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季节养生 > 正文

清明时节桃李笑,此时养生“补”为道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6/10/11
导读:每年的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气。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这个节气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是中国人一个很重要的日子。

每年的45日前后为清明节气。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这个节气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是中国人一个很重要的日子。

对于清明时节养生来说,清明时节基本上不会有寒流出现了,即使会出现儿天的“倒春寒”现象,但气温的大趋势是在升高的清明前后,比较显着的气候特点是多雨,天气比较阴凉,养生重点应该放在补肾壮阳上。

在中医理论中,肾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脏器,而是肾脏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功能活动的总称,如人的精神、骨骼、头发、牙齿等的病理变化都可能与肾有密切关系,其范围较西医要广。

肾的精气从作用来说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病理变化。

清明时节比较常见的阴阳失调证型有以下儿种:

1)阴虚阳亢证,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面色潮红,四肢麻木。

2)肝肾阴虚证,常见的症状有:头晕眼花,目涩而干,耳鸣耳聋,腰酸腿软,足跟痛

3)阴阳两虚证,这是非常严重的情况,常见的症状有:头目昏花,面色苍白,间有烘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或有水肿。

四季养生小贴士

防治阴阳失调证,应针对阴阳失调、本虚标实的病理,从调和阴阳,扶助正气着手,采用综合调养的方法,从饮食、起居、情志调适等方面多下工夫饮食上,应合理地分配三餐,早要好,午要饱,晚要少营养合理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注意营养的均衡起居则应依据季节气候的变化适当调节,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早起晚睡,秋冬早睡晚起另外,情绪起伏过大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机变化,扰乱人体阴阳和气血,危害身体的健康。因此,平时应加强自身修养,遇事冷静而理智,宽容待人,控制情绪,不大喜大悲。同时,可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调节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另外,还可以适当用中药进行调养中医治病讲求辨证论治,整体治疗,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找出病因,用中药调节阴阳的盛与衰,使之达到平衡,治愈疾病,调节阴阳失调,最主要的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加强日常的调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顿防各种疾病,且不受消极情志的影响,保持身心的健康。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