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时事资讯 > 正文

食品安全更多矛盾浮出水面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4/23
导读:
□本报记者 刘志勇□

  4月22日~23日,由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共同主办的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在京召开。在期间举办的中外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专家指出,中国食品安全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随着产业链建设的强化,各种隐性矛盾将更多地浮出水面。

  专家指出,原料污染、造假、外源性风险加大、科普力度薄弱,成为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其中,原料污染已成为第一大风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跟踪调查显示,自2012年以来,舆论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关注焦点,已开始从产业链的中间部分向前端转移。涉农企业已成为新一轮被舆论关注的“高危群体”。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坦言,食品原料污染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化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指出,食品假冒伪劣已成为食品安全议事日程的重点,尽管两者在专业上并不是一回事。食品欺诈或掺假在国际上普遍被定义为犯罪,政府要增强公信力,必须重视打假。

  “我们餐桌上的食品可能来自全球的任何角落,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主席Martin Cole博士的观点得到专家的普遍认同。随着中国食品原料进口增幅快速上升,供应链原料来源复杂化,食品安全监管难度逐步加大。

  专家认为,尽管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有所上升,但基础仍需夯实,其中风险交流既是中国食品安全的短板,也是全球食品安全的难题。

  日本京都大学新山阳子教授指出,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是利益相关者对风险相关信息和意见进行交换的互动过程。虽然人们会主观地对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但人们能够接收到的信息有限,对风险评估知识的了解也十分局限,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的认识和疑问,并针对公众的认识水平提供风险交流的机会。“然而,目前全球尚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互动风险交流模式。”

  “风险交流是中国食品安全的短板。”陈君石强调,新媒体利用所谓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炒作、严重误导消费者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如何正确引导舆情,开展科普宣教,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强化“和平时期”的风险交流和公众科普,远比危机到来时的危机公关更有效。而教育消费者的第一步,是与媒体进行充分、深入的沟通,让媒体发出“准确、科学的质疑”,继而影响消费者。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时辰养生Time

  • 23:00-1:00

    此时胆经最旺,宜睡眠,忌熬夜及吃宵夜!

  • 1:00-3:00

    此时肝经最旺,宜熟睡养肝,忌喝酒!

  • 3:00-5:00

    此时肺经最旺,宜进入深度睡眠,建议晚起床。

  • 5:00-7:00

    此时大肠经最旺,宜排便,忌夫妻生活!

  • 7:00-9:00

    此时胃经最旺,宜吃早餐,忌空腹!

  • 9:00-11:00

    此时脾经最旺,宜多喝水,忌辛辣!

  • 11:00-13:00

    此时心经最旺,宜午睡养心,忌剧烈运动!

  • 13:00~15:00

    此时小肠经最旺,宜调理小肠经,忌午餐过晚!

  • 15:00-17:00

    此时膀胱经最旺,宜补充水分,忌憋尿!

  • 17:00-19:00

    此时肾经最旺,宜休息,忌过劳!

  • 19:00-21:00

    此时心包经最旺,宜散步,忌剧烈运动!

  • 21:00-23:00

    此时三焦经最旺,宜入睡,过夫妻生活,忌生气发怒!

推荐阅读Red

 
健康养生大数据