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景颇族

简要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民族医药

景颇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速、布拉五个支系,景颇族源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部落,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有13,0212人,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大约在东经92°28′~99°57′,北纬24°~25°5′之间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五县市,其余则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区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有雄狮般勇猛民族之称。

景颇族的传统医药,就是景颇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景颇族人对疾病防治经验的积累,这些经验世代相传,成为景颇族人民维护健康和遏制疾病的一件法宝,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中为景颇人的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景颇族医药来源有三个方面:第一,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本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第二,景颇族居住的山区土质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极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和动物的生存。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赋予了景颇人民极为丰富的野生植物及野生动物药源。景颇山区主要盛产名贵的野生植物和动物药材,野生植物药主要有砂仁、诃子、荜拨、团花、肉桂、玉京、黄连、黄山药、三奈、史君子、红花、大血藤、石斛、七叶一枝花等;常用动物药材主要来源于虎、豹、鹿、岩羊、犀牛、熊、长臂猴、大象、香獐子、穿山甲、孔雀等动物,景颇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发掘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来防病治病,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第三,景颇族过去重视鬼魂观念,人们的生、老、病、死、庄稼的丰歉、牲畜的兴衰,各种生活、生产活动,无不与鬼魂发生联系。他们认为鬼有好坏之分,有的可为人造福,有的则招灾致祸,为了祈求保佑,于是盛行杀牲祭鬼魂的习俗。大儿有人染疾患病,则动用祭祀祈祷的神奇招法,以求得鬼灵帮助以战胜病魔。很多民间医生都通晓宗教知识,而董萨(祭司)—般也都是懂医识药的,在行医过程中通常所采取的方法是祷医并用,即一而念咒施法逐走病魔,一面选用药物治疗疾病。景颇族医药的发展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由于历史原因,景颇族于十九世纪末才形成文字,因而没有用本民族文字记栽的古代史,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受到极大限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系统的医药理论体系。但他们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在与众多兄弟民族接触、交往中,不断吸收借鉴,加之本民族积累下的丰富医疗和用药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颇族医药并世代相传,不断发展。景颇族传统的用药方法有:内服法、外包法、外洗法、外搽法、饮疗法、药食法、拔罐子疗法、生食法。其技术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绝大多数配方都要求使用药引,药引一般以酒为主,以食物即肉类为辅助原枓;二是大都就地取材,常用药材中植物药多于动物药,也有少量的矿物质药材;三是组方通常比较严谨、简练、不复杂,有单方、验方、复方,效用也比较突出,治疗方法一般为里外并重等。景颇族在医药疗效的总结和医学知识的传授方面积累了许多丰富而独特的经验。景颇族箸名医药家有传说中的龚潭、恩昆和近、现代的恩昆对荣、都空瓦、衮载魯、早八瓦、梅干等人,他们在景颇族医药的传承过程中,都做出过很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景颇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景颇族聚居的山乡,普遍建立了卫生所,通过大力除病灭害工作,有效的控制了流行病的发病率。同时,其传统医药也得到了当地党和政府的支持,不少专家对景颇族的药物进行收集整理,并帮助景颇族医生进行科学研究,而针对景颇族医药理论的研究很少,景颇族至今尚无专门的医药书藉,景颇族药大多收载于其他民族药材中,如《德宏民族药志(一)》是对景颇药收载较多的一部书籍。另外,《中国民族药志》第一卷也收有15种景颇族药。胡蜂酒被推荐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腹泻丸也被开发出来,两药还被《云南省药品标准(1974)》收载。

民族医药是座“富饶的矿山”,而景颇族医药就是这座富饶矿山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珠,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