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古籍 > 其它 > 正文

子午流注说难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7/12/12

环周图说难

第一环十干主日。

环周一图。内外有四环。第一环用天干十字。分析地之五运。为五阴五阳。五阴分合于五脏。五阳分合于五府(余三焦一府名曰孤府)。甲日阳木合胆府。乙日阴木合肝脏。丙日阳火合小肠。丁日阴火合心脏。戊合胃阳土。己合脾阴土。庚辛金合大肠与肺。壬癸水合肾与膀胱。孤府三焦无所合。决渎之官。附属于膀胱。此第一环十日天干之大分也。

第二环穴流注。

第三环干支定时。

第二环第三环细分一日为十二时。起于子。终于亥。上冠以天干十字。十日共一百二十时。地支用十次。天干用十二次。甲己之日。同起甲子。乙庚之日。同起丙子。丙辛日。起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照次序推之。甲日十二时。重见甲为戍时。

故开胆井窍阴穴。甲为阳木。胆府亦属木之阳也。癸日十二时。重见癸为亥时。故开肾井涌泉穴。癸为阴水。肾脏亦属水之阴也。或问癸日缺十时。肾不开丑时而移开亥时何也。盖肾者主水。为人身立命之根。注重生木。如不能转注于甲日。则流而不注。不合乎阴阳相生之道也。以此例推之。乙日乙酉时。开肝井大敦穴。乙为阴木。肝亦阴藏之属木也。丙日丙申时。丁日丁未时。阳火阴火。则开小肠井少泽。心井少冲。戊日戊午时。己日已巳时。则开胃井厉兑。脾井隐白。戊阳土。己阴土也。庚日辰时。开商阳。

辛日卯时。开少商。大肠阳金。肺藏阴之金也。壬为阳水。壬寅时开膀胱水府之至阴井穴。转注癸日壬子时。壬重见壬。成为十日一大周。井穴通用红字。表示每日旺气主穴之起点。过穴亦书红字。盖本藏之俞。本府之原。与流而注者不同也。何谓流。阳日开阳时阳穴。根据相生次序。仍流在阳日阳时之谓也。何谓注。阳日阳时取穴不足。则转注而取阴日之阳时。反言之。阴日阴时取穴不足。则转注而取阳日之阴时。均谓之注。流与注不同。注与过不同。阳日之末。气纳三焦。阴日之末。血归包络。取生我者。我生者亦各不同。试举一甲日分析言之。甲日戌时。开胆井窍阴。其在戌时前。酉未巳卯丑五阴时。所列中冲。尺泽。商丘。神门。行间。各藏阴穴。皆由前癸阴日。根据木火土金水相生之次序。转注而来。甲日重见甲。至戌时。仅开窍阴一穴。甲为阳日。开阳时。

亥为阴时不取。转注到乙日丙子阳时。开小肠荥穴前谷。盖甲胆属木。丙小肠属火。胆开第一穴。而转溜于小肠之第二穴。木生火也。阳井窍阴属金。阳荥前谷属水。又金水相生之义也。再注到乙日戊寅时。则开胃之俞穴曰陷谷。小肠马火。胃属土。火生土也。并过丘墟一穴。因六腑六。各多一原穴。超出五行相生之外。故并过于俞位。反求其本。与窍阴一脉相承。并过于此。列于下位。以其非五行相生之正经也。用红书一过字。表示有所本也。乙日庚辰时。注大肠阳溪穴。壬午时。注膀胱委中穴。言其府。

则大肠属金。膀胱属水。金水相生。言其穴。则阳经火。阳俞土。火生土也。末甲申时。复列三焦荥穴液门。盖三焦孤府。六无所寄。故分列于各府开穴之最末。独取一荥者。阳荥为水穴。胆为木府。水能生木也。甲日始戌时。终于乙日申时。凡十一时。

六腑各开一穴。胆居主位。多过一原穴。凡七穴。此甲日流注细分之理也。其余九日。

环周流注。脏各五。腑各六。腑为阳。脏为阴。阳井金。阴井木。各根据相生之次序流注展转而取之。腑过一原穴。脏以俞代原而过之。末一穴。阳日气纳三焦。取生我者,阴日血归包络。取我生者。均详列前图。一见而知。不赘也。

第四环同宗错落。

天干十字。地支十二字。一日十二时。五日六十时。十日一百二十时。地支十二字。每日用一次。五日五次。十日十次。与天干十字配合用之。五日六十时。地支用五次。天干当用六次。甲子小周。五日一候。六日又另起甲子时。与一日同。此一六同宗甲己同宗之义也。甲日己日。一奇一偶。一阴一阳。日干阴阳虽不同。时干支全同。故甲日流注诸穴。交落列于己日时干支之下。己日流注诸穴。转交落列于甲日时干支之下。以此推之。二七为乙庚。三八为丙辛。四九为丁壬。五十为戊癸。皆一阴一阳之同宗。故流注各穴。除一过穴不交落。余均互相交错落列于下环。根据时取之。其效一也。

手太阴肺经五穴

一、少商(井穴)

部位

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证治

烦心善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不下。膨膨。手挛指痛。寒栗鼓颔。喉中鸣。


针灸

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泄诸脏热气。不宜灸。

按少商乃阴井木穴之始。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商而曰少者。五脏为阴。

阴常不足也。

二、鱼际(荥穴)

部位

在大指本节后散脉中。


证治

洒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

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支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出。呕血。心痹。悲恐。


针灸

针入二分。留三呼。

按∶鱼际乃阴荥火穴。在手大指后鱼腹中。手大指接近次指时。则鱼腹丰满。离开次指时。则本节后内侧微陷下。有如鱼腹正中交际之形。故名鱼际。鱼际为火穴。

肺为金藏。火能克金。故此穴言针不言灸。

三、大渊(俞穴)

部位

在手掌后陷中。


证治

胸痹逆气。寒厥善哕呕。饮水咳嗽。烦惋不得卧。肺胀满膨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唾血。

振寒。咽干。狂言口僻。


针灸

针入二分。可灸三壮。

按∶大渊乃脉之所会。本输篇云。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盖其穴在手大指如鱼形之后。再下一寸。即寸口脉之起点。此五脏之穴。亦称原穴。盖六腑水谷精华。

注入五脏经之起原处。故称渊。

四、经渠(经穴)

部位

在寸口陷中。


证治

疟寒热。胸背拘急。胸满膨膨。喉痹。掌中热。咳嗽上气。数欠。热病汗不出。

暴痹喘。足心痛。呕吐。


针灸

针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即伤人神。

按∶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即关上部位。寸至关长一寸九分。以下即为尺中。言经渠者。乃经过之冲渠要道。大渊在寸口之始。经渠居寸口之中。并未入于尺中也。

五、尺泽(合穴)

部位

在肘中约纹上动脉中。


证治

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舌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其∶尺泽乃肺之合穴。可针。可灸。盖阴合为水。肺为金藏。水乃金之所生。邪之实者针之。泻某子故也。肺乃脏气之藏。山泽通气。此穴恰在太阴尺中。脉之结点。

故名尺泽。义至深也。

手阳明大肠经六穴

一、商阳(井穴)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证治

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耳聋。寒热疟。口干。颐颔肿。齿痛。

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


针灸

针入一分。留一呼。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顷立已。可灸三壮。

按∶商阳乃阳井金穴之始。木上有水曰井。水乃金之所生。阳常有余。商乃肺音。大肠合之。故曰商阳。大肠之脉。上颈贯颊。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故治齿病目病。当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二、二间(荥穴)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


证治

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口。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二间乃阳荥水穴。金水相生。可针可灸。手次指亦名食指。共三节。此穴在二节与三节之中间。故曰二间。

三、三间(俞穴)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本节之后。内侧陷中。


证治

喉痹。咽中如鲠。齿龋痛。嗜卧。胸满肠鸣。洞泄寒疟。唇焦口干。气喘。目急痛。


针灸

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按∶三间乃阳俞木穴。手阳明脉之所注。在食指本节第三骨之后。大次指歧骨之前。

穴居其中。故名三间。

四、合谷(原穴)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


证治

疗寒热疟。鼻鼽衄。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头痛。齿龋。喉痹。痿臂。面肿。

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


针灸

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若妇人妊娠。不可剌。刺之损胎气。

按∶合谷乃大肠手阳明之原穴。居大指次指歧骨间。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直下可达劳宫。与后溪成一直线。大指次指相合处。类似深谷。故称合谷。病重者。可深刺八分或一寸。

五、阳溪(经穴)

部位

在腕中上侧大指与次指两筋间陷中。


证治

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

喉痹。耳鸣。齿痛。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针灸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慎如合谷法。

按∶阳溪乃手阳明所行之经穴。手太阴肺别络列缺交会之处。肺位最高。大肠居下。

手指掌后仰。则大指与次指两筋高起。太阴交阳明之处。有类山溪。故名阳溪。

六、曲池(合穴)

部位

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证治

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随。刺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筋缓。捉物不得。

挽弓不开。屈伸难。风臂肘细而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


针灸

针入七分。得气先泻后补之。可灸三壮。

按∶曲池乃大肠手阳明之合穴。阳合为土。阳明多气多血。有余者泻之。然大肠为庚金。土穴乃金之母。故泻后当补之。邪气之来也紧而急。谷气之来也徐而和。先泻后补。指下针下。犹有所别。穴在肘外辅骨稍前陷中。屈曲其臂乃得之。故称曲池。

足阳明胃经六穴

一、厉兑(井穴)

部位

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证治

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腹胀满。汗不出。寒疟不嗜食面肿。足寒。喉痹。齿龋。恶风。鼻不利。多惊。好卧。


针灸

针入一分。可灸一壮。

按∶厉兑乃足阳明所出之井金穴。尸厥或胃家实。皆可用锋针浅刺之。厉不美也。兑通也。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挤。其形恶厉。其经脉斜通于次指外间。故名厉兑。

二、内庭(荥穴)

部位

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


证治

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齿龋痛。疟不嗜食。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内庭乃阳荥水穴。在足次指外间。中指内间。跗上半寸。两指之正中。如一庭竖于内。故名内庭。

三、陷谷(俞穴)

部位

在足中指内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


证治

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汗不出。振寒疟疾。


针灸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按∶陷谷乃阳俞木穴。病重者可针五分。穴位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

四、冲阳(原穴)

部位

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半。


证治

偏风口眼斜。跗肿。齿龋痛。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伤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足缓履不收。身前痛。


针灸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冲阳在足背高起处。有动脉应手。名趺阳脉。久病欲知府气之强弱者。必诊此脉。其穴类似中封。使逆则宛。和则通。摇足而得之水谷精华大会于此。阳明多气多血。有此一冲衢。

故名冲阳。

五、解溪(经穴)

部位

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


证治

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惊。膝股肿。转筋目眩。

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目赤。眉攒疼。


针灸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解溪乃阳经火穴。上为骨。下为跗属。分解于此穴陷中。故名解溪。俗称鞋带穴。以束缚鞋带。正在此穴间也。

六、足三里(合穴)

部位

在膝下三寸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当低跗取之。


证治

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肠鸣腹痛。食不化。秦丕祖云。诸病皆治。食气水气。蛊毒癖。四肢肿满。膝酸痛。目不明。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


针灸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三里穴名。手足阳明皆有。名同穴异。继起针灸家增一足字以别之。盖阳明行气于三阳。里者。宽广之义。古(井田制)。九百亩为方里。盖胃为水谷之海。大肠小肠。三焦。无处不到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故本输篇称之曰下陵三里。为高必因丘陵。大阜曰陵。高于丘也。陵冠一下字。盖足三里穴不如手阳明三里之高上。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

且也足太阴脾合于膝内阴之陵泉。足少阳胆。合于膝外阳之陵泉。皆高于足阳明骨外之三里。故正其名曰下陵三里。其穴可针一寸。肥人可针一寸二分。如足下病风毒。可尽量多灸。

足太阴脾经五穴

足太阴脾经五穴一、隐白(井穴)

部位

在足大指端内侧白肉际。(侧当作折。传写之讹已久。)

证治

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暴泄。衄血。卒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


针灸

针入三分。灸三壮。若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

按∶先师许公直传授有云。足大指端内侧。乃大敦穴。非隐白穴。隐白。在足大指下折纹中。其穴常隐而肉色白。故名隐白。

二、大都(荥穴)

部位

在足大指本节之后。内侧陷中。骨罅中。赤白肉际。


证治

热病汗不出。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大都乃脾所溜之荥穴。古者。邑有先庙曰都。周礼地官。四县曰都。脾为土藏。

乃四象之母。荥为火穴。又土之母。合乎先庙之义。经脉十二之次序。脾居四位。又合乎四县曰都之义。其穴在足大指本节高起之后。赤白肉皆丰满。故名大都。

三、太白(俞穴)

部位

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


证治

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太白乃阴俞土穴。土能生金。西方金。其色白。足内侧肉色较足跗足底特白。望其色而名之。故称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核骨一作骨。一名腕骨。本输篇云。太白腕骨之下也。俗名孤拐骨。

四、商丘(经穴)

部位

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证治

腹胀肠鸣不便。脾虚人不乐。身寒。太息心悲气逆。痔疾。骨疽蚀。妇人绝子。

小儿慢风。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商丘。乃阴经金穴。四方高。中央下。曰丘。登高初步之小阜也。商乃西金之高音。脾井荥俞经四穴。皆居卑位。由此穴而上内踝。乃与三阴交会而入合于阴之陵泉。登高必自卑。故名商丘。

五、阴陵泉(合穴)

部位

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与阳陵泉斜对。稍高一寸。


证治

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得俯仰。霍乱疝瘕。

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


针灸

针入五分。不言灸。

按∶阴陵泉乃脾合水穴。脾为阴中之至阴。陵高于丘也。泉高处之水源也。故灵枢经曰。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盖五俞合穴。下达于上。内通于外之要点。治病当求其源也。其穴不言灸者。以脾为土脏。土中含湿。则万物育焉。如灸之。灼其泉源。则土燥而不能育物也。


手少阴心经五穴

一、少冲(井穴)

部位

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证治

热病烦满。上气。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惊。掌中热。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肘腋痛。


针灸

针入一分。可灸三壮。

二、少府(荥穴)

部位

在小指本节后陷中。平直劳宫。


证治

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卷不伸。


针灸

针入二分。可灸七壮。

三、神门(俞穴)

部位

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证治

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


针灸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壮。炷如小麦大。

四、灵道(经穴)

部位

在臂内下廉。去掌后横纹后一寸五分。


证治

心痛。悲恐相引螈肘挛。暴喑不能言。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五、少海(合穴)

部位

在肘内廉横纹头尽处陷中。曲手向头取之。


证治

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


针灸

针入五分。不宜灸。

按∶以上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为心本藏之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五穴。乃扁鹊所增。本输篇并未记载。然神门一穴。照子午流注甲己日卯时针之。治大小人痫证有特效。(仙)用针数十年。心本藏九穴。仅取神门一穴。余八穴未曾一次取用。盖尊经旨。外经病而内不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之正义。

兑骨即掌外侧腕后高起之踝骨。手踝骨向内转。踝内侧骨有空即神门穴。踝骨上另有一空即养老穴。经称此骨名兑骨。兑有内通之义。向内一转则神门养老两孔穴皆开。与足内外踝之顽梗不开无穴可取者。迥然不同。故别其名曰兑骨。继起针灸家多书作锐骨。义未妥。

五脏五六腑六释义

是穴位。能转注他穴。凡节之交(一)三百六十五会。五脏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二)。乃水谷之气。化为气血。自内而外。由外而内。回环相通。盖天之六元(三)之气。补益人体五脏。则为本输(四)。地之五味(五)补益人体六腑。则为府(六)。

脏之气合于腑。自内相合。府之精。输于脏。由手足之原穴而转注。故五脏之俞即原穴。六腑水谷之精华贯入五脏俞穴之起原处。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乃大渊。大陵。

太冲。太白。太溪。左右计十原。增鸠尾脖。曰膏曰肓。概括六腑所出之要穴。共称十二原。

五脏五所出为井木。六腑六所出为井金。天一生水(七)。木上之水乃金之所生。积阳为天。天生万物。故阳井为金。积阴为地。水为阴。水能生木。故阴井为木。以四时证之。冬月水旺。春月木旺。木上之露。其色青。自根而达于枝叶。木根于地。地下有水。则木繁荣。故曰水生木。故阴井为木。秋月金旺。木上之露其色白。自叶溜根。秋后枝叶虽枯槁。而蒂固根深。金生水。故阳井为金。盖秋金之气。抑制其木之枝叶。增益其地下之水分。此五运(八)相推行之次序。井金井木既定。则根据五运流注之。阴井为木。阴荥为火。阴俞为土。阴经为金。阴合为水。阳井为金。阳荥为水。

阳俞为木。阳原阳经为火。阳合为土。出为井。溜为荥。注为俞。过为原。行为经。入为合。五脏五。六腑六。各行其道。故曰五之所留。五脏无原。六腑精华注入五脏之俞。故以俞为原。此六腑之所与合。

至于人体有病。根据经穴旺时取之。甲丙戊庚壬开府之井穴。乙丁己辛癸开藏之井穴。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均间时一取之。阳日流注到阴日。仍开阳穴。

阴日流注到阳日。仍开阴穴。各根据相生之次序。每日十一时共开六穴。阳日气纳三焦(九)。六腑皆备。阴日血归包络(九)。五脏悉通。此所谓五脏之所溜处。

邪气之来。实则泻之。多泻其子。试举四时以为例。春取络脉诸荥。大筋分肉之间。木旺于春。荥为火穴。木能生火。取诸荥乃泻其子。病甚者深取之。病间者浅取之。下云如春法。亦即此义。夏取诸俞。俞为土穴。夏日火旺。取诸俞乃泻其子。秋取诸合。余如春法。盖取其子仍有甚间之分。详见于前。冬取诸井。水生木。冬日水旺。

取诸井亦泻其子。此四时之常例。详推其变。邪气病患。尤多克我。如土气旺则水受其克。当泻其土穴。针深而留之。故冬取诸井。兼取诸俞。盖井穴过浅。只适宜于间(十)者浅刺速入速出。如冬病之甚者。须深针而留之。指间井穴不足取。当取诸俞之分(十一)。

五脏各有五。五五二十五。六腑各有六。六六三十六。共六十一穴。扁鹊子午经便于流注干支之推算。增心本脏五穴。共为六十六穴。阳日阴日。根据各脏各腑相生之次序取之。间时一穴。木火土金水。与金水木火士五得五时。中间四时。共为九时。阳日增三焦一穴。取其生我者(十二)。阴日增包络一穴。取其我生者(十二)。一日六穴。计六时。间五时。合十一时。十日共一百十时。始于癸日亥时。终于癸日子时(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其间缺癸日十时。此流注中天然之缺点。

天之十干(十三)。下合地之五运。地之十二支(十四)。上应天之六元。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阳奇阴偶。六腑为阳。五脏为阴。甲胆为阳木。乙肝为阴木。丙小肠为阳火。丁心为阴火。戊胃为阳土。己脾为阴土。庚大肠为阳金。辛肺为阴金。壬膀胱为阳水。癸肾为阴水。根据各脏各腑十日环周之次序。其中尤有阴阳交错之至理者。盖五运之始为土。土为四象之母。根据次以生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一日一字。甲与己合。同宗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奇偶虽不同。而五日中六十时。时干支恰一周。吾国造甲子始。六十年一大周年。五年中有六十月而周月。五日内有六十时而周时。五运六气。古今哲学。年年岁岁不同。日日时时亦各不同。然甲己同宗。则阴阳奇偶交相错落。故甲日开穴。重出于己日之下。己日开穴。又重见于甲日之下。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日。亦互相交流。同一义理。

终始根结释义

凡用针者。必通十二经脉之所终始。营卫偕行二十八脉。此其常例。外邪病患。奇邪离经。阴经典阳经各别。则各有根结。各有终始。阴经阳经不同。手经足经各异。用针者应重足不重手。盖阴者主脏。阳者主腑。足三阴三阳。接近于脏腑。手三阴三阳之脉度。不接近于脏腑。但补泻迎随。和气之方。必通阴阳脏腑。故根结偏重在足。然脉会大渊。阴阳之有余或不足。又当从手诊脉。盖人迎主三阳。脉口主三阴。人迎一盛一盛三盛。病在少阳太阳阳明。脉口一盛二盛三盛。病在厥阴少阴太阴。

人迎脉口。较平人俱盛三倍以上。名曰阴阳俱溢(一)。当以开十宣之法疾泻之。

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而伤五脏。危证也。

如四倍以上。左为外格(一)。右为内关(一)。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脉口。较平人俱盛四倍以上者。名曰关格。与之短期。盖阴阳离绝。生气已竭之死证也。

其人迎一盛于脉口者。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阳。用针者。皆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

其人迎二盛于脉口者。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阳。用针者。皆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

其人迎三盛于脉口者。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者。病在手阳明。用针者。皆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

其脉口一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厥阴。用针者。皆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

其脉口二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阴。用针者。皆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

其脉口三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阴。用针者。皆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

刺道毕于终始。终始之道。有常有变。经脉十二。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

脉度二十有八。男子始于左手太阴肺。终于督任两阳跷。女子始于右手太阴肺。终于任督两阴跷。此经脉终始之常。外有经正经别六合。不在其中。皆人身生理之常。其有病变者。则三阴三阳各有终始。各有根结。推而言之。尤有根而不结者。散于络别而倒行。会于项中。始于任而终于督。七次八穴十四行(二)。尚未尽也。此根而不结之变例。

(一)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睛明穴)(二)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头维穴)(三)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听宫穴)(四)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中腕穴)(五)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舌本穴)(六)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玉堂穴)以上六者。有根有结。重足不重手。盖足三阴三阳之井穴。皆在足下。故也。

(一)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六次脉飞阳也。

(二)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虚。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四次脉光明也。

(三)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一次脉丰隆也。

(四)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三次脉支正也。

(五)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五次脉外关也。

(六)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二次脉偏历也。

以上六者。手足三阳之别络也。根而无结。重阳不重阴。盖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不上于头。故不计也。


补泻手法

凡用补泻正法。必先明晰人身偕行营卫(一)左右阴阳内外上下经脉营运之道路。

(一)男子午前左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左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右手阳经降。从头走手。右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右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右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左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左足阴经升。从足走胸。

(二)男子午后右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右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左手阳经降。从头走手。左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左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左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右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右足阴经升。从足走胸。

(三)午前泻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内转(二)。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吸气。针足用口吸气)。阳日用奇数(三七九数分病轻重用之)。阴日用偶数(二六八数分病轻重用之)。

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外转(二)。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呼气。针足用口呼气)。阳用奇。阴用偶(三)。

何谓阳日。甲丙戊庚壬。何谓阴日。乙丁己辛癸。

(四)午前补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外转。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三)。

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内转。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

(五)午后泻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外转呼气则同。

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内转吸气则同。

(六)午后补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内转吸气则同。

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外转呼气则同。

(七)以上所言。乃男女子后午前午后子前之正例。即灵枢经所谓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之正义。又云。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继之者补也。迎之随之。以意合之。针道毕矣。

(八)总其大要。男子午前。针内转吸气为泻。针外转呼气为补。男子午前。与午后相反。女子午后。与男子午前相同。女子午前。与男子午前相反。不可不辨。

寒热手法

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一)。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一)。此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

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补泻之法。可停针候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提数多。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二)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必能使之发热。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

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二)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必能使其热退。

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针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诸本输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子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亦反而用之。

歌曰三插一提凉透天。三提一插火烧山。

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升降手法

五运有太过与不及。五气倾移。有常有变。卒然而动者谓之变。顺应四时。阴阳往复。寒暑迎随谓之常。根据时取穴。合乎运常。但不能应变。内经气交变大论篇云。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故刺法论中之升降手法欲发郁而升之者。均须待时。如当折其胜散其郁而降之者。勿须待时(一)。试分析如后。

五脏藏气上升之法肝木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厥阴之井(大敦)。乙庚日酉时开。

心火之气。郁而不升。当刺包络之荥(劳宫)。丙辛日未时开。

脾土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太阴之俞(太白)。丙辛日丑时开。己日酉时过。

肺金之气。郁而不升。当刺手太阴之经(经渠)。丙辛日卯时开。

肾水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少阴之合(阴谷)。丙辛日巳时开。

以上所言。上升取穴。须待时之正例。欲气上行。则用右手大指甲上括针柄。左手指根据经导之。使气上行。续用补法。或多补少泻法。

五脏藏气下降之法肝木之气。欲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手太阴肺之井穴(少商)。手阳明大肠之合穴(曲池)。

心火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足太阳膀胱之合穴(委中)。

脾土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足厥阴肝之井穴(大敦)。足少阳赡之合穴(阳陵泉)。

肺金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心包络之井穴(中冲)。手少阳三焦之合穴(天井)。

肾水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土。刺足太阴脾之井穴(隐白)。足阳明胃之合穴(下陵三里)。

以上所言下降取穴。勿须待时之正例。欲气下行。用右手大指甲下括针柄。使气下行。纯用泻法。如病在六腑。邪实过胜者。当取手少阳合穴者。用足太阳络委阳穴代之。当取手阳明合穴者。用足阳明巨虚上廉代之。当取手太阳合穴者。用足阳明巨虚下廉代之。此根据灵枢经本输篇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下俞。出于中外廉。名曰委阳。阴有阳疾。实则泻之之正例。

附本输穴即景诗十二首

渔翁(咏手太阴肺五穴)少商湖海一渔翁。鱼际大渊任转篷。漫道经渠不可测。还教尺泽起蛟龙。

夜色(咏手阳明大肠六穴)商阳茆屋二三间。合谷阳溪第几弯。九曲池边云影淡。满天星斗浴波澜。

秋风(咏足阳明胃六穴)秋风厉兑内庭西。陷谷冲阳过解溪。三里未知何日到。几番翘首欲思齐。

野寺(咏足太阴脾五穴)隐白云中一老僧。大都离俗少人憎。几回太白商丘过。汲饮阴陵泉几升。

班师(咏手少阴心五穴)少冲少府把师班。兵马神门得胜还。灵道战书前日发。而今少海已归山。

观涨(咏手太阳小肠六穴)浮萍少泽任东西。前谷渊源绕后溪。腕骨又通阳谷涧。交流小海欲倾。

茅亭(咏足太阳膀胱六穴)茅亭结起至阴边。通谷浮云四望烟。束骨近同京骨峙。昆仑遥与委中连。

远眺(咏足少阴肾五穴)秋高间眺涌泉边。然谷太溪豁眼帘。复溜一帆阴谷去。江山览胜碧连天。

秋雁(咏手厥阴心包络五穴)中冲孤雁彻云霄。几度劳宫破寂寥。转过大陵来间使。深渊曲泽莫招摇。

咏蝶(咏手少阳三焦六穴)关冲桃李液门裁。中渚阳池次第开。花落支沟香满涧。一天井字蝶飞来。

别恨(咏足少阳胆六穴)窍阴别后恨相牵。几侠溪临泣杜鹃。怀抱丘墟情未毕。烦君阳辅寄陵泉。

春游(咏足厥阴肝五穴)云霞烟锁大敦峰。忘却行间转太冲。坐望中封无路入。曲泉流水听淙淙。

按∶此明万厉梁大川题李南丰医学入门之作。仙与任君应秋讨论之。润色之。附之篇末。以博当代儒而医者一粲。


原标题:子午流注说难
上一篇:灸法秘传下一篇:宋本备急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