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第一环十干主日。
环周一图。内外有四环。第一环用天干十字。分析地之五运。为五阴五阳。五阴分合于五脏。五阳分合于五府(余三焦一府名曰孤府)。甲日阳木合胆府。乙日阴木合肝脏。丙日阳火合小肠。丁日阴火合心脏。戊合胃阳土。己合脾阴土。庚辛金合大肠与肺。壬癸水合肾与膀胱。孤府三焦无所合。决渎之官。附属于膀胱。此第一环十日天干之大分也。
第二环穴流注。
第三环干支定时。
第二环第三环细分一日为十二时。起于子。终于亥。上冠以天干十字。十日共一百二十时。地支用十次。天干用十二次。甲己之日。同起甲子。乙庚之日。同起丙子。丙辛日。起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照次序推之。甲日十二时。重见甲为戍时。
故开胆井窍阴穴。甲为阳木。胆府亦属木之阳也。癸日十二时。重见癸为亥时。故开肾井涌泉穴。癸为阴水。肾脏亦属水之阴也。或问癸日缺十时。肾不开丑时而移开亥时何也。盖肾者主水。为人身立命之根。注重生木。如不能转注于甲日。则流而不注。不合乎阴阳相生之道也。以此例推之。乙日乙酉时。开肝井大敦穴。乙为阴木。肝亦阴藏之属木也。丙日丙申时。丁日丁未时。阳火阴火。则开小肠井少泽。心井少冲。戊日戊午时。己日已巳时。则开胃井厉兑。脾井隐白。戊阳土。己阴土也。庚日辰时。开商阳。
辛日卯时。开少商。大肠阳金。肺藏阴之金也。壬为阳水。壬寅时开膀胱水府之至阴井穴。转注癸日壬子时。壬重见壬。成为十日一大周。井穴通用红字。表示每日旺气主穴之起点。过穴亦书红字。盖本藏之俞。本府之原。与流而注者不同也。何谓流。阳日开阳时阳穴。根据相生次序。仍流在阳日阳时之谓也。何谓注。阳日阳时取穴不足。则转注而取阴日之阳时。反言之。阴日阴时取穴不足。则转注而取阳日之阴时。均谓之注。流与注不同。注与过不同。阳日之末。气纳三焦。阴日之末。血归包络。取生我者。我生者亦各不同。试举一甲日分析言之。甲日戌时。开胆井窍阴。其在戌时前。酉未巳卯丑五阴时。所列中冲。尺泽。商丘。神门。行间。各藏阴穴。皆由前癸阴日。根据木火土金水相生之次序。转注而来。甲日重见甲。至戌时。仅开窍阴一穴。甲为阳日。开阳时。
亥为阴时不取。转注到乙日丙子阳时。开小肠荥穴前谷。盖甲胆属木。丙小肠属火。胆开第一穴。而转溜于小肠之第二穴。木生火也。阳井窍阴属金。阳荥前谷属水。又金水相生之义也。再注到乙日戊寅时。则开胃之俞穴曰陷谷。小肠马火。胃属土。火生土也。并过丘墟一穴。因六腑六。各多一原穴。超出五行相生之外。故并过于俞位。反求其本。与窍阴一脉相承。并过于此。列于下位。以其非五行相生之正经也。用红书一过字。表示有所本也。乙日庚辰时。注大肠阳溪穴。壬午时。注膀胱委中穴。言其府。
则大肠属金。膀胱属水。金水相生。言其穴。则阳经火。阳俞土。火生土也。末甲申时。复列三焦荥穴液门。盖三焦孤府。六无所寄。故分列于各府开穴之最末。独取一荥者。阳荥为水穴。胆为木府。水能生木也。甲日始戌时。终于乙日申时。凡十一时。
六腑各开一穴。胆居主位。多过一原穴。凡七穴。此甲日流注细分之理也。其余九日。
环周流注。脏各五。腑各六。腑为阳。脏为阴。阳井金。阴井木。各根据相生之次序流注展转而取之。腑过一原穴。脏以俞代原而过之。末一穴。阳日气纳三焦。取生我者,阴日血归包络。取我生者。均详列前图。一见而知。不赘也。
第四环同宗错落。
天干十字。地支十二字。一日十二时。五日六十时。十日一百二十时。地支十二字。每日用一次。五日五次。十日十次。与天干十字配合用之。五日六十时。地支用五次。天干当用六次。甲子小周。五日一候。六日又另起甲子时。与一日同。此一六同宗甲己同宗之义也。甲日己日。一奇一偶。一阴一阳。日干阴阳虽不同。时干支全同。故甲日流注诸穴。交落列于己日时干支之下。己日流注诸穴。转交落列于甲日时干支之下。以此推之。二七为乙庚。三八为丙辛。四九为丁壬。五十为戊癸。皆一阴一阳之同宗。故流注各穴。除一过穴不交落。余均互相交错落列于下环。根据时取之。其效一也。
一、少商(井穴)
部位
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证治
烦心善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不下。膨膨。手挛指痛。寒栗鼓颔。喉中鸣。
针灸
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泄诸脏热气。不宜灸。
按少商乃阴井木穴之始。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商而曰少者。五脏为阴。
阴常不足也。
二、鱼际(荥穴)
部位
在大指本节后散脉中。
证治
洒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
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支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出。呕血。心痹。悲恐。
针灸
针入二分。留三呼。
按∶鱼际乃阴荥火穴。在手大指后鱼腹中。手大指接近次指时。则鱼腹丰满。离开次指时。则本节后内侧微陷下。有如鱼腹正中交际之形。故名鱼际。鱼际为火穴。
肺为金藏。火能克金。故此穴言针不言灸。
三、大渊(俞穴)
部位
在手掌后陷中。
证治
胸痹逆气。寒厥善哕呕。饮水咳嗽。烦惋不得卧。肺胀满膨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唾血。
振寒。咽干。狂言口僻。
针灸
针入二分。可灸三壮。
按∶大渊乃脉之所会。本输篇云。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盖其穴在手大指如鱼形之后。再下一寸。即寸口脉之起点。此五脏之穴。亦称原穴。盖六腑水谷精华。
注入五脏经之起原处。故称渊。
四、经渠(经穴)
部位
在寸口陷中。
证治
疟寒热。胸背拘急。胸满膨膨。喉痹。掌中热。咳嗽上气。数欠。热病汗不出。
暴痹喘。足心痛。呕吐。
针灸
针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即伤人神。
按∶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即关上部位。寸至关长一寸九分。以下即为尺中。言经渠者。乃经过之冲渠要道。大渊在寸口之始。经渠居寸口之中。并未入于尺中也。
五、尺泽(合穴)
部位
在肘中约纹上动脉中。
证治
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舌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其∶尺泽乃肺之合穴。可针。可灸。盖阴合为水。肺为金藏。水乃金之所生。邪之实者针之。泻某子故也。肺乃脏气之藏。山泽通气。此穴恰在太阴尺中。脉之结点。
故名尺泽。义至深也。
一、商阳(井穴)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证治
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耳聋。寒热疟。口干。颐颔肿。齿痛。
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
针灸
针入一分。留一呼。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顷立已。可灸三壮。
按∶商阳乃阳井金穴之始。木上有水曰井。水乃金之所生。阳常有余。商乃肺音。大肠合之。故曰商阳。大肠之脉。上颈贯颊。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故治齿病目病。当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二、二间(荥穴)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
证治
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口。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二间乃阳荥水穴。金水相生。可针可灸。手次指亦名食指。共三节。此穴在二节与三节之中间。故曰二间。
三、三间(俞穴)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本节之后。内侧陷中。
证治
喉痹。咽中如鲠。齿龋痛。嗜卧。胸满肠鸣。洞泄寒疟。唇焦口干。气喘。目急痛。
针灸
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按∶三间乃阳俞木穴。手阳明脉之所注。在食指本节第三骨之后。大次指歧骨之前。
穴居其中。故名三间。
四、合谷(原穴)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
证治
疗寒热疟。鼻鼽衄。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头痛。齿龋。喉痹。痿臂。面肿。
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
针灸
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若妇人妊娠。不可剌。刺之损胎气。
按∶合谷乃大肠手阳明之原穴。居大指次指歧骨间。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直下可达劳宫。与后溪成一直线。大指次指相合处。类似深谷。故称合谷。病重者。可深刺八分或一寸。
五、阳溪(经穴)
部位
在腕中上侧大指与次指两筋间陷中。
证治
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
喉痹。耳鸣。齿痛。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针灸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慎如合谷法。
按∶阳溪乃手阳明所行之经穴。手太阴肺别络列缺交会之处。肺位最高。大肠居下。
手指掌后仰。则大指与次指两筋高起。太阴交阳明之处。有类山溪。故名阳溪。
六、曲池(合穴)
部位
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证治
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随。刺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筋缓。捉物不得。
挽弓不开。屈伸难。风臂肘细而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
针灸
针入七分。得气先泻后补之。可灸三壮。
按∶曲池乃大肠手阳明之合穴。阳合为土。阳明多气多血。有余者泻之。然大肠为庚金。土穴乃金之母。故泻后当补之。邪气之来也紧而急。谷气之来也徐而和。先泻后补。指下针下。犹有所别。穴在肘外辅骨稍前陷中。屈曲其臂乃得之。故称曲池。
一、厉兑(井穴)
部位
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证治
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腹胀满。汗不出。寒疟不嗜食面肿。足寒。喉痹。齿龋。恶风。鼻不利。多惊。好卧。
针灸
针入一分。可灸一壮。
按∶厉兑乃足阳明所出之井金穴。尸厥或胃家实。皆可用锋针浅刺之。厉不美也。兑通也。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挤。其形恶厉。其经脉斜通于次指外间。故名厉兑。
二、内庭(荥穴)
部位
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
证治
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齿龋痛。疟不嗜食。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内庭乃阳荥水穴。在足次指外间。中指内间。跗上半寸。两指之正中。如一庭竖于内。故名内庭。
三、陷谷(俞穴)
部位
在足中指内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
证治
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汗不出。振寒疟疾。
针灸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按∶陷谷乃阳俞木穴。病重者可针五分。穴位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
四、冲阳(原穴)
部位
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半。
证治
偏风口眼斜。跗肿。齿龋痛。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伤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足缓履不收。身前痛。
针灸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冲阳在足背高起处。有动脉应手。名趺阳脉。久病欲知府气之强弱者。必诊此脉。其穴类似中封。使逆则宛。和则通。摇足而得之水谷精华大会于此。阳明多气多血。有此一冲衢。
故名冲阳。
五、解溪(经穴)
部位
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
证治
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惊。膝股肿。转筋目眩。
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目赤。眉攒疼。
针灸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解溪乃阳经火穴。上为骨。下为跗属。分解于此穴陷中。故名解溪。俗称鞋带穴。以束缚鞋带。正在此穴间也。
六、足三里(合穴)
部位
在膝下三寸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当低跗取之。
证治
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肠鸣腹痛。食不化。秦丕祖云。诸病皆治。食气水气。蛊毒癖。四肢肿满。膝酸痛。目不明。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
针灸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三里穴名。手足阳明皆有。名同穴异。继起针灸家增一足字以别之。盖阳明行气于三阳。里者。宽广之义。古(井田制)。九百亩为方里。盖胃为水谷之海。大肠小肠。三焦。无处不到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故本输篇称之曰下陵三里。为高必因丘陵。大阜曰陵。高于丘也。陵冠一下字。盖足三里穴不如手阳明三里之高上。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
且也足太阴脾合于膝内阴之陵泉。足少阳胆。合于膝外阳之陵泉。皆高于足阳明骨外之三里。故正其名曰下陵三里。其穴可针一寸。肥人可针一寸二分。如足下病风毒。可尽量多灸。
足太阴脾经五穴一、隐白(井穴)
部位
在足大指端内侧白肉际。(侧当作折。传写之讹已久。)
证治
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暴泄。衄血。卒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
针灸
针入三分。灸三壮。若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
按∶先师许公直传授有云。足大指端内侧。乃大敦穴。非隐白穴。隐白。在足大指下折纹中。其穴常隐而肉色白。故名隐白。
二、大都(荥穴)
部位
在足大指本节之后。内侧陷中。骨罅中。赤白肉际。
证治
热病汗不出。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大都乃脾所溜之荥穴。古者。邑有先庙曰都。周礼地官。四县曰都。脾为土藏。
乃四象之母。荥为火穴。又土之母。合乎先庙之义。经脉十二之次序。脾居四位。又合乎四县曰都之义。其穴在足大指本节高起之后。赤白肉皆丰满。故名大都。
三、太白(俞穴)
部位
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
证治
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太白乃阴俞土穴。土能生金。西方金。其色白。足内侧肉色较足跗足底特白。望其色而名之。故称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核骨一作骨。一名腕骨。本输篇云。太白腕骨之下也。俗名孤拐骨。
四、商丘(经穴)
部位
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证治
腹胀肠鸣不便。脾虚人不乐。身寒。太息心悲气逆。痔疾。骨疽蚀。妇人绝子。
小儿慢风。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商丘。乃阴经金穴。四方高。中央下。曰丘。登高初步之小阜也。商乃西金之高音。脾井荥俞经四穴。皆居卑位。由此穴而上内踝。乃与三阴交会而入合于阴之陵泉。登高必自卑。故名商丘。
五、阴陵泉(合穴)
部位
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与阳陵泉斜对。稍高一寸。
证治
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得俯仰。霍乱疝瘕。
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
针灸
针入五分。不言灸。
按∶阴陵泉乃脾合水穴。脾为阴中之至阴。陵高于丘也。泉高处之水源也。故灵枢经曰。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盖五俞合穴。下达于上。内通于外之要点。治病当求其源也。其穴不言灸者。以脾为土脏。土中含湿。则万物育焉。如灸之。灼其泉源。则土燥而不能育物也。
一、少冲(井穴)
部位
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证治
热病烦满。上气。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惊。掌中热。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肘腋痛。
针灸
针入一分。可灸三壮。
二、少府(荥穴)
部位
在小指本节后陷中。平直劳宫。
证治
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卷不伸。
针灸
针入二分。可灸七壮。
三、神门(俞穴)
部位
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证治
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
针灸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壮。炷如小麦大。
四、灵道(经穴)
部位
在臂内下廉。去掌后横纹后一寸五分。
证治
心痛。悲恐相引螈肘挛。暴喑不能言。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五、少海(合穴)
部位
在肘内廉横纹头尽处陷中。曲手向头取之。
证治
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
针灸
针入五分。不宜灸。
按∶以上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为心本藏之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五穴。乃扁鹊所增。本输篇并未记载。然神门一穴。照子午流注甲己日卯时针之。治大小人痫证有特效。(仙)用针数十年。心本藏九穴。仅取神门一穴。余八穴未曾一次取用。盖尊经旨。外经病而内不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之正义。
兑骨即掌外侧腕后高起之踝骨。手踝骨向内转。踝内侧骨有空即神门穴。踝骨上另有一空即养老穴。经称此骨名兑骨。兑有内通之义。向内一转则神门养老两孔穴皆开。与足内外踝之顽梗不开无穴可取者。迥然不同。故别其名曰兑骨。继起针灸家多书作锐骨。义未妥。
是穴位。能转注他穴。凡节之交(一)三百六十五会。五脏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二)。乃水谷之气。化为气血。自内而外。由外而内。回环相通。盖天之六元(三)之气。补益人体五脏。则为本输(四)。地之五味(五)补益人体六腑。则为府(六)。
脏之气合于腑。自内相合。府之精。输于脏。由手足之原穴而转注。故五脏之俞即原穴。六腑水谷之精华贯入五脏俞穴之起原处。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乃大渊。大陵。
太冲。太白。太溪。左右计十原。增鸠尾脖。曰膏曰肓。概括六腑所出之要穴。共称十二原。
五脏五所出为井木。六腑六所出为井金。天一生水(七)。木上之水乃金之所生。积阳为天。天生万物。故阳井为金。积阴为地。水为阴。水能生木。故阴井为木。以四时证之。冬月水旺。春月木旺。木上之露。其色青。自根而达于枝叶。木根于地。地下有水。则木繁荣。故曰水生木。故阴井为木。秋月金旺。木上之露其色白。自叶溜根。秋后枝叶虽枯槁。而蒂固根深。金生水。故阳井为金。盖秋金之气。抑制其木之枝叶。增益其地下之水分。此五运(八)相推行之次序。井金井木既定。则根据五运流注之。阴井为木。阴荥为火。阴俞为土。阴经为金。阴合为水。阳井为金。阳荥为水。
阳俞为木。阳原阳经为火。阳合为土。出为井。溜为荥。注为俞。过为原。行为经。入为合。五脏五。六腑六。各行其道。故曰五之所留。五脏无原。六腑精华注入五脏之俞。故以俞为原。此六腑之所与合。
至于人体有病。根据经穴旺时取之。甲丙戊庚壬开府之井穴。乙丁己辛癸开藏之井穴。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均间时一取之。阳日流注到阴日。仍开阳穴。
阴日流注到阳日。仍开阴穴。各根据相生之次序。每日十一时共开六穴。阳日气纳三焦(九)。六腑皆备。阴日血归包络(九)。五脏悉通。此所谓五脏之所溜处。
邪气之来。实则泻之。多泻其子。试举四时以为例。春取络脉诸荥。大筋分肉之间。木旺于春。荥为火穴。木能生火。取诸荥乃泻其子。病甚者深取之。病间者浅取之。下云如春法。亦即此义。夏取诸俞。俞为土穴。夏日火旺。取诸俞乃泻其子。秋取诸合。余如春法。盖取其子仍有甚间之分。详见于前。冬取诸井。水生木。冬日水旺。
取诸井亦泻其子。此四时之常例。详推其变。邪气病患。尤多克我。如土气旺则水受其克。当泻其土穴。针深而留之。故冬取诸井。兼取诸俞。盖井穴过浅。只适宜于间(十)者浅刺速入速出。如冬病之甚者。须深针而留之。指间井穴不足取。当取诸俞之分(十一)。
五脏各有五。五五二十五。六腑各有六。六六三十六。共六十一穴。扁鹊子午经便于流注干支之推算。增心本脏五穴。共为六十六穴。阳日阴日。根据各脏各腑相生之次序取之。间时一穴。木火土金水。与金水木火士五得五时。中间四时。共为九时。阳日增三焦一穴。取其生我者(十二)。阴日增包络一穴。取其我生者(十二)。一日六穴。计六时。间五时。合十一时。十日共一百十时。始于癸日亥时。终于癸日子时(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其间缺癸日十时。此流注中天然之缺点。
天之十干(十三)。下合地之五运。地之十二支(十四)。上应天之六元。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阳奇阴偶。六腑为阳。五脏为阴。甲胆为阳木。乙肝为阴木。丙小肠为阳火。丁心为阴火。戊胃为阳土。己脾为阴土。庚大肠为阳金。辛肺为阴金。壬膀胱为阳水。癸肾为阴水。根据各脏各腑十日环周之次序。其中尤有阴阳交错之至理者。盖五运之始为土。土为四象之母。根据次以生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一日一字。甲与己合。同宗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奇偶虽不同。而五日中六十时。时干支恰一周。吾国造甲子始。六十年一大周年。五年中有六十月而周月。五日内有六十时而周时。五运六气。古今哲学。年年岁岁不同。日日时时亦各不同。然甲己同宗。则阴阳奇偶交相错落。故甲日开穴。重出于己日之下。己日开穴。又重见于甲日之下。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日。亦互相交流。同一义理。
凡用针者。必通十二经脉之所终始。营卫偕行二十八脉。此其常例。外邪病患。奇邪离经。阴经典阳经各别。则各有根结。各有终始。阴经阳经不同。手经足经各异。用针者应重足不重手。盖阴者主脏。阳者主腑。足三阴三阳。接近于脏腑。手三阴三阳之脉度。不接近于脏腑。但补泻迎随。和气之方。必通阴阳脏腑。故根结偏重在足。然脉会大渊。阴阳之有余或不足。又当从手诊脉。盖人迎主三阳。脉口主三阴。人迎一盛一盛三盛。病在少阳太阳阳明。脉口一盛二盛三盛。病在厥阴少阴太阴。
人迎脉口。较平人俱盛三倍以上。名曰阴阳俱溢(一)。当以开十宣之法疾泻之。
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而伤五脏。危证也。
如四倍以上。左为外格(一)。右为内关(一)。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脉口。较平人俱盛四倍以上者。名曰关格。与之短期。盖阴阳离绝。生气已竭之死证也。
其人迎一盛于脉口者。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阳。用针者。皆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
其人迎二盛于脉口者。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阳。用针者。皆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
其人迎三盛于脉口者。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者。病在手阳明。用针者。皆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
其脉口一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厥阴。用针者。皆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
其脉口二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阴。用针者。皆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
其脉口三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阴。用针者。皆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
刺道毕于终始。终始之道。有常有变。经脉十二。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
脉度二十有八。男子始于左手太阴肺。终于督任两阳跷。女子始于右手太阴肺。终于任督两阴跷。此经脉终始之常。外有经正经别六合。不在其中。皆人身生理之常。其有病变者。则三阴三阳各有终始。各有根结。推而言之。尤有根而不结者。散于络别而倒行。会于项中。始于任而终于督。七次八穴十四行(二)。尚未尽也。此根而不结之变例。
(一)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睛明穴)(二)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头维穴)(三)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听宫穴)(四)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中腕穴)(五)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舌本穴)(六)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玉堂穴)以上六者。有根有结。重足不重手。盖足三阴三阳之井穴。皆在足下。故也。
(一)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六次脉飞阳也。
(二)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虚。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四次脉光明也。
(三)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一次脉丰隆也。
(四)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三次脉支正也。
(五)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五次脉外关也。
(六)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二次脉偏历也。
以上六者。手足三阳之别络也。根而无结。重阳不重阴。盖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不上于头。故不计也。
凡用补泻正法。必先明晰人身偕行营卫(一)左右阴阳内外上下经脉营运之道路。
(一)男子午前左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左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右手阳经降。从头走手。右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右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右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左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左足阴经升。从足走胸。
(二)男子午后右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右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左手阳经降。从头走手。左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左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左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右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右足阴经升。从足走胸。
(三)午前泻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内转(二)。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吸气。针足用口吸气)。阳日用奇数(三七九数分病轻重用之)。阴日用偶数(二六八数分病轻重用之)。
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外转(二)。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呼气。针足用口呼气)。阳用奇。阴用偶(三)。
何谓阳日。甲丙戊庚壬。何谓阴日。乙丁己辛癸。
(四)午前补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外转。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三)。
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内转。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
(五)午后泻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外转呼气则同。
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内转吸气则同。
(六)午后补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内转吸气则同。
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外转呼气则同。
(七)以上所言。乃男女子后午前午后子前之正例。即灵枢经所谓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之正义。又云。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继之者补也。迎之随之。以意合之。针道毕矣。
(八)总其大要。男子午前。针内转吸气为泻。针外转呼气为补。男子午前。与午后相反。女子午后。与男子午前相同。女子午前。与男子午前相反。不可不辨。
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一)。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一)。此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
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补泻之法。可停针候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提数多。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二)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必能使之发热。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
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二)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必能使其热退。
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针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诸本输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子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亦反而用之。
歌曰三插一提凉透天。三提一插火烧山。
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五运有太过与不及。五气倾移。有常有变。卒然而动者谓之变。顺应四时。阴阳往复。寒暑迎随谓之常。根据时取穴。合乎运常。但不能应变。内经气交变大论篇云。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故刺法论中之升降手法欲发郁而升之者。均须待时。如当折其胜散其郁而降之者。勿须待时(一)。试分析如后。
五脏藏气上升之法肝木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厥阴之井(大敦)。乙庚日酉时开。
心火之气。郁而不升。当刺包络之荥(劳宫)。丙辛日未时开。
脾土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太阴之俞(太白)。丙辛日丑时开。己日酉时过。
肺金之气。郁而不升。当刺手太阴之经(经渠)。丙辛日卯时开。
肾水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少阴之合(阴谷)。丙辛日巳时开。
以上所言。上升取穴。须待时之正例。欲气上行。则用右手大指甲上括针柄。左手指根据经导之。使气上行。续用补法。或多补少泻法。
五脏藏气下降之法肝木之气。欲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手太阴肺之井穴(少商)。手阳明大肠之合穴(曲池)。
心火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足太阳膀胱之合穴(委中)。
脾土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足厥阴肝之井穴(大敦)。足少阳赡之合穴(阳陵泉)。
肺金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心包络之井穴(中冲)。手少阳三焦之合穴(天井)。
肾水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土。刺足太阴脾之井穴(隐白)。足阳明胃之合穴(下陵三里)。
以上所言下降取穴。勿须待时之正例。欲气下行。用右手大指甲下括针柄。使气下行。纯用泻法。如病在六腑。邪实过胜者。当取手少阳合穴者。用足太阳络委阳穴代之。当取手阳明合穴者。用足阳明巨虚上廉代之。当取手太阳合穴者。用足阳明巨虚下廉代之。此根据灵枢经本输篇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下俞。出于中外廉。名曰委阳。阴有阳疾。实则泻之之正例。
渔翁(咏手太阴肺五穴)少商湖海一渔翁。鱼际大渊任转篷。漫道经渠不可测。还教尺泽起蛟龙。
夜色(咏手阳明大肠六穴)商阳茆屋二三间。合谷阳溪第几弯。九曲池边云影淡。满天星斗浴波澜。
秋风(咏足阳明胃六穴)秋风厉兑内庭西。陷谷冲阳过解溪。三里未知何日到。几番翘首欲思齐。
野寺(咏足太阴脾五穴)隐白云中一老僧。大都离俗少人憎。几回太白商丘过。汲饮阴陵泉几升。
班师(咏手少阴心五穴)少冲少府把师班。兵马神门得胜还。灵道战书前日发。而今少海已归山。
观涨(咏手太阳小肠六穴)浮萍少泽任东西。前谷渊源绕后溪。腕骨又通阳谷涧。交流小海欲倾。
茅亭(咏足太阳膀胱六穴)茅亭结起至阴边。通谷浮云四望烟。束骨近同京骨峙。昆仑遥与委中连。
远眺(咏足少阴肾五穴)秋高间眺涌泉边。然谷太溪豁眼帘。复溜一帆阴谷去。江山览胜碧连天。
秋雁(咏手厥阴心包络五穴)中冲孤雁彻云霄。几度劳宫破寂寥。转过大陵来间使。深渊曲泽莫招摇。
咏蝶(咏手少阳三焦六穴)关冲桃李液门裁。中渚阳池次第开。花落支沟香满涧。一天井字蝶飞来。
别恨(咏足少阳胆六穴)窍阴别后恨相牵。几侠溪临泣杜鹃。怀抱丘墟情未毕。烦君阳辅寄陵泉。
春游(咏足厥阴肝五穴)云霞烟锁大敦峰。忘却行间转太冲。坐望中封无路入。曲泉流水听淙淙。
按∶此明万厉梁大川题李南丰医学入门之作。仙与任君应秋讨论之。润色之。附之篇末。以博当代儒而医者一粲。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