑因论彼而复及此乎。余兹撰之。亦未免重者重。独者逸。惟求当其要。而顺其文者耳。览者幸毋讶云。

〔赵氏(阙名)注灵枢经〕未见陈仁锡序曰。余尝题壁云。简方思节茗。耻役学尊生。读赵先生注灵枢。盖信天下最可恃者。古人不变为今人,可恨者。古本时化为今本。可怪者。自家脉理。问之医王方寸。隔垣而求洞于秦越人。夫秦越人也。得无秦越我也。夫可笑者。脏腑不自见。而辄许人有肝胆。且谁肝谁胆哉。赵先生早谢青衿。注经玄畅可传。居甫里不交富人。须眉皓然。似一精猛读书壮男子。尤好言三礼。余欲十七篇宗仪礼。入礼记之通十七篇者。六官宗周礼。

入礼记之近六官者。各以历朝礼制宦制附焉。欲勒成一书未能也。先生图之。礼以治身为先。此亦岐伯之大指矣。(无梦园集)〔张氏(志聪)灵枢经集注〕九卷存自序曰。先儒有云。经传而经亡。非经亡也。亡于传经者之精而以粗求之。深而以浅视之之失其旨归也。夫灵素之为烈于天下也。千百年于兹矣。然余尝考汉艺文志曰。黄帝内经一十八卷。而灵枢居其九。素问亦居其九。

昔人谓先灵枢而后素问者何也。盖以素问为世人病所由生也。病所生而弗慎之。则无以防其流。故篇中所载。阴阳寒暑之所从。饮食居处之所摄。五运生制之所由胜复。六气时序之所由逆从。靡弗从其本而谨制之。以示人维持。而生人之患微矣。若灵枢。为世人病所由治也。病既生而弗治之。则无以通其源。故本经所论。荣卫血气之道路。经脉脏腑之贯通。天地四时之所由法。音律风野之所由分。靡弗藉其针而开导之。以明理之本始。而惠世之泽长矣。是灵枢素问。为万世所永赖。靡有息也。故本经曰。人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而三才之道大备。是以人气流行。上应日。行于二十八宿之度。又应月之盈亏。以合海水之消长。且以十二经脉脏腑。外合于百川汇集之水。咸相符也。故本经八十一篇。以应九九之数。合三才之道。三而三之。成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黄钟之数。其理广大。其道渊微。传竹帛。而使万世黎民。不罹灾眚之患者。孰不赖此经也哉。乃有皇甫士安。类为甲乙针经。而玄台马氏又专言针而昧理。俾后世遂指是经为针传而忽之。而是经几为赘旒矣。余悯圣经之失传。惧后学之沿习。遂忘愚昧。素问注疏告竣。复集同学诸公。举灵枢而诠释之。因知经意深微。旨趣层折。一字一理。确有指归。以理会针。因针悟证。殚心研虑。鸡鸣风雨。未敢少休。庶几藉是可告无罪乎。

〔高氏(世)灵枢直解〕未见高世曰。素问直解外。更有本草崇原。灵枢直解。金匮集注。圣经贤传。剞劂告竣。(素问凡例)〔黄氏(元御)灵枢悬解〕九卷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是书亦以错文为说。谓经别前十三段为正经。后十五段为别经。乃经别之所以命名。而后十五段。却误在经脉中。标本而误名卫气。四时气。大半误入邪气脏腑病形篇。津液五别。误名五癃津液别。此类甚多。乃研究素问。比栉其辞。使之脉络环通。案灵枢晚出。又非素问之比。说者谓唐人剽取甲乙经为之。不应与古书一例。错文亦姑存其说可也。(存目)

原标题:中国医籍考
上一篇:脉象统类下一篇:辨症玉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