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季节养生 > 正文

立春冬将尽,严防倒春寒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11/2
导读:倒春寒指的是初春(通常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通常指4月或者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

倒春寒指的是初春(通常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通常指4月或者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初春时节气候变化不定,倘若冷空气比较强,就能使气温骤降到10℃以下,甚至会出现雨雪天气。这时候常常是白天阳光温暖,早上和晚上却比较寒冷,此种令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即人们经常所说的倒春寒。倒春寒很容易给居民生活与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严防倒春寒

立春之时,最容易发生倒春寒,这时候进行养生关键在于御寒防风,“阴冷莫过倒春寒,预防疾病放在先”说的便是比冬天的冷风还要厉害的倒春寒。首先在穿衣方面,我们要尽量捂得严实一点,民间所说的“春捂秋冻”即为此意。千万不可逞能抖派头,不然可能会“英雄”三五天,难受半个月。

立春以后,阳气生发,为了减少与抑制病菌的存活及繁殖,降低流行病的发病率,居室内应当及时除尘通风;适当进行一些户外锻炼,呼吸新鲜的空气,能够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促进身体更准确、更迅速地调节体温,同春季的多变气候相适应。

一旦出现了倒春寒,三类人尤其应加以重视。第一类人是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倒春寒能让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卒中(也叫中风),引发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第二类人为儿童,这时候儿童非常容易患上感冒、百日咳、猩红热等疾病。第三类人是免疫力低下以及体质虚弱的人,冬春之际,不可急于换上春天的衣服,提倡多穿一段时间的冬装,以此慢慢对身体的阴阳平衡进行调整,使其能与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

【三类人注意严防倒春寒】

●预防痹病发生

痹病是指因外邪侵体导致的一种疾病,外邪在不同的季节会侵袭人体的皮毛、肌肉、筋、骨、血脉等不同的部位,使不同部位出现痹病。如果立春的时候发生了“倒春寒”,却没有采取措施进行保暖,人体就极易感受风邪、寒邪和湿邪,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

●春装指南

春季穿衣服,必须牢记“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春季风大,温度偏低,人的体温极易散失,此时所穿的衣服要是太过单薄,就极易发生感冒等疾病;而若是此时气温偏高,人们着装又比较少的话,务必牢记不可到阴凉处去乘凉,特别是背阴地或者洞中,不然皮肤的毛孔会发生急剧收缩,造成人体热量流失,最终导致肌肉或者关节疼痛,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