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布朗族

简要

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布朗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发展史

布朗族是从远古商周时期缓慢进步、生存、发展而来的古老民族,生活在亚热带被茂密森林包围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受到交通阻碍、经济文化交流不便及异族统治的影响、社会进步缓慢导致本了民族的原始医药发展亦是缓慢的。

从商周时期到明代,布朗族基本上属于原始社会后期,原始宗教中的占卜、祭祀、图腾崇拜得到生存和发展,催生了布朗族的原始医药。到了宋朝末期布朗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单一的民族己完全形成。元朝以前布朗族的原始医药和其族源文化均处于萌芽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改变布朗族地区恶劣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民族团结,大力促进了布朗族医药生存发展。

非药物疗法

布朗族医药是布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人们逐渐识别某些野生植物具有治疗某种疾病功能,积累的较为丰富的用药经验和古朴的医疗技术。诊治方法多为望、闻、问、切、触。对常见病的传统疗法多为拔罐、刮痧、揪痧、针刺放血、推拿按摩等。用药就地取材,多用草本、木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或全草以及动物药入药,特色主要以新鲜药物为主药,配方药剂多以煮服,间有用酒、水送服。用药具有单味多、复方少的特点,一般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外用法主要有洗、泡、敷患处等。医术简练实用,易在民间推行。

养生保健

布朗族民间医药和布朗族养生保健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她们是布朗族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布朗族民间医药是布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积累,其随着布朗族文化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布朗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正是这一特殊的民间医药孕育出一些具有鲜明布朗族特色的民间养生保健方法,为布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繁衍生存做出了积极贡献。

药食神话传说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居住在勐海县的布朗族创造了他们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使之成为他们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布朗族的烹调以煮、炒、烘烤、炸、燕、烧、腌酸七种见长。煮是最常见的一种,凡是能吃的东西他们都可以用此方法制作,只要有盐、有水便可,其他作料不太讲究,有就放,没有就罢。

炒,则一定要有油和作料、小菜,各种动物肉都可以用炒的方法烹调,多放辣椒、韭菜、苤菜根、姜、蒜做配料,炒出来的菜一般都是香甜中带辣。

烘烤也是他们烹调肉食的一种方法,猎到兽肉,捕到鱼,或者家里杀猪宰鸡,都要取出瘦肉,揉上盐巴、辣子面,用细竹棍夹住肉在火塘边用微火加以烘烤,制作出具有香、脆、甜三味齐全的佳肴。照他们的话说:“不吃烤肉,不算尝过肉香。”其甘美可想而知。

炸,主要有油炸兽肉、干巴、鱼、虾、螃蟹、花生米等,与其他民族油炸食物无多大区别。

蒸,能吃的食物他们都可以用蒸的方法来制作,食物不同,配料也有所不同。如蒸叶包猪肉,要有葱、蒜、姜、青辣椒、花椒粉、香毛草、盐巴等配料,而蒸棕包猪脑花,就要配有猪舌头、葱、姜、大芫姜、辣椒、盐等。不管蒸什么,都要把配料剁细,与主食拌匀再用芭蕉叶或者棕叶包起来蒸,吃起来有一种香甜的味道。

包烧也是布朗族常用的一种烹调方法,鱼、肉、菌类、野菜等拌上盐巴、辣面后用芭蕉叶包起来,放进火塘里,用火灰、火炭捂起来烧熟食用。

腌,布朗族制作带有酸味的肉、鱼、笋等时,就把这些切成小片,拌上盐巴、辣面、苤菜根、野花椒等香料,再掺上一些米饭或稀饭拌匀,放进罐子内捂好,腌至发酸时再掏出来煮吃或炒吃。

这几种常见的烹调方法虽不是布朗族独创,但民族不同,烹调方法、味道也有所不同,很多尝过布朗族佳肴的来客赞不绝口地说,不尝不知道,一尝就忘返。可见其美味了。然而,来客只知道这种佳肴美味可口,可不知道许多美味背后还有一个个比佳肴更加耐人寻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